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安平,蔡贤浩
(长江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相对高校专业教育而言的,是非专业性教育。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源于20世纪30年美国大学,哈佛大学1978年的通识教育方案的影响颇大,尤其是对我国大学很有影响。我国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以来关注通识教育,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大学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方面。通识教育的根本应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香港大学甘阳教授提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建立通识的“共同核心课”和建立“助教制度”。我们认为甘阳教授提出的这两个措施是合理的。本文就逻辑与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问题进行探讨。
对“通识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尽管说法不一,但所涉及的范围大致相同。从通识教育的性质来说,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从通识教育的目的来说,通识教育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从通识教育的内容来说,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一种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这三个方面概括起来,通识教育就是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的非专业教育。
如果以上对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是合理的,那么通识教育的课程应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来确定。我国大学通识课程设置既要参考国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也要从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教育部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根据这一精神,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课程”应体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传播,实现非专业性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据此,我们认为逻辑学应成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这是由通识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1)逻辑学是一门非专业的基础学科。正如列宁所说的:“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任何一门学科,都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都要运用逻辑的工具。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两种,无论是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都要运用概念以作判断进行推理,由已知进到未知,这就涉及逻辑问题。掌握逻辑知识,就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运用逻辑这个认识工具去探求新知识,科学史上许多理论体系的建立和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体现了逻辑推导的作用。如欧几里得几何学就以少数几条公理为依据,应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许多定理,而这些推导出来的定理是人们原来所不知道的知识。又如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假说)也体现了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对人们获得新知识的作用。
(2)逻辑既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素。逻辑学是一门与数学等自然科学有紧密联系,也与社会科学有一定关联的实证科学和思维科学,学习逻辑学,不仅是接受现代逻辑的教育,也是接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逻辑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而理性的本质就是要符合逻辑和规律,就是要有可控性。逻辑学发展至今,不仅与数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符号数学,且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结合起来。例如,在物理学领域,为了理论的系统化,达到在理论范围内运用推理有更大的严格性,并且对这些理论做出比较合乎逻辑的评价,就需经常运用公理逻辑方法,当今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力学、光学、原子力学和宇宙学的某些内容都是从逻辑公理化角度来阐明的。英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罗素在谈到“李约瑟问题”时,说中国缺乏两个条件:一是实验科学,二是逻辑学(即数学、逻辑方法)。当然,罗素的观点不一定全对,但起码说明逻辑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科学发展史表明,正是伽利略提倡的注重实验与逻辑论证的科学精神,引导人们质疑亚里士多德与宗教对世界的经典解说,使科学从神学中逐渐解放出来,形成了理性思维的科学方法,这一理性方法在自然系统的成功运用,成就了近代的科学革命。因此,学习逻辑学,就是学习一门十分严密精确的科学,从中会受到多方面(尤其是公理化)的科学熏陶。
(3)逻辑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能力应包括许多方面,逻辑思维能力是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它突出地表现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论证与表达的能力等方面。逻辑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现成的学问,而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呢?问题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经验事实中形成问题,如从现有理论推理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或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所提出的问题。二是从理论自身中形成问题,如由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而提出的问题,或由不同理论体系之问题矛盾而提出的问题,或由理论实际的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的形成,往往要对个别经验事实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从中形成一般认识,从而提出问题。而问题提出的这一过程主要是归纳法起作用,归纳法是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再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是,先对所涉及的问题提出一个假定性解释的一般理论(假设),然后从这一个假定性的一般理论推断出已知的事实,或预测未知事实,而预测的未知事实被实践所证实,那么这一问题就获得合理解释,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当然,解决问题的过程涉及到相关学科具体知识,但就这一过程的路径来看,主要是遵循演绎的逻辑方法,演绎方法也是逻辑教育的主要内容。
逻辑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一种基于充分的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评估和客观评价的能力,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分析性思维,也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独立思考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接受人家思考的成果只能叫做学习或模仿,没有独立思考,思维达不到创造的水平。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学会独立思考的人,都会具备怀疑的能力。所谓敢于怀疑,就是不盲从,既遵循已有的科学理论,又不要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传统观念是一种习惯势力,根深蒂固的“常识”是最不容易突破的,这就需要有大胆的革新勇气,敢于向“经典理论”挑战,提出革命性的新见解。敢于怀疑还要能摆脱思维定势,建立创新理念。常见的思维定势有:“从众定势”、“权威定势”、“经验定势”等,其表现就是随大流、对权威的议论不加思索地盲信盲从、以个人的经验判定是非等。思维定势的弊端往往是从一个视角看问题,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克服这种片面性,从多维度多层面地看待无限复杂的现实世界。
逻辑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论证与表达的能力。从人类知识的生产过程来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知识,有了正确的思想,还要正确地表达出来,而要正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也离不开逻辑。当今大学生论文写作不是十分乐观,时有报道称许多大学生掌握了专业,但无法用严谨的文字结构和方式表达出来,论文(或实验报告)缺乏逻辑性。毛泽东同志说过,写文章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问题,而这些都是逻辑问题。人们论证思想不外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思想)确定另一判断(思考)的真;一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思想)确定另一判断(思想)的假。如何确定判断(思想)的真或假,这里就涉及到许多逻辑问题。如果我们掌握逻辑知识,就会合乎逻辑地确定某一判断(思想)的真或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教育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可以说逻辑学是塑造大学生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能起重要作用且终身受益的课程。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对语文课点评时所说:“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编制学科分类时,把逻辑同数学、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并列,列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英国把逻辑学列为知识的五大学科之首,即逻辑学、数学、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历史学和人文学(主要指语言文学)、哲学。欧美、港台等地区大学大都把逻辑学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加强大学生逻辑知识教育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把逻辑学列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程”应当是理所当然的。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