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应 胡志茹
褐色鳃金龟,属川西北干热气候区下鞘翅目昆虫的优势种群,历年来都在奇数年危害作物,每逢奇数年2~3月,是2龄幼虫危害青稞、小麦的猖獗时期,6~8月是3龄幼虫危害大春作物的猖獗时期。奇年,褐色鳃金龟灾害会造成农作物受灾严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个别地方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我县粮食生产。故对褐色鳃金龟野外生活习性进行探索与研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适宜的综合防治方案,对于与试验研究区条件相似的云贵高原、攀西等地区防治褐色鳃金龟,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试验地点位于金沙江东岸,海拔高度范围为1900~2180m的德荣县子庚乡土改村。平均气温15.8℃,属亚热带气候,相对湿度为50%,一般风速为2.6m/秒,年降雨量为366.3mm,土壤为沙壤至轻壤,土体松散,疏松多孔,pH值为8.3;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全年无霜期为324天,是作物及昆虫生长的良好环境。供试材料为野生褐色鳃金龟的卵、幼虫、蛹及成虫。
2.试验方法 采用定点观察与随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不定期采集标本用于饲养,观察其取食、发展情况。
1.生活史 褐色鳃金龟于偶年6月22日开始出土取食、交配(暴食期杂食性强),经过9天时间即到产卵高峰(即7月11日),8月7日产卵期结束。卵经过孵化,形成1龄幼虫,8月2日1龄幼虫开始分团,8月11日分团结束。11月15日1龄幼虫开始蜕皮,进入2龄幼虫,以2龄幼虫进入越冬,次年2月底休眠越冬结束,2龄幼虫进入取食阶段。奇年6月进入3龄幼虫的暴食阶段,取食大春作物根及地下茎(危害农作物),并以3龄幼虫进入越冬。偶年4月24日开始化蛹,6月15日进入羽化阶段。两年完成一个世代,一般为偶年繁殖,奇年危害,常无世代重叠现象发生。
2.生活习性与生物学性状
(1)卵 初产的卵为白色,以后逐渐加深。平均卵长为3.56mm,宽为2.55mm,为椭圆形,外界环境对卵的孵化影响较大,尤其对振动极为敏感,高频率的振动能使卵自动破裂而失去生命力。自然条件下卵的孵化率为65%,平均产卵量为27.8个,卵历时30~40天。
(2)幼虫 主要活动于地下10~53cm的土层中。1龄幼虫主要分布在15~20cm之间的土层,主要取食土壤中有机物和作物的根系,对作物的危害性不大。偶年,幼虫以2龄幼虫越冬,越冬时下降到40~52cm的土层中,开春后上升到10~30cm的耕层内危害青稞、小麦的根部及地下茎,致使作物地上部分吸收不到水分、养分,导致作物发黄甚至枯死。奇年,以3龄幼虫危害大春作物,6~8月是活动的高峰期,经常造成毁种,甚至颗粒无收。一般3龄幼虫12月进入越冬,越冬后有取食现象,但对作物危害性较轻。末龄幼虫体长 60~65mm、头长 7.0~7.2mm、头宽9.8~10mm。头为黄褐色,足为淡黄色,体为乳白色。在肛腹部中间,有短锥状的肛毛,排列24根,近平行排列整齐,且排列较近。土壤含水量与幼虫虫口密度密切相关,含水量在5%~37%,呈正态分布。含水量为5%~17%时,土壤中幼虫密度最大。幼虫历时620~643天。
(3)蛹 蛹为裸蛹,黄褐色,蛹长36~40mm,宽 15~22mm,长椭圆型,头向下稍弯,尾节为“Δ”肛毛对排,14对。有土室化蛹现象,主要分布在15~25cm土层,蛹期30~35天。
(4)成虫
①成虫的外表形状 成虫雌虫体长37~42mm,体宽18~21mm;雄虫体长36~39mm,体宽17~20mm。身体长椭圆形,初羽化时为浅棕色,逐渐变为褐色。雄虫鳃叶较大,鳃叶为12片,鳃叶长 8~12mm;雌虫鳃叶较短,2~3mm,鳃叶为12片,鞘翅尾部有3个白色的圆斑,圆斑呈“Δ”排列,有金属光泽,有3对发达的脚,鞘翅翅肋明显,每侧有3条明显的纵肋线,鞘翅末段为半圆形,腹部两旁作生5对“ο”小白斑。
②成虫的生活习性 成虫出土时间集中在夜间20∶40~21∶10之间,出土时地表温度为24.5~27.5℃。在成虫活动高峰期间内,前期雌雄比例低,最初时为3∶17,后期逐渐升高,雌雄比例最高时可达到42∶1,随机抽样调查雌雄总量比3∶2。凌晨5∶50~6∶20为入土高峰期,成虫入土时,地表温度在20.0℃左右。成虫入土对地块具有选择性,土壤(沙质)疏松,作物长势良好,成虫入土较多;土体粘性强,湿润的地块入土成虫较少。1992年的调查表明,成虫入土产卵对土壤湿度要求比较严,当土壤含水量大于37%时,成虫入土对其有选择性,灌水的地块几乎无成虫闭土产卵的现象。成虫出土后就近取食玉米叶,白刺花叶;约20分钟后开始迁飞,21∶40迁飞到海拔为3200~3800m的杂木林取食。取食时交配现象较多,同色交配较多,异色配对较少。交配后继续取食,凌晨5∶40分取食结束。雄虫就近隐藏,雌虫迁飞返回土壤中产卵。成虫历时20~28天。
