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博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启示
周 博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通过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概述和分析,介绍了哈贝马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局限性,指出了哈贝马斯理论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上可资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意义
哈贝马斯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知识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秉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批判之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在众多的学术领域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他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被认定为能代表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合理规划为特征,涉及到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规范协调行为模式是社会群体成员遵循共同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行为只涉及社会世界,要求公正性;戏剧化行为模式是行为主体在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观点和印象的行为,其只涉及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交往行为是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以语言为媒介达到相互一致,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三个世界,同时与三个有效性相关联。
如果说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是交往行为,那么交往行为中蕴含的交往合理性就构成了交往行为的中心。哈贝马斯认为:“合理性很少涉及知识的内容,而主要是涉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如何获得和运用知识。”[1]22也就是说,“合理性概念仅涉及所描述知识的运用。”[1]24合理性主要不是陈述表达的合理性,而是行为的合理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性是指,为了能够使人们正常交往,就必须取消对人们交往行为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使主体能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条件下进行诚实的交往与对话,以达到相互理解和真诚合作。
交往在哈贝马斯理论的语境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往大致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实践;狭义的交往则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对话。哈贝马斯把狭义的交往作为广义的交往的原型,一切关于交往的分析和阐述都从这个原型出发。这是因为,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有符号中介的活动,而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是一种交往媒介,是为“理解”服务的,他把凭借语言来进行的交往形式当作一种理想的交往模式,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就是一种对语言的使用的行为,就是交往者为达到主体之间的准确理解而进行的“对话”。
哈贝马斯毕生致力于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他试图以其“交往行为”概念来为“病理性”的现代社会提供正常的社会评价标准。他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区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根据行为者与这三个世界所发生的关系,又有三种不同的行为模式:“目的理性行为模式”“规范协调行为模式”和“戏剧化行为模式”。目的理性行为模式以成功为目标取向,以
哈贝马斯认为,人们的交往行为要做到相互理解和真诚合作,首先应当建立良好的对话和交往的环境。因此,他构建了一个可能的背景世界——生活世界。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看作“交往行为”概念完备化不可缺少的补充概念,而“交往行为”根属于“生活世界”之中。
在哈贝马斯之前,胡塞尔已经对这一概念进行过探讨及研究,并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胡塞尔“生活世界”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社会成员个体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它所表达的是“包含人所牵连的种种日常事务的总和”[2]。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具有普遍的、本质的必然性,这是因为它不是孤立个体的世界,而是人们特殊的共同世界,是我们最易认识、最为熟悉的直观的世界,是我们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世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生活世界是与三个世界即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有区别的“独特的世界”。它代表了一种规范人类互动的整合准则,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有两层涵义:第一,生活世界是主体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背景世界。哈贝马斯从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达到相互理解的角度,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始终运行于其中的境遇”,即,生活世界是每一个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置身于此的境遇。在这里,生活世界被作为预设的无争议的背景性世界。正是在这种可信赖的背景中,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是可能的,也正是这种相互理解维系着交往行为。哈贝马斯为了强调他的“生活世界”,进一步阐述道:“交往行为者总是在他们的生活世界的视域内运动;他们不能脱离这种视域。作为解释者,他们本身与他们的语言行动同属于生活世界。”[1]174第二,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者相互理解的“前知识储蓄库”。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背景世界,一方面是由个体的能力和直观的知识构成;另一方面也是由社会实践和直观知识构成的。正是因为对这些实践和直观的信赖,行为者才能依据这种知识背景作出他们对行为环境的阐释和建构起行为。以此得出结论:生活世界作为“前知识储蓄库”对交往行为的相互理解过程来说也是最基本的、具有构成性的。
