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陆 璐,谢 楠
(徐州空军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研究生教育是军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而军校工科研究生有别于其他军事学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素质,能够解决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科技等重大问题。但由于目前军校存在的基础教育薄弱、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研究生自身创新意识不足、科研实践少等因素,造成了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缺失。
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取决于院校、导师以及研究生自身三方面,院校要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平台;导师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起主导和核心作用,对研究生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品格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上述两方面能不能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于研究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人格品质。所以,在强化外部环境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工科研究生自身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诱导。
1.1 建立多元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目前,工科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为考试和课程论文两种形式,这种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单一,不能有效刺激研究生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应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推行能充分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内容、方法,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的综合考核之中,形成一种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氛围。
1.2 实施目标管理方式
改变研究生管理方式,变过程管理(强调每一个具体环节的监督、检查)为目标管理(侧重研究生的自主性)。实施目标管理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自觉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进行定期总结,引导研究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管理机构可适时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
1.3 改革研究生政治教育
研究生政治教育包括日常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育。当前,政治理论课多数是本科课程的重复和延续,而日常政治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突出创新素质教育应成为军校工科研究生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现行政治教育作出调整,如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唯物辩证法、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开设以创新素质培养为目标的相关课程等。
1.4 重视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军校应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开展综合创新教育。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增加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实现课程的综合化;鼓励工科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应用研究,在综合科研中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开展联合育人工作,聘请军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部队领导为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兼职导师,让他们参与研究生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论文选题、论文答辩等环节,把工科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军外和部队。
1.5 加强创新环境硬件建设
创新环境硬件条件(工作环境、教学环境、实验环境及经费支持等)为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与硬件支持,特别是对于某些新的科学规律与实验现象的发现,总是离不开先进仪器设备的支持,例如新型装备技术的探索、装备性能的改进研究等,都需要大量经费与物质支持。
2.1 导师需要提高自身创新意识
导师的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受教育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科研究生导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学科前沿领域有深入研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带到创新领域,才能收获创新的见解和创新成果。
2.2 引导研究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培养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工科研究生,就必须注意引导其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工科研究生作为面向信息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②工具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③专业知识(某一专业或研究方向需要掌握的专门知识);④人文知识。
2.3 培养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工科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握创新规律,比单纯掌握特定的技能或知识更重要。导师应有意识地倡导研究生进行科研方法论的学习;结合具体的学习和研究,将各种思维方法灵活地教给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研究生发散思维,从正向、逆向或多向方式加以引导,启发,形成流畅、灵活、独特、严密的创新思维。
2.4 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军事科研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是包括课题选择、文献检索、课题综述、论题确立、开题报告、技术路线设计、技术研制、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成果鉴定在内的复杂系统工程。导师应该主动把研究生纳入科研全过程,让他们全面参与,在科研全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方法和实践创新能力。
2.5 重视研究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其科学意识,让研究生尊重科学和科学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现实、探索未知,使研究生养成科学的态度、求真精神、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力求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具有科学的理性精神,并使科学精神转化为精神品格,形成贯穿终身的素质。
院校的创新氛围再好,导师的主导作用再强,研究生若没有提高自身创新素质的要求,没有创新的自觉性,培养创新素质的目标也要落空。
3.1 重视培养自身的工程素养
工程素养就是要求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相关学科的技术,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完成实际技术、产品的能力与素质。军校工科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往往与国防行业的关键工程技术相关,研究方向综合性高、实践性强,不但需要宽广、精深的基础知识作支持,还要求具备解决实际复杂、综合工程问题的能力。所以,工科研究生应当时刻注意培养自身的工程素养,提高发现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2 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
首先,要知道全面提升素质,对自身成才,对为国家和部队服务的重要性。没有一种精神、一股劲做支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低标准所带来的往往是一事无成。其次,要对前人在创新中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的事例进行提炼,归纳出必备的素质,并与自身相对照,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质和优势,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最后,要明白培养创新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单靠坐而论道无法掌握创新的奥妙和诀窍,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就有可能在某一时刻豁然开朗,体味出创新的奥秘和要点。
培养和提高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创新素质是为了适应我军战略转型,建设信息化军队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需要。院校是研究生培养的大环境,要为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创新平台;导师对研究生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品格两方面都有深远影响,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并充分发挥好在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研究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需要重视自身的工程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培养。随着院校创新环境的改善、导师队伍建设的增强、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提高,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必将得到有效提高。
[1]李晓琳,王刚.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五个转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240-242.
[2]易映萍.面向二十一世纪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J].湘津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47-49.
[3]陈小前,罗文彩,王振国.略谈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组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