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友熙,韩德信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高校美育与创新思维
岳友熙,韩德信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创新思维是能够进行不断创造革新的思维,它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灵魂和基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美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美育对智育的提高,对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对高素质的、富有创新能力的“智慧型”创新人才的塑造,对抽象思维的发展,无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充满梦想的新世纪,人们呼唤高科技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呼唤高校美育和创新思维。
高校;美育;创新;创新思维
20世纪是人类工业文明高奏凯歌、成就辉煌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创造出了远远超过过去四百万年总和的巨大生产力,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繁荣,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先人的许多梦想,如毛泽东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都已经或正在逐步变成现实。随着世界全球化浪潮,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这个充满了挑战和希望的时代,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能否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使我们的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强大的民族之林,关键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我们的自我创新。因此,近些年来,“创新”已经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与创新有关的词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许多企事业单位已把创新工作提到了关系生死存亡的一个高度,认为“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世界瞬息万变,一切变化均有其规则,但变化的结果只能是更符合客观规律,否则不能存活,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所言,生存下来的一定是最灵活的,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企业来说,灵活需要变化,变化就是创新。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从创新的诸多方面看来,最关键的首先是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阵地的“制高点”。一切创新都来源于人们思维的创新,因为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思维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精神和素质。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如果人的思维不同,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同,实践行为也就不同。一定的思维决定一定的行为。思维支配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或认识,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与感知觉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创新就是创意、创业、创造,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理念和行为。思维创新就是转变思维,就是思维的创造革新,就是用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的新思维去代替和改变保守的、过时的、错误的旧思维,形成与时俱进的新认识、新思维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主观与客观的重新统一。这种能够进行不断创造革新的思维,叫“创新思维”;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够不断创造出新思维,即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应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创新思维就是在对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本前提,是一切创新的起点,它是一个否定自我的过程,需要超越固有思维模式,打破旧的格局。
创新思维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就是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应对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用新思维创造出新思路和新成果。只有创新思维,才能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实处,才能真正成为历史进程的推动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与我们不断进行的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的必然结果。因此,创新思维是社会实践的助推器。思维的创新推动着思想的突破,推动着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如果思维不创新,就很难有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新。一切创新都来源于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开始,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它对一切创新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中国企业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思维僵化,观念陈旧,管理落后,制度僵化,技术进步停滞等,这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客观要求相比相距甚远。有一些企业已经难以为继、濒临倒闭,但仍抱残守缺,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情况实在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创新,尤其是思维的创新。创新其实可以一字蔽之,即“变”,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最反对的就是“变”。古代人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说法,现代人也不乏“以不变应万变”的经验,因循守旧、求稳厌变的传统思想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然而,创新就是打破旧的秩序、规则与平衡,是对现有秩序的一种解构和破坏,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与升华。要创新,就要与固有的文化、观念发生冲突。因此,在创新之前,首先必须解决思维创新问题,否则思想上根本无法接受,更谈不上去做了。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说的就是“思路决定出路”。而思路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的核心就是“变”,并且不是被动的变,而是主动的变。而这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接受和允许这种解构,取决于思维能否创新。创新思维是对陈腐思维的突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众多创新中,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创新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我们只有未雨绸缪,放眼世界,以创新的思维和观念,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卓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行列。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灵魂。许多宗教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其有着主宰作用。创新思维在一切创新的有机体内也是如此,它是一切创新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个人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的力量源泉。思维创新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理念。思维是行动的指南,是行动的先导。思维的创新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实践当中。守旧意味着落后,创新才能使我们不断进行自觉创新行动,才能生机勃勃。创新思维就是一股气,一股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就是一股勇于探索的气势、敢为人先的气概、尊重个性的气量;就是一股鼓励创新的气氛、崇尚创新的气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实践在变化,我们的思维也要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我们在工作中要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突破思维的保守性、思维的陈旧性、思路的局限性,敢想敢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用新观念和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举措和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思维的创新要破除保守心理,树立事事争先的赶超意识。摆脱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顺其自然、温饱即安的保守的思维模式,时时争先进,处处赶先进。