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松辉
(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汕头 515031)
儒家文化观与近代潮商经营理念
郑松辉
(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汕头 515031)
近代潮商在其商业经营活动中把儒家文化观渗透其中,形成了地域商帮经营理念,这种理念是在汲取区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近代潮商成功的保证。回顾近代经营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特征的原因,并论述其经营理念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观;潮商;经营理念
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也是潮汕文化的根基,作为以潮汕文化为深层次底蕴的潮商文化心态异常复杂,受儒文化的濡染浸润,呈现出强烈的尊儒重礼、好中庸及冒险开拓、团结互助等多元化特征。传统的儒文化一直对近代潮商的经营活动有巨大的影响,据史学记载,明代潮商兴起之时,也正是潮汕地区儒学大盛之时,潮商大都吸收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用以指导商业行为,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带有儒学色彩的潮商精神。[1]可以说,潮商所以能在商场上获得成功,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得益于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潮商在拓展商路、追求财富的艰辛过程中,始终有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伦理精神与道德价值在支撑,使其趋利性动机表现为个人动机与社会动机的结合,他们获取财富为了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2]
潮商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深厚的时代背景,从区域文化特征上看,潮汕地区远离中原,秦汉以前,潮人先民属越族的一支,秦始皇平定百越后迁徙中原50万南征军众到岭南定居,其中部分移民进入潮汕。从西晋到唐代的数百年间,又不断有移民进入潮汕,与当地的南越族人相融合,在潮汕地区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中原儒家文化伴随着移民入住潮汕地区,其影响也逐渐扩大,特别是在唐献宗14年,韩愈来到潮汕地区,开始在潮汕地区大张旗鼓地推行儒家文化,从此以后中原文化在潮汕地区进入了加速的发展期,儒家文化成为了潮汕的主流文化,中原正统的儒文化也自此开始“延及齐民”,并在宋明两代进一步深化影响,使得潮汕和中原地区一样,追随儒家的道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应该说,潮汕地区的儒家学说和中原地区比较起来有差距,但是潮汕地区原来的本土文化基础差,儒文化作为强势文化进入潮汕地区之后,传播速度非常快,并深深扎根,淡化了潮汕原有的本土文化,儒文化深刻地制约着潮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深层的社会文化心态和行为习惯,形成了具有共同的观念信仰、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的儒家文化特质,以至许多潮人虽没有直接受业于四书五经,但心理上都有奉儒文化为正统的潜意识,讲究“书理”。
历史上从事商业活动的潮汕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据广东商学院课题小组的调查显示,潮商的学历构成主要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占了65%,他们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父母的经验之谈和一些儒家所说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潮商的价值观念都是朴素加经验型的,这也使得传统的儒文化得以在新一代潮商身上延续。[3]从明清时期开始,潮汕地区的商贸经济活跃起来,潮商“率操奇赢,兴贩他省,上溯津门,下通台厦”[4]。1860年汕头开埠后,潮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形成“富者出本,贫者出身,贸易诸国”的群体务商态势。“汕头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商业,居民基本上都是商人”[5],以致恩格斯称赞“汕头是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6]。
近代潮汕地区商业文化发达,对外来文化变得较为开放,直接输入的西方文化和华侨折射而回的海外文化影响日趋明显,潮汕文化的“海洋味”增强,出现了中外多种文化并存的局面,潮汕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商帮文化精神。从个体外在表现形式上,潮商精神文化融合海内外的商业文化精髓并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从母体内在实质上,潮汕商业文化传承弘扬儒商文化的许多优良特质,具有多样性。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故论潮人学术,唐世先得禅学之薪传,继起乃为儒学,在韩公未谪潮之前,已卓然大有成就,是即潮人文化传统之源头,儒佛交辉尤为不争之事实。”[7]
