□张 鸿 郑家国
西南地区 现代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de探讨
□张 鸿①郑家国②
2010年7月8~9日,长江上游片区现代水稻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上游片区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牵头人、国家和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首席专家任光俊研究员主持会议,四川省科技厅韩忠成副厅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特邀嘉宾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严文贵研究员作了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国外水稻产业发展态势,加强长江上游片区现代水稻产业合作与交流,促进长江上游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韩忠成副厅长充分肯定了召开本次会议的重大意义,这必将大大提升四川水稻科技支撑能力和生产能力,强调要从构建技术链、支撑产业链的视角,推进水稻产业“十二五”跨上新台阶。严文贵研究员从美国水稻研究、高科技应用、生产和组织形式等方面介绍了美国水稻产业现状和优势。任光俊副院长就现代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发表了意见。各位专家分别就西南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途径、西南稻区冬水田冬闲利用、稻米产业化的组织方式、种业产学研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等省、市。本区的幅员面积260.2万km2,占全国的27.1%;人口2.3983亿人,占全国的18.9%;耕地3.79亿亩,占全国的19.43%;农林牧渔总产值3 800亿元,占全国的15.25%,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区域。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65%以上人口的主食,年播种面积4.3亿亩,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和粮食总产的40%。水稻更是西南地区各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近7 000万亩。2000年以来,西南地区平均单产为430~460kg/亩,比全国同期(2004~2006年)平均亩产量417.94kg高12.43%;总产为2 900~3 200万t,占全国的15%~18%,表明西南地区水稻生产仍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西南地区在全国水稻区划中分属于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带和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带包括四川的东半部、贵州的榕江地区。本稻作带大于10℃的年积温为5 400~6 500℃,年降水量≥1 000mm,是全国稻作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地区,面积和总产均约占全国的65%,单产也最高。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主要包括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以及四川西部。本稻作带大于10℃的年积温为3 000~6 500℃,年降水量1 000mm左右,稻田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7%。西南地区生态条件复杂,水稻种质资源丰富,是我国稻作的起源中心之一。水稻以杂交一季中籼为主,三系杂交水稻应用面积比例大;稻田耕作制度模式多;人多地少,种植规模小,人均稻田面积占有量不足0.5亩;生产条件差,生产水平差异大,水稻单产从最低300多kg/亩到最高1 000多kg/亩;稻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低。
1.主要成效 西南地区的水稻三系杂交稻育种水平国内一流;研制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广泛适应于长江流域一季中籼稻区,辐射面积达1.2亿亩左右;杂交水稻制种的面积和单产全国第一;经农业部认证的超级稻已经超过20个。在近几年的高产栽培示范推广中,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结合,涌现出了许多超高产田块。2008年在川西平原的广汉市西高镇创造了单产853.7kg/亩的四川盆地水稻最高产记录。重庆市利用超级稻品种Q优6号,采用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最高亩产达839.1kg。贵州实施水稻大面积超高产示范工程,百亩连片单产达到815.8kg/亩,最高单产达1005.94kg/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在杂交水稻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先后培育出冈型、D型、K型等新型不育胞质和不育系,增强了我国杂交水稻质源多样性和品种优质化;同时,培育了众多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如II优602、川香9838。K优17在全国区试中创造了四个第一:绝对产量最高(12.2t/hm2)、增产幅度最大(比对照增产24.49%)、日产量最高(4.3kg/日)、适应性最广(30个试验点次全部增产)。二是水稻制种已成为全省带动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农民增收最显著的产业。多年来,四川一直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最大和制种单产最高的省份,年制种面积40~50万亩,稻种交易量占全国省际间种子交易总量的60%,每年向省外售种6 000万kg,出口1 000万kg,年创产值10亿元,带动制种农户11万户,户均增收2 500多元。三是所育成的水稻品种和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能广泛服务和适应于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的一季中稻区和双季稻晚稻区,乃至东南亚等地区,辐射面积达2亿多亩。
