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辉 张 立 张 峰 (山东省乐陵市畜牧兽医局 253600)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可表现为急性、慢性、不曲型感染病程。急性型猪的症状很明显,病死率极高。慢性型症状较轻,有反复,病程相当长。我国猪瘟的分布最广,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猪瘟病毒是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黏膜病病毒)有密切的抗原关系,存在交叉反应。猪瘟病毒不同毒株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野毒株的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可引起急性猪瘟,而温和毒株一般只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感染低毒株的猪只呈现轻度症状或无症状,但在胚胎感染或初生感染时可导致胚胎或补生猪死亡。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脱纤血中的病毒经68℃30min不能灭活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2%。火碱溶液能迅速使病毒灭活。
1.1 诊断要点 对典型的急性型猪瘟,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可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开始出现病猪1~2周后,疾病迅速传播到群内各种年龄的未免疫猪,病死率极高,病猪持续高温,有结膜炎,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肾、皮肤和其他器官出血,脾有梗死灶,一般可确诊为猪瘟。但对慢性型、温和型、迟发型猪瘟,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1.2 流行特点 猪和野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强毒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眼分泌物、尿及粪中排毒,并延续到整个病程。低毒株的感染猪排毒期较短。若感染妊娠母猪,则病毒可侵袭子宫内的胎儿,造成死产或产出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病毒,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胎儿正常分娩,且仔猪健活数月,则可成为散布病毒的传染源。猪群暴发猪瘟多数由于引入外表健康的感染猪,也可通过病猪或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而传播。人和其他动物可机械地传播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感染。猪瘟的发生无季节性,有高度传染性,在新疫区常呈流行性发生,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同时或先后发病。强毒感染时,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潜伏期5~7d。根据症状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1)急性型:病猪高度沉郁,减食或拒食,怕冷挤卧,体温持续升高至41℃左右。先便秘,粪干硬呈球状,带有粘液或血液,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病猪有结膜炎,两眼有多量粘性脓性分泌物。步态不稳,后期发生后肢麻痹。皮肤先充血,继而变成紫绀,并出现许多小出血点,以耳、四肢、 腹下及会阴等部位最为常见。白细胞减少。少数病猪出现惊厥、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10~20d死亡。(2)慢性型:初期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症状改善,但白细胞仍减少。继而病猪症状加重,体温升高不降,皮肤有紫斑或坏死,日渐消瘦,全身衰弱,病程1个月以上,甚至3个月。温和型猪瘟是侵害小猪的一种慢性猪瘟,由低毒株病毒引起病猪症状轻微,病性发展缓和,对幼猪可以致死。(3)迟发性型:是先天性感染低毒猪瘟 病的结果。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后如产出正常仔猪,则可终生带毒,不产生对猪瘟病毒的抗体,表现免疫耐受现象。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减食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及运动失调症状,体温正常,大多数猪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先天性的猪瘟 病毒感染,可导致流产、木乃伊胎、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常见出血,且初生猪的死亡率很高。
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病变化。在皮肤、浆膜、黏膜、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扁桃体、胆囊等处都有程度不同的出血变化。一般呈斑点状,有的出血点少而散在,有的星罗棋布,以肾和淋巴结出血最为常见。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弥温性出血或周边性出血,如大理石样外观,多见于腹腔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肾脏色彩变淡,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小出血点脾脏的边缘常可见到紫黑色突起(出血性梗死),这是猪瘟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少,但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的轮层状溃疡(扣状溃疡)。迟发性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发滤泡。