“入世苦行”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入世苦行”的文化观念一直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行为,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中国人的经济活动。儒家的入世之教所宣传的孜孜以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行为,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最原初的体现。儒家的这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入世苦行”伦理在潮商身上有突出的表现,潮商除了头脑灵活、善抓机遇、有胆有识、诚信自信外,儒家“入世苦行”文化观念可以说是支撑他们的精神源泉。提起潮汕人,人们往往会说:“中国的犹太人。”言下之意是潮汕人像犹太人一样善于经商理财。的确,作为区域性的群体,潮汕人多经商且善于经商,在这一点上与犹太人是非常相似的。但从对潮商关于“个人成功因素”的调查显示:“坚强的毅力”被认为是潮商成功最大的因素之一,这便说明潮商“爱拼”的坚强性格是潮商的普遍特征[3]。“入世苦行”表现在潮商身上,便是他们的开拓进取、刻苦拼搏商帮精神。可以说“入世苦行”的伦理观念是近代潮商的主要精神,是潮汕地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人自明清时期开始海上贸易,他们抱着谋生创业的雄心壮志躲过官府的海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出海经商、移民海外的经历对商民的心理、能力进行了特殊的锻造,整个过程潮人可以说是经过千难万险,披荆斩棘,他们乘坐红头船飘洋过海,在陌生的异域环境通过自己的拼搏站稳脚根,开拓出一番生存的空间,付出了百倍的艰辛。民国初出版的《清稗类钞》有一则《潮人善经商》的记述:“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尤不可及者,为商业之冒险进行之精神。其赢而入,一遇眼光所达之点,辄悉投其资于其中,万一失败,尤足自立;一旦胜利,倍蓰其赢,而商业之挥斥乃益。”[8]这些史料记载反映了潮人经商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向外开拓进取精神,从此后成功潮商身上我们不难获见“入世苦行”的思想和意识的影响与传承。
“义利”之辨是讨论伦理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儒家思想重要争论之一。“义”是儒家所大力提倡的价值观之一,儒者,重义轻利,商者,重利轻义,二者可谓背道而驰。义主要是指思想、行为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利是指功利,物质利益。[9]“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它的含义主要是指诚实可靠,守信用,孟子认为“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诚”出自《中庸》:“诚者,天之道也”,“不诚无物”。“诚”的意思就是真心实意、真实不欺。信是以诚为基础的,是对道德原则信念的坚持以及执行时的不做假。朱熹说:“亡诓欺诈不诚,信是个人所为之实。”[10]在注重伦理的中国古代社会,诚信义利不仅是仁人志士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求财重利”的商人们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儒家弘扬的是“义”,而潮人又有“善贾”的美称,求的是“利”。善于经商的潮人融儒家思想于自己的经营理念中,将讲求诚信的儒家理念就贯穿其经营与管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诚信义利已经成为近代潮商的经营准则,并内化为其经商的精神之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潮汕方言中相对应的是一句俗语:“做生理人孬入忠臣庙”。这说明儒家的义利观得到了潮商的认同,潮商以逐利为目的的职业行为,其获利过程有时难免与社会伦理道德相抵触,但儒家思想的长期宣说,把诚信观念深深印刻在潮汕人心中,他们出于自身内在心理平衡的需要并不愿承认自己单纯地为了追逐利润而从事商贾行为,所以潮商对诚信二字的重视已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货殖生涯中同样讲求信守道义的商业道德,围绕着诚信的文化价值观,潮商奉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制利”、“诚信无欺”的商道准则,将做人的道理应用于买卖生意上,特别是将“诚实守信”的观念融入商业活动中,以诚实为本,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近代潮商的经营与其它地方商人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不同,潮商多从事远洋运输,风险非常大,这种海上贩运活动具有高利润、高风险特性,需要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商业伙伴关系和信用作为基础。建于康熙年间的苏州潮州会馆的碑记中有这样一段:“公平处事,则大小咸宜,忠信相孚,则物我各得。”即买卖公平,恪守信用的意思,这也是潮商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以购销方式为例,从前潮汕有“赊购赊销”方式,在币值较为稳定时期,潮汕商人之间赊购几乎成俗。1949年《潮州志·实业·商业》载:“不特批发可赊,即零售也可赊,甚而汕头至香港上海购办,以及海外各港之托办托兑,也得以赊账行之。故潮谚有:“‘无赊不成商’之语。”上述所记是潮汕商场上一种相互信任的风俗。虽然潮汕人也知道“百赊不如五十现”,但作为商道上的信用机制,直到现在,潮汕的厂商、批发商,仍部分有这一风习的遗存,这是经商术的一种遗传,并非都是“钱出去,货进来”、“货出去,钱进来”[4]。“七兑票制度”是潮商讲信用的一个生动例证,在近代经营活动中,为了交易结算需要,潮商银庄发行的一种兑票,每票可兑七钱银,也称“七兑票制度”,兑票只在潮商内部中通行,这是潮汕商界内部建立的独立的金融信用体系,在潮商中凝结起强大的信用力量,使潮商在金融市场币值波动不止时能凭借内部信用体系不受冲击。这些事例说明,诚信是潮商文化的重要内涵,诚信使得潮商内部更为团结,形成一种凝聚的传统。潮籍国学大师饶宗颐在评价潮商时,曾用“信用”两个字作为概括,他认为,潮商们承祖训“民无信不立”用于经商,形成了可贵的商业道德,这正是潮商成功的关键。新加坡驻泰国大使、潮籍传奇人物欧阳奇曾经这样评价潮商:“华人,特别是潮汕人,经商之道与西方人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吸收西方市场经济的经验外,重信用和感情是华人经商成功的法则。华人遍布全球,有一条讲诚信、重感情的联络线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东方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时代不同,经商方式也在发展,但诚信是潮人经商成功之道,是永恒的。[11]