那么,生活世界作为每一个人都拥有,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庞大的背景知识的前设条件,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哈贝马斯认为,“在相互理解的功能方面,交往的行为服务于文化知识的传递和更新;在协调性行动方面,交往的行为服务于社会的整合与团结的构建;最后,在社会化方面,交往的行为服务于个人同一性的形成。生活世界的符号性结构是通过有效知识的连续化,由群体团结的稳定化和具有责任能力的行为者的社会化的途径再生产出来的。再生产过程把新的状况与生活世界的现存状况联结在一起,并且在(文化传统的)意义或内容的语义学方面,也用社会的空间(社会性的整合化了的群体)和历史的时间(前后相继的各代人)的维度来建立这种联系。文化、社会和个人作为生活世界的结构要素与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的这些过程相一致。”[3]188文化指的是这样一类知识储备,即交往者在理解其所属世界的事物时,通过交流所获得的译解手段,也就是说,人类间的沟通交流不仅仅只是凭借文化资料作为交往的背景,而且在沟通过程中会同时传递和更新文化的知识。社会一词指法律秩序,行为者通过它们协调社会团体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而促成、保证整个社会团体的团结和人类的归属感。个性是指能使主体进行言说活动的资质。由于这种资质,行为主体能够参与交往活动并达到理解,并确定其自身的同一性[3]189。
“生活世界”和“系统”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哈贝马斯以“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双层结构去理解、分析和批判西方社会合理化的发展过程和现代社会的结构。生活世界的层面是指人们在文化传递上,社会秩序的构成上以及人类相互沟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达成这些活动。而系统是指人们在物质和生理上的满足,是一种人类存在的生物层次上的再生产过程。哈贝马斯认为,“系统”有两种功能:从理论探索的角度看,它是观察和了解社会世界的一个系统的方法;从内容的角度看,它作为系统制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生活世界不同,生活世界是在价值层面上规范人际活动的,而系统则是从功能层次调节人类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目标取向的。在哈贝马斯看来,社会可以理解成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和系统的维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过程。
哈贝马斯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生活世界”和“系统”是分离和脱节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世界越来越受到系统的挤压,沦为众多子系统中的一个。在生活世界里,行为是由规范来协调的;而在各种系统中,行为是由各种操控手段(金钱和权力)来调节的。金钱和权力的领域越凌驾于秩序之上,生活世界对于协调行为就越没有意义。因此,系统的机制开始取代以达到理解为目的的社会整合,升入到了文化传统、社会整合和教育的领域,在所有文化、社会、人格领域也是权钱说了算。这种畸形现象被哈贝马斯称作“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当然,“生活世界”和“系统”也是有联系的。在现实社会中,经济、政治、家庭及其他制度联系中的活动依赖于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文化、社会与个性。进化的趋势是生活世界分化为各自分离的文化、社会与个性的知识库,而系统分离为彼此区别的制度群,如经济、国家与法律,这种分化产生了将生活世界和系统再整合问题,也是在这些问题中,存在着现代社会的危机。
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生活世界及系统的引述和辨析,不难看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某些领域有其夸大的成分,但也提醒了我们在这些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哈贝马斯认为,承认并遵守他所预设的“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前提条件。因为他的“生活世界”是使社会关系能够不受干扰和破坏,而得以正常维持并发挥社会统一性作用的基本前提。在人们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中发生与形成的人际关系,不过是一种以共同的社会规范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且,生活世界中的社会规范起着行为定向作用。哈贝马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发展变化着的资本主义及其问题和危机,抓住资本主义的特征,以新的视角通过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其理论虽然有不足之处,但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材料。
哈贝马斯继承并批判了韦伯、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的观点,认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始终局限于目的和理性的观念下,这种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地衡量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哈贝马斯突破了这种仅从目的和理性观念出发的批判理论,提出了两种合理性概念,即目的和理性与交往合理性,要从这两种合理性出发去理解社会,把握历史。“进一步说,通过考察认知—技术进步与道德—实践进步在历史经验中的相互结合,可以获得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及其评价标准的可证实性;又鉴于‘进步’本身已经拥有某种方向尺度,承认进步就意味着承认历史仍然是可理解的。”[4]哈贝马斯通过目的合理性和交往合理性,为当时西方社会提供了一个正常的评判标准,即:认知和道德。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作了语言学的解释,认为最好的交往行为是通过语言沟通来达到普遍的共识,并以此为前提提出对社会的再整合。他的这一解释虽然具有理论色彩,但独特的思维视角极具价值。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我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握思想。所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交往,都需要借助人们所共同理解和接受的感性中介系统——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它们进行信息的同构和不同构转换,实现双方在思想上的沟通和对于活动本身的目的的理解,以协调双方的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是交往主体借助于一定的交往媒体、交往中介进行的活动,他的这一理论对于人们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实现准确无误的思想沟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那坦森.现象学宗师:胡塞尔[M].台北:允晨出版公司, 1982:159.
[3]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4]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94.
H abermas’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OU Bo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rough the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Habermas’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the basic theory of Habermas’viewpoint and its limitations are introduced,the value and reference of Habermas’theory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re pointed out.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communicative action;significance
C 912.68
A
1008-9225(2010)06-0106-03
2010-07-19
周 博(1983-),男,河南漯河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