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栋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2200)
诸城市是畜牧业大市,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产业模式,肉鸡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很高。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仍然有部分散养户,由于生产没有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挂钩,养殖规模和技术水平较低,在鸡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疫病治疗知识,导致诸多问题发生。笔者结合10余年的畜牧兽医工作经验,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由于受到养殖和防疫条件的限制,鸡群发病在所难免。然而,在鸡群发病后,部分散养户不能在第一发病期给予治疗。如当鸡群精神稍差,大便有些不正常,吃料较慢时他们还没意识到鸡群发病,不进行投药。等到鸡群出现了死鸡,而且死亡不断增加,食欲大减时才知到鸡群染病了。此时用药,为时晚矣,疗效当然不好。
鸡群发病,由于体质差,抵抗力下降,往往不单感染一种病,很多时候是多病并发。如法氏囊炎与新城疫并发,大肠杆菌病与支原体病并发等等。部分散养户一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几种病混合感染,往往只用一种药进行治疗,鸡群疫病是难以治好的。
鸡群发病引起死亡,造成了经济损失,养殖户心急如焚,往往根据养殖经验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乱投药。其结果不但不能治疗疫病,反而使得鸡群因为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对症治疗,而使病情加重,死亡增加,损失更大。如凡鸡有咳嗽就用泰乐菌素等药物,凡鸡稀便就用恩诺沙星等药物,都是滥用药物的表现。事实上,鸡咳嗽现象不但支原体病有,喉气管炎,支气管炎,新城疫和鸡流感等病也有;鸡的稀便不但沙门氏杆菌病有,大肠杆菌病和各种病毒感染也有。在这种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用药,也势必收不到好的治疗效果。
事物发展有一个过程,鸡病从开始治疗到治愈也必须有一个过程。治病的药物不管口服或注射,作用于病原体直至抑制杀灭它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称疗程。1个疗程一般3~5d。部分散养户企图通过加大药量喂服一餐或注射1次就药到病除,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一次性不能把病治好,还会因为药量过大给鸡群人为增加了药的毒副作用。这种做法实不可取。
有不少散养户为了节约用药成本,用了1、2d药,鸡群病情刚有所好转,就立即停止用药。结果,过了几天病情又加重了,死鸡反而增加了,这就是不巩固疗效,导致病情反复和加重的结果。病情反复后,要将病治愈难度更大,因为重复用药往往产生抗药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病基本治愈后再继续用药1个疗程,直至完全康复。
这也是在部分散养户当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其一,不懂得药物的作用有一个时间过程。在用药正确的情况下,用药后1天、半天,发现鸡只还继续死亡或死亡增加,就片面认为所用药无效;其二,当原来的用药正在起效而未从根本上好转时急于求愈改用他药。结果一用就“灵”,误认为改用得很对,药效很灵。疗效误判对养户十分不利,势必给日后治疗同种疫病带来用药错误,人为造成经济损失。
少数养鸡户在购药时计较“成本”,认为药越便宜越合算,贵药会增加成本投入,到时会使鸡群赚钱少。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相比来说,无效或效差的药才是最贵的药,疗效高的药表面虽然显得贵些,但比无效或效差的药实在划算多了。在计算药费支出的同时,计算疗效差死鸡增加的损失和病治不好鸡不长大(或不产蛋)白耗饲料的冤枉开支,以及再次投药的多重药费。养鸡的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成本不仅仅是药费。治疗鸡病时,如果舍质求廉,定会贻误治疗,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鉴于上述问题,肉鸡散养户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避免问题的发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