潮汕人会经商,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优势就是对传统的高度认同感以及非凡的群体凝聚力,这个优势是其它地方的人无法比拟的,是近代潮商增强内聚力和外拓力的有效实现途径。
重视和谐,可以说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明儒家是在各自保持其个性及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和谐,在不同的场合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和”,即指和谐,“协”即指协调。“和协”即指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达到的融洽境界。基于传统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教化,潮汕人在商海中深谙和协之道,明确和气生财的道理,并用之指导自己的经商实践,从而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在潮汕人的日常口语中,常常可以听到反映潮汕商人团结互助的俗语,如:“同姓三分亲”(只要是同姓的,便感觉格外亲热);“相牵掼,正有伴”(互相拉扯,才能共同进步);“众人一条心,田涂变成金”(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够把泥土变成金子);“尺布恶挡风,独木不成林”(单兵独将,难以成事)。潮商的和协精神表现在整个商帮内部,许多潮汕商帮是以血缘、地缘为粘合剂发展而成的。
潮汕人在外经商,很少是单枪匹马的,一般都是依靠商帮作为后盾,形成庞大的整体力量雄居商界。潮汕人非常重宗法,经常是举族经商,一个地域的一个行业往往就是一家人或同族人,齐心协力,互相帮衬,团结创业。潮汕商人在创业初期的“扎堆”还只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这样的扎堆只是老乡认同,属于无意识合作,形式上比较松散,而且许多时候局限于亲友,不确定性明显。但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特别是竞争的激烈,潮汕商人逐步从“扎堆”升级到了团队精神,开始有意识地联手出击,使得潮汕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如虎添翼,构成了某些正处于创业初期的潮商进入某些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更多的是来源于整个地区“义气”这个共同心理状态所调教出来的泛组织文化,在商业运作上看,潮汕商人以宗族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共享信息,互通有无,在商品流通的各个渠道都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很少相互排挤,而是主张同行互助,共同成长。这是地方性商帮增强内聚力和外拓力的有效实现途径。正因为潮汕商人的这种强烈的团体意识,在有潮汕人落难时同乡一定会倾力相助。明清时期,在国内大商埠多设有潮州会馆。会馆是潮汕商人构建网络的支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卓有成效的组织形式,通过亲缘、乡缘、宗缘等各种关系的“牵掼来,牵掼去”,促进了整个家族、宗族、族群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各种互助性质的潮人团体超过300多个,而这些团体更通过“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国际潮青联谊年会”和“潮商大会”等组织,敦睦乡谊,共谋发展。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提倡“天人合一”,主张自然与人的关系和谐。“孔子所说‘天’,其实是自然,所谓‘命’,是自然之数或自然之必然性”[12]。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究天人之际”问题时,把“天”与“人”纳入一个能自觉维持平衡的有机系统中进行思考,认为天人之间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孟子·尽心上》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天矣。”传统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有机的自然观,也是儒家文化特质之一。[13]“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它强调人是天地生成,人的生活应当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的道德最高原则合二为一。《尚书·大誓》:“人为万物之灵”。则强调个体对群体的顺应与协调。儒家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确立了人和自然亲和相处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潮商的经商实践中具体表现为精于筹划、善于变通、反应敏捷、通达融和。