③呈空间点阵排列分布 在野外采集到的580头鞘翅昆虫中,褐色鳃金龟占384头,种群的比率达66.21%。其空间点阵排列较为复杂,卵块主要集中在地下25~40cm范围内,但单个成虫产卵范围不超过4hm2。幼虫随龄期与取食情况的变化在地下5~53cm范围内迁移,在同一时期多随作物根系分布而平面排列,蛹主要分布在地下15~25cm之间,在该范围内错落杂乱,无明显规律性。成虫具有迁飞性,主要分布在海拔3200~3800m的青杠林等阔叶林中,雌成虫又有迁飞入土产卵的习性,且有一定规律。
对褐色鳃金龟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物理与化学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措施
(1)抓好地膜覆盖工作 据1992年的调查表明,露地栽培虫口密度为12.78头/m2,其中优势褐色鳃金龟幼虫占总数的52.32%。地膜栽培玉米(全覆盖)平均虫口密度为4.3头/m2,优势种褐色鳃金龟 1.7头 /m2,占总数的41.3%,其他种类为2.7头/m2,占总数的58.7%。在保护行内无幼虫发现,仅在保护行的两旁(即放水沟内)有所发现。地膜覆盖栽培对成虫出入土有很大影响,成虫对完整地膜无穿透能力;地膜可控制和隔绝成虫出土取食、交配、入土产卵;可利用地温的变化,诱导土层深处的幼虫到地表上来,用阳光产生的高温杀死幼虫。
在得荣干热河谷气候条件下,褐色鳃金龟在偶年出土飞行取食交配产卵,因此在偶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种植玉米,既可以防止成虫出土取食,又可控制成虫入土产卵,从而控制了下一代褐色鳃金龟的数量,可逐年降低其虫口密度。
(2)压虫 当作物发生老母虫为害时,适时浇水,可减轻其为害。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老母虫停止为害,并下潜到15~30cm深的土层中。
粮经作物合理轮作能够改变土壤的含水量。根据褐色鳃金龟成虫对土壤含水量特别敏感的现象,在偶数年成虫迁飞时期增加放水次数,可增大土壤的含水量,从而能有效地阻止成虫入土产卵。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实施粮经轮作。同时在成虫迁飞季节,根据成虫出土、入土规律,进行人工捕杀。
(3)深耕人工灭虫 鉴于蛹和2~3龄幼虫个体较大,在耕作过程中容易发现,耕作时,可多投入劳力,捡杀因耕作土层而露出地表的幼虫和蛹,以减少土层中虫口的密度。在田间管理中如果发现田间有蛴螬,要及时扒开幼苗周围的表土寻找捉杀,以免危害加重。
(4)在森林中防治成虫 据调查,偶年的6~7月份,是成虫出土取食补充营养的时期。在此时,对海拔3200~3800m的阔叶林进行喷雾、放毒烟等方法进行防治,可以控制成虫取食阔叶植物,减少对森林的危害,并控制成虫入土产卵的数量。
2.化学防治
(1)毒土 于偶年种植大春作物时施毒土,以杀死1龄幼虫为主。
(2)拌种 即偶年采用种衣剂拌种种植大春作物。采用内吸剂拌种,如50%辛硫磷乳油0.05~0.1kg,加水3~5kg,拌玉米种25~50kg。拌种时用喷雾器喷洒拌种,堆闷2~3小时。
(3)灌根 奇数年2~3龄幼虫进入暴食阶段时常常危害作物,造成植物枯死。对此,可用2.5%功夫乳剂或90%敌百虫1500~2000倍液,在每株苗下挖坑灌药液,每株灌100g。也可用化肥深施器注入发黄枯死的植物根系部住的土壤中,以达到杀死2~3龄幼虫的目的。
3.生物防治 保护褐色鳃金龟的天敌如蛇、蛤蟆和鸟类。
褐色鳃金龟在川西北高原干热河谷气候区2年发生1代:偶年繁殖,其性器官还没完全成熟,还需要取食补充营养,以满足卵巢对营养的需要;奇年危害,暴食作物,以幼虫取食作物地下部分的根系和地下茎为主造成危害。对其防治应采取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大田防治和森林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经过近几年的综合防治,本地区虫口密度已下降至3.8头/m2,1992年前常年发生褐色鳃金龟虫灾的地块,现今几乎无虫害发生。但野外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因此对褐色鳃金龟的生活习性有待进一步调查。
(通联:①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农牧科技局 627950 ②得荣县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