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及蜱媒疾病的危害及防治

2010-08-15 00:47毛光琼李旭廷
四川畜牧兽医 2010年12期
关键词:布尼亚立克次体内江

郭 莉 ,毛光琼 ,吴 宣 ,李旭廷

(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1 蜱的基本特性

1.1 种属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其属寄螨目、蜱总科。蜱分为三个科: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蜱约800余种,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分布于非洲南部)。

我国记录的硬蜱科蜱约100种,软蜱科蜱10种。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是硬蜱,其次是软蜱。我国目前发现的约有30多种蜱具有医学价值,包括:全沟硬蜱、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乳突钝缘蜱、长角血蜱、嗜群血蜱、微小牛蜱、刻点血蜱等。

1.2 生物学特性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四个阶段,幼蜱、若蜱和成蜱阶段需吸血并完成变态发育,多数蜱都要变换2、3次吸血宿主。由幼蜱发育为若蜱和由若蜱发育为成蜱各需进行一次蜕皮。

根据更换宿主情况和蜕皮的场所可分为一宿主蜱,如微小牛蜱,二宿主蜱,如残缘璃眼蜱,三宿主蜱,如硬蜱属、血蜱属和花蜱属的所有的种。春秋季是蜱的活动旺期,其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2 蜱的危害

2.1 直接危害 蜱叮刺吸血时动物多无痛感,蜱的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和急性炎症反应,此外还可引起皮炎和伤口蛆病等继发感染。

2.2 间接危害 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

3 主要的蜱媒疾病

3.1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立克次体疾病曾被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 d。

人急性发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严重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肉凝血,甚至死亡。

本病主要通过蜱的叮咬造成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后,再叮咬人时可引起发病。有报道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可能会导致该病传播,每年5~10月为发病高峰。

国外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属的某些种(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

避免蜱的叮咬,加强个人防护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出现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应及时就医。早期足量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盐酸多西四环素为首选药物,也可选用利福平、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对症治疗。磺胺类药物应禁用。

在内江地区花萼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时,应该将其设置为“一核多点”的一条具备生态设计要素的绿廊,使其发展成为内江地区著名的休闲娱乐地带,成为内江地区的建筑地标。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花萼湿地公园的生态要素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在进行空间布局时,需要与内江新城的CBD计划遥相呼应,同时在功能配置上也需要有效结合内江新城的CBD计划;(2)在生态地形设计时,应与施工现场的蜿蜒地形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流动的空间与道路形态,凸显出花萼湿地公园的多层次感。

3.2 布尼亚病毒感染 布尼亚病毒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并命名,共包括四个属。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其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动物和蚊的细胞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及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

该病有蜱媒、蚊媒、白蛉媒三种传播类型。

3.3 森林脑炎 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存活,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

3.4 新疆出血热 又称新疆-克里米亚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原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

疫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该病。本病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3.5 蜱媒回归热 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其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出现黄疸。

南疆村镇型的病原体为波斯疏螺旋体,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病原体为拉氏疏螺旋体,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

人因被感染性蜱叮咬或受损皮肤被基节腺液污染而感染。

3.6 莱姆病 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

莱姆病危害人和多种动物,可造成全身感染,慢性游走性红斑是其特征性症状。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主要传播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

3.7 Q热 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本病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或通过蜱的叮咬传播。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经卵传递。本病分布世界各地。

3.8 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 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传媒,边缘革蜱也能传播本病。

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引起感染。

3.9 细菌性疾病 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蜱虫热。

蜱能长时间携带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

4 蜱的防治

4.1 个人防护 避免蜱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主要措施。应避免在蜱类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坐卧。进入有蜱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长袖衣裤,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便于查找有无蜱)。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避蚊酮)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有蜱区时,注意检查,不要将蜱带出。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处,一旦发现被蜱叮咬或蜱钻入皮肤,可将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随后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蜱后,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出现红斑时要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4.2 家畜、家禽蜱的防制0.0025%~0.0050%溴氰菊酯、0.0025%~0.0050%双甲脒进行喷洒、药浴、涂擦,也可选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2~0.3mg/kg体重)等口服或注射。

4.3 环境防制 草原地区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

蜱密度高的草场用杀蜱药物(如马拉硫磷等)进行超低量喷雾灭蜱。及时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防蜱类孳生,堵塞前先向裂缝内塞入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马拉硫磷等药物喷洒圈舍内墙、门窗、柱子等灭蜱,保持畜舍干燥。

猜你喜欢
布尼亚立克次体内江
“撸猫”需当心感染立克次体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四川内江:青花椒成为增收新引擎
格电视主播辱骂普京引俄强烈不满
内江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
内江市中区联社:做“小微”金融服务专业银行
宝鸡市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新发蜱传病原体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