潮汕靠海,潮汕人很早就意识到从个体的生命角度看,海是无时无刻不处在动荡中,海风、海浪、海啸、潮汐、潜流等无不为自然之动,若不掌握其自然规律就会带来灾难。潮汕人与海洋的关系,经历了由惧海到赞海,又到探海和斗海,最后到亲海的过程。由惧海到探海及斗海再到亲海,在这一过程中,潮汕人的工具理性日益彰显。由惧海到探海及斗海表现了潮汕人的勇气和自信,由斗海到亲海,是潮汕人对待自己生存环境的理性而长远的选择。“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原则,潮汕人从历次出海经验中懂得了只有“顺应潮流”才是明智之举,进而演变成了潮汕人的聪明变通,这种变通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支配下产生的,并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以显现,体现在潮人饮食方面是“应时而食“。在潮汕人的饮食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当时”和“应节”这两个概念。“当时”的水产,“当时”的蔬菜瓜果,总被认为是最好吃、最能接受的。一般菜馆酒楼,也总以“应时好菜”、“时菜”、“时鲜”相标榜,用来吸引顾客。应时叫做“当时”,就是顺应时序。这既积累了潮汕人长期的饮食实践经验,也积淀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能。什么叫“应节”、“应节”就是配合岁时节序而必须进食的食品。[14]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突出地表现出个人与社会人事的对应。所以说,潮商灵活多变的经营理念,来自对自然的顺应和物性的把握的海洋意识,更体现在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儒家智慧理解,正是这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精明变通理念,潮汕人做生意或从事其它工作显得很有眼光,很容易获得成功。潮商有一个很好的商业风气,就是讲求和气生财,相安无事,各发其财。大家各算各的账,只算自己是否能够盈利,而不去计较对方是否赚得更多。他们运用敏锐的洞察力,能捕捉商机,拓展赚钱机会,使自己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可从潮商的开店技巧略见一斑。开店是潮汕人的一种最基本从商方式,潮商开店随时应对环境变化,灵活适应市场。外地人经常发现,当一个新楼盘盖起来后,内部装修还没完成,潮汕商家就已联合起来在一条新街上开一系列与装饰材料相关的店铺,如装饰材料店、五金店、灯具店、窗帘店等等,这些店铺是针对新房家庭装修需要的,店面服务与产品互相补充,互相带来人气。一两年后,新楼房的装修完成了,居民越来越多了,原先的店铺的人气也没了,于是店主就会把店铺改头换面,纷纷变为餐厅、药店、发廊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商店。崇商善贾的群体意识,使潮商被公认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活力、最会赚钱的商人群体。
近代陈黉利家族创业之初,靠红头船经营运输业,后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汽轮船的大量使用,红头船运输业失去了竞争优势,逐渐被淘汰,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陈慈黉顺应时代变化,转变投资方向,他认为泰国盛产优质大米,大米加工与出口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投资项目,于是他逐步将投资重点转至泰国,经营大米加工和出口,由于善观时变,精于预测,把握住机会,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发展成东南亚最大的米业巨擘。
“仁者爱人”,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的概括。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汤恩佳说,“仁者爱人”精神在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在儒商要有自尊自爱的精神,而且向外产生利国利民的作用。[15]潮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正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在经营管理中的体现。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新,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明确指出,爱众人是仁的表达形式。仁爱的本质就是“推恩”,儒家诞生于重视亲情伦理的社会环境之中,其道德观念是建立在传统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亲情之仁爱的自然延伸,便是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的关爱,其中包括超越五服的同宗人,社区人乃至整个民族。所以传统儒家文化提倡“乐善好施”、“扶贫救困”。去受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渲染,潮商遵循儒学“仁者爱人”的理念,当他们凭借坚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闯出一番事业之后,特别能致富思源,保持感恩之心,造福桑梓。传统的潮汕人对血缘关系地格外注重,表现出浓厚的“孝亲”情感,不仅隆重地祭奠先祖以求其庇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而且绝对地孝敬、服从活着的长辈,他们观念中的“孝”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含量,特色鲜明。许多潮汕人个人的存在,主要是为家族而存在,个人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的安逸享受,而是为了光宗耀祖,这种孝亲情感的进一步演化,成了社会的责任感,把亲属关系社会化,由“亲亲”到“尊尊”,并沿着“推己及人”的道路展开[16],达到孟子说的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的仁爱情怀的发展或延伸,潮汕善堂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带有民间信仰的慈善机构,它遍布潮汕平原的各个角落,有着良好仁爱文化熏陶的潮商大多热衷各项慈善事业,他们致富之后,修桥、筑路、办学堂、建会馆,扶贫济困。