破除狭隘思维,树立博采众长的海量胸怀。破除依赖心理,树立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大力倡导和培养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去除一切束缚发展的条规戒律,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保持一种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敢于竞争,奋力拼搏,力攀高峰,勇创佳绩。思维创新是关键,只有转变了思维,明确了目标,认清了方向,并不折不扣地一以贯之,在创新实践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领先于这个创新的时代。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思维制约着行为,创新思维制约着一切创新行为,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根本,一切创新都是从创新思维开始。当前,思维创新仍是我国一切创新的一个瓶颈。要实现创新,难的不是如何去做,而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几十年来,人们受传统思维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普遍缺乏。主要突出表现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经济意识浓厚,导致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顺其自然,温饱即安等思想根深蒂固;二是计划经济思维观念影响深远,习惯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等靠要”,缺乏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艰苦创业和市场竟争意识;三是照套照搬、等因奉此的思维方式积习颇深,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习惯于遇事查本本、找文件,唯上唯书,宁可违时误事,也不承担风险,等等。这些陈旧思维观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遮挡了人们的视界,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要改变一个人,先要改变他的思维观念,如果思维不变,观念不改,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我国经济要发展,民族要振兴,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要改变现状,完成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还是要从创新思维“开刀”,要清醒认识,彻底摒弃陈旧思维观念,构建一套完全由市场效率和效益所决定的创新机制,始终保持观念创新的超前性和紧迫性,真正消除企业创新瓶颈,使我国经济能够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在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可见,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灵魂和基础,成也创新思维,败也创新思维。行动从思维中来,思维支配行为。只有跳出原有思维的圈子,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才能“柳暗花明”。只有思维创新,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激发和促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促进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只有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才能实现新突破、新飞跃。
的确,创新思维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怎样进行思维创新呢?或者说,怎样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呢?我们知道,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更具体地说,尤其离不开高校美育及其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这里为何特别提到大学呢?因为中、小学的学习还是不分科的,是比较综合、全面的,还是比较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但在大学里却就不同了,各大学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分了各种学院,各学院里又分了不同的系,各系里又分了不同的专业,各专业又分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有的研究方向又分了不同的研究阶段,等等。分科越专、越细,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就越片面,大学生的人格也就越倾向于片面发展,而不利于全面发展。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不但其知识结构不系统,其思维发展也不系统、不全面,因此很难形成创新思维。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使其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其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大学生的思维结构,使其具有丰富的创新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改变目前大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应试教育现状,而诉诸有利于大学生全人发展的“美育”。
美育作为美学研究的一门独立学科,最早是由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精神得到解放和塑造完美人格,唯一的途径就是美育。一般说来,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也就是感性教育,这是从鲍姆嘉通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的意义引伸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性能力的培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于生活的审美态度;狭义的美育,则是同具体的审美活动有关的,尤其表现为对于艺术的审美态度、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感更多地诉诸于想象或形象思维。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思维方式就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形象思维的产生先于抽象思维,原始形象思维孕育了后来的抽象思维。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以爱因斯坦为例,他在科学研究时经常拉小提琴,因此使自己的思绪随着乐曲的旋律飞扬,而不断进发出灵感的火花。事实表明,美育中的形象思维或想象对抽象思维的发展,美育对智育的提高,无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育不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美育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尽管这种培育要以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本前提,但绝非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和单一的分数引导所能奏效的,而只能通过受教本体内部起作用才能达到。我们知道,内因起着决定作用。同样,教育主要是通过内在思维素质起作用。没有经过优化综合的思维和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和成为创新能力。就拿高等理科教育来说,理科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大学生抽象思维训练和理性因素的培养,但抽象思维绝不是理科教育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所言更是深刻:“当今社会是以左脑的语言逻辑思维定向的社会,越来越不顾右脑的非语言的思维能力,其结果是造成高等教育的衰退,培养大批左脑型的人,直觉创造力越来越少,他们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经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2]4320世纪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着科学思潮与人文思潮的两大分野。我国理科教育更是过分偏重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了直觉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人的非理性因素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与理科教育承担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相去甚远。而能够弥补这一过失的有效手段,就是在大学生当中大力开展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它们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左半球擅长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负责人的语言、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回忆和时间感觉等,具有连续、有序、分析等功能;而右半球则负责表象处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主管着人的知觉辨认、空间定向、形象记忆、想象、模仿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功能。在具体思维能力、认识空间能力和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上,右脑远远比左脑显示出优越性。在短暂视觉记忆和复杂图形的识别上,右脑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两者互相补充。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以裂脑研究成果为标志的右脑革命直接影响着教育,尤其影响了理科教育。而美育则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利于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创造性任务的直接解决。实践证明,要构成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创新思维,突破传统进行创新,单纯靠抽象逻辑思维是无法达到的,还必须依靠人文精神的支持,必须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同时,科学法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科学必须符合美的规律,科学与人文相依共存,交相辉映,才能孕育出创新成果。因为,认知与审美并进,美与人文同在,美与科学一体。