主要是检查病毒抗原,采取死猪的脾和淋巴结,或病猪的扁桃体,分别装入青霉素空瓶内,而后放入装有冰块的保温瓶里,迅速送实验室作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作酶标抗体试验,这些方法简单、快速、可靠,但不能区分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最好使用仅对猪瘟病毒而不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发生反应的单抗作为标记抗体。如果条件许可,可在隔离条件下,就地进行家免接种试验。买体重2kg以上的健康家免只,每日早晚各测体温1次,并做记录,观察2d,如果家免体温都在39.5摄氏度以下,则将家免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级)分开饲养。而后将采取的病料2g剪碎、研磨,加10倍量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每毫升悬液加青霉素1000单、链霉素1mg,放入4℃冰箱4h,用注射器抽取上清液,给试验级家免每只注射5ml,继续饲养7d,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20倍稀释液,给试验组和对照组家兔静脉注射,每只1ml,从此时起每隔6h测温1次,连续3d,如果对照组体温升高0.5~1.0℃以上,而试验组体温不升高则为猪瘟。为了确定最佳免疫接种时机,检测母源抗体或免疫水平时,可用荧光抗体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抗体滴度在1∶16以下时,应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
在临床上,急性猪瘟与急生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败血性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黏膜病毒感染、弓形虫病有许多类似之处,其区别要点如下:
5.1 急性猪丹毒 多发生于夏天,病程短,发病率和病死率比猪瘟低。体温很高,但仍有一定食欲。皮肤上的红斑,指压退色,病程较长时,皮肤上有紫红色疹块。眼睛清亮有神,步态僵硬:“死后剖检,胃和小肠有严重的充血、出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和肾淤血肿大。青毒素等治疗有显著疗效。
5.2 最急性猪肺疫 气候和饲养条件剧变时多发,发病率和病死率比猪瘟低,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皮肤蓝紫,或有少数出血点。剖检时,咽喉部肿胀出血,肺充血水肿,颌下收结出血,切面呈红色,脾不肿大,抗菌药治疗有一定效果。
5.3 败血性链球菌病 本病多见于仔猪。除有败血症状外,常伴有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症状,病程短,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剖检见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液增量、脾肿大。有神经症状的病例,脑和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量、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
5.4 急性猪副伤寒 多见于2~4月龄的猪,在阴雨连绵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先便秘后下痢,有时带血,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剖极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肝可见黄色或灰色小点状坏死,大肠有溃疡,脾肿大。
5.5 慢性猪副伤寒 与慢性猪瘟容易混淆,其区别点是,慢性副伤寒呈顽固性不痢,体温不高,皮肤无出血点,有时咳嗽。剖检时,大肠有弥温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脾增生肿大,肝、肠系膜淋巴结有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有时肺有卡他性炎症。
5.6 猪黏膜病毒感染 黏膜病病毒与猪瘟病毒同属瘟病毒属,主要侵害牛,猪感染后,多数没有明显症状或无症状。部分猪可出现类似温和型猪瘟的症状,难以区别,需采取脾、淋巴结做实验室检查。
5.7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也有持续高热、皮肤紫班和出血点、大便干燥等症状,容易同猪瘟相混。但弓形虫病呼吸高度困难,磺胺类药治疗有效,剖检时,肺发生水肿,肝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各器官有程度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采取肺和支气管淋巴结检查,可检出弓形虫。
6.1 治疗 尚无有效的化学药物,而用高免血清治疗又很不经济。可试用《清温败毒针》治疗。病毒性疾病可用青岛农业大学徐立教授研制的“特效病毒消”口服液试用,效果不错。
6.2 预防 (1)平时的预防措施: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防止引入病猪,A发断传播途径,持久开展猪瘟疫苗的预防注射,是预防猪瘟发生的重要措施。(2)流行时的防治措施:①封锁疫点。在封锁地点内停止生猪及猪产品的集市买卖和外运。猪群不准放牧。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处理后3周,经彻底消毒,可以 解除封锁。②处理病猪:对所有猪进行测温和临床检查,病猪以急宰为宜,急宰病猪的血液内脏和污物等应就地深埋。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可疑病猪予以隔离。对有带毒综合征的母猪,应坚决淘汰。这种母猪虽不发病,但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弱胎,生下的仔猪也可能带毒,这种仔猪对免疫接种有耐受现象,不产生免疫应答,而成为猪瘟的传染源。③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区的猪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剂量可增至常规量的6~8倍。④彻底消毒:病猪圈、垫草、粪水、吃剩的饲料和用具均应彻底消毒,最好将病猪圈的表土铲出,换上一层新土。在猪瘟流行期间,对饲养用具应每隔2~3d消毒1次,碱性消毒药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