2.发展趋势 目前,西南地区水稻栽培的增产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农民的现实产量还有20%~30%的产量差距。其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复杂,生产条件差;干旱、洪涝等灾害频繁;缺乏规模化生产相关的配套集成技术;然而最主要的是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西南稻区水稻生产发展趋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种由多、乱、杂向优质化、专用化转变,主导品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栽培由传统精耕细作向轻简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节本增效技术受到农户青睐;三是稻谷由简单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精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多;四是废弃物由简单处理向多元化利用方向发展,循环利用理念日益得到重视;五是种植方式由分散种植向规模化方向转变,种植大户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六是经营方式由各自为阵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水稻产业链更加延长,各环节联系更加紧密。
据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严文贵研究员介绍,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2%,但农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大量出口。生产的稻米约一半用于出口,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稻米出口国。其最主要原因是以合理的农业体系将现代科技成果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利用激光技术平整水稻田,减少田埂,增加生产面积 通过利用激光水平技术,将稻田大面积平整。首先,根据测绘数据确定田块的高度,再将一激光发射器定位平均高度点,发射器发出水平运行的光束来指挥挖掘机工作,遇高铲除,遇低填堆,最后使全部稻田平于同一水平线。一般田块面积都在百亩以上,大至500~800亩无田埂。如此,全田稻苗水分灌溉均匀,长势一致,水分使用达最大的经济效果。可以想象,500亩田块消除的田埂也会增加数亩或数十亩生产面积。并且,平整后的田块非常便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2.机械直播,化学除草,飞机劳作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美国4/5的面积采用旱直播,1台播种机一天可播种1000亩;1/5稻田采用水直播,用飞机将稻种撒进淹水的稻田完成播种,一架飞机每天可播种4 000亩。随后的除草、防虫、防病及施肥等农田操作都由飞机将除草剂、杀虫剂、治病剂和肥料撒进田中。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中国是人工下田用竹竿和绳索推动父本帮助授粉,而美国是用直升飞机螺旋桨产生的风力,帮助授粉。飞机播种和农田操作中应用卫星定位技术,避免重叠和漏失,使成千上万亩庄稼均匀一致,取得最大群体效果,达到大面积平均高产。这些飞机的农田操作,由专业公司运作,稻农只需支付服务费用。
3.适时收割,科学加工,寻求最大商品利益 美国农民根据稻谷水分含量确定收割时间,届时18轮敝篷大卡车停在路边,翻斗车将稻谷从联合收割机转运到大卡车,两个人协同一台联合收割机,每天可收获500多亩。大卡车满载后立即开往就近的稻谷加工厂,经过抽样、评估等级后交付。加工厂根据稻谷质量(如果质地柔软,用作煮饭、蒸饭或煲粥类型加工;若煮饭稍硬,用作炒饭、汤饭等类型加工)、类型(如米粒形状为长粒型、中粒型或短粒型)分门别类,统一干燥,然后加工,以求取得最高整精米率。美国的商业大米要求整精米率在96%以上,即破米率低于4%。这是美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具竞争优势的指标之一。此外,加工厂还根据世界不同地区顾客的需要,生产蒸煮米、速成米,特殊食谱的各种大米罐头和冷冻饭盒(如海鲜饭、蔬菜饭、牛肉饭)等,进一步拓展大米消费市场,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除产品开发部以外,加工厂的销售部负责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以求取得最大商业利润。
4.水稻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加农民额外收入 美国中南部阿肯色州拥有占全国面积约一半的水稻田。水稻收割后,保留秋雨带来的大量水分,使稻田变成湖泊。入冬后野禽包括鸭、鹅等从北方飞来,栖息于此过冬。因此造就了位于水稻生产中心的斯图加特市“世界稻米和野鸭之都”的美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政要、商贾及游客等前来狩禽取乐。地方政府每年还举办“全球猎人仿鸭叫”比赛,期间吸引了众多猎人从世界各地前来打猎消费。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地正在兴建一座化工厂,用稻壳和稻草生产燃料酒精、硅氧化钠和褐煤。预计建成投产后,每年将消耗稻壳约25万t、稻草约24万t,年产燃料酒精约4 700万L、硅氧化钠约15万t,褐煤约25 000t。
5.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实现稳定利润 美国现有农场200多万个,农场的耕作面积平均是2 700亩。自20世纪以来,美国的农场数目降低了63%,单个农场面积平均增加了67%。农场的运作企业化,一般有基本的生产工具,如平地机、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储存油罐等。除了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外,还自己聘用技术顾问。
本次会议通过与美国水稻产业发展的对比,讨论了长江上游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探讨了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技术发展对策,对促进长江上游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联: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成都610066 ②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