我们从儒家文化价值体系对潮商产生的广泛影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潮商在商业经营中保持着儒家的文化理念,他们在遵循儒家伦理规范、保持儒家道德修养等前提条件下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即使在外域文化的冲击下,儒家的理念、精神不仅没有成为潮商经营的障碍,相反地,儒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外域文化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他们的言行,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商业胆识、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万里行贾,勤俭经商,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经济环境中,建立起一种秩序井然、自由灵动的经济模式,还有信义并举的道德构建,在商业活动中,通常以“义”来团结同仁、号召同仁,以关公的“信”来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顾客,从而在同乡兼同行中建立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在社会大众中建立了值得信赖的良好形象,这些商帮精神都是在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形成的,是儒学伦理规范的转化,因此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儒家思想观念已成为促进潮商经营活动有序进行,获取商业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潮商文化有许多值得表现的地方,但潮商成功的最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在于把儒家思想和潮商商帮多年的商业实践结合,正是儒家文化成为潮商之间相互实现各自经济利益的基础保障和传统商帮文化的核心思想,其主要特征就是重商立业的人生观、诚信义利的价值观、艰苦卓绝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其商帮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正是凭借这些经商理念,使潮商在极度缺乏法制支持的封建商业经营秩序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转型社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商业道德滑坡现象,致使伦理责任严重缺失。所以新一代潮商要秉承近代潮商的儒家文化伦理责任,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风范和经营理念,才能使潮商精神重放光彩。
[1]李洽源.潮商:这样创造财富:上篇[N].经济日报, 2005-08-08(14).
[2]余世英.论潮商的人生价值观[N].汕头日报,2009-05-04(7).
[3]李智平,雷启良,吴峻锋.潮商商业文化体系的重建[EB/ OL]http://www.docin.com/p-7623726.html.
[4]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商业[M].汕头:汕头修志馆,1965.
[5]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6]周晓.潮人先辈在上海[M].上海:艺苑出版社,2001.
[7]饶宗颐.潮人文化的传统和发扬[C]//黄挺.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8]徐珂.清稗类钞·潮人善经商篇[M].台北:中华书局,1986.
[9]龚闻军,张临山.晋商文化的内涵[N].山西日报,2005-02-08.
[10]朱熹.朱子语类:卷6[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江枫,陈少斌.300年红头船驶出大商精神[EB/OL].(2009-4-30)[2009-06-02]http://cssrw.com/newsdisp. asp?id=4725.
[1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58.
[13]向春玲.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6):393
[14]陈继平.追寻潮汕美食文化精神[N].汕头都市报,2002-04-14(6).
[15]汤恩佳.论儒商的核心价值观[C]//《中国儒学年鉴》编委会.中国儒学年鉴(2005).北京:中国年鉴出版社,2005:327
[16]刘文瑞.儒商概念的前世今生[J].中国建材资讯,2006,(3):50-51.
Confucian Cultural Ideas and Chaoshao businessmen Management Sense in Modern Times
ZHENG Song-hui
(Medical College,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63)
The Chaoshan businessmen in modern times had the Confucian cultural ideas instilled into their business process and thus formulated management sense of area and business association,whose establishment was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Confucian culture,and it guaranteed the success of the Chaoshan businessmen in the modern tim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ense in modern times,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nd elaborates on its major contents.
Confucian cultural ideas;Chaoshan businessmen;management sense
K 892.65
A
1001-4225(2010)06-0031-06
2010-11-02
郑松辉(1963-),男,广东汕头人,副研究馆员,英国《The Electronic Library》杂志顾问编委,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