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严格按照思维的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其特点是常规性、单向性、逻辑性和单一性。而创新思维的特点是灵感性、创建性、求异性、发散性、跳跃性、联想性、综合性和非逻辑性。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但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的思维形式。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心理活动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完美融合的产物,直觉和灵感是理性与感性联合活动的结果,它们都必须游弋于艰苦的思维与灵感的闲暇之间。倘若仅仅依靠逻辑记忆力和抽象思维力,就远远不能达到创新活动所要求的境界。只有在专心致志与任意想象之间实现直觉与逻辑的互补、痴迷的情感投入与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状态的和谐,才会有强烈的目的指向性和生动轻松的无意识活动参与等心理现象的涌现,才能产生不竭的创新源泉。
创新思维能力是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它包括智力因素(一般的智力和特殊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绪、意志、性格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感知敏锐、观察全面、注意力集中、识记迅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善于概括、勇于创新、言语表达富有个性等特征。创新思维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丰富的想象活动、思维的形象性、求异性、直觉性、灵感和无意识状态以及鲜明的创造个性等。创新思维的展示过程是心理活动,是理性与非理性完美融合的产物,是逻辑与非逻辑互补的结果,是独特的创造个性展现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诸方面心理因素产生及其充分发挥其效应的教育情景,而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育。高校美育对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其原有的素质结构为基础或前提,是对原有的素质结构的不断转换、改造与升华。美育正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灵陶冶、精神熏陶、感化和升华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诱发其求真、求美、求善的强烈愿望,促进其道德与理智水平的提高,激发其无意识的创造冲动。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既能够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愉悦和丰富,又能够减轻他们消极无意识内存量,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最终使大学生对真、善、美的积极追求与积极无意识活动达到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再是只掌握了某一门单科专业知识的专业知识型人才,而是各方面总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智慧型”创新人才。
美育虽然不能代替科学研究,也不能对某个科学命题做出具体解答,但科学研究中所必要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积极参与和培养,却离不开美育。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3]410倘若人类没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飞毯传奇”等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对飞天的强烈希冀,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和“阿波罗登月”。美国曾将其前段空间航天技术落后于前苏联的重要原因之一,归结为美国科学家的整体音乐素质低于前苏联科学家。美育修养能够锻炼人的形象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它对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翻开人类的科学史,我们就不难发现与众多卓越人物的杰出成就交相辉映的,就是其精深的美育修养。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个体自身的发展以及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部分高校已经逐步开设了“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课程,但都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没有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道路,只是教学生唱唱歌、识识简谱、初晓乐理。欣赏音乐或美术作品时,只是流于—种浅层次的赏析,如介绍一下创作者,交代一下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等内容和形式等,而没有深入分析艺术作品的深层次内涵,更不会详细分析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人文背景、社会背景和美学意蕴等。这样,仅仅从浅层次欣赏的角度来判断一个艺术作品是否“好听”、“好看”,忽略了美育功能的内涵与作用。美育课程不能仅是单纯的欣赏,“更不是教你艺术欣赏和创作的具体技巧、技术方法,但却十分深刻地关涉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真理观、伦理观、审美观、艺术观)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因为它关注和考虑的是人的命运,人生存的价值、意义。真的追求、善的探索”。[4]12
至90年代中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各高校相继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审美教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有了一席之地。但很多艺术教育课程仍旧沿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非艺术专业的文理科大学生,也不能在有限的课时里达到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课程既不能“流于形势”、“装点门面”,也不能“因循守旧”、“照本宣科”,而必须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美育对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富有创新能力的“智慧型”创新人才。
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多方面着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制约因素,例如:绝大部分高校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上。尽管学校有时也在喊素质教育,但注重的却仍然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通过审美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一些理工科的学生,由于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中锻炼的是一种线性的抽象逻辑思维,忽视了美育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重理轻文和前苏联的影响,是产生抽象逻辑思维至上的土壤,致使人文与科学被割裂,美育普遍被忽视。正如杨叔子院士所总结:重理工、轻人文,重共性、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做人,重专业、轻基础。[5]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发散性思维的,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因缺乏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多偏于古板、机械,缺乏创造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人”,而不是“才”,因为高素质的人才,应当是拥有健全思维、丰富智慧、全面发展的“智慧型”创新人才。美育的忽视,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这充满梦想的新世纪,人们呼唤高科技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呼唤高校美育和创新思维。
近几年,审美教育和创新思维已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在国内外,不但涌现出了一些研究审美教育的著作和论文,还涌现出了一些研究创新思维的论文和著作。但是,尽管国内对审美教育和创新思维的研究分别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对“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系统研究还仍然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这方面的著作还尚未问世。因此,对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的开展,不但可以加强人文科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而且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对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拓展和深化美育的研究领域,推进我国的美育实践;有利于美育学科建设,促进我国美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1]焦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EB/OL].中国网, 2000-08-25.
[2][美]布莱克斯利.右脑与创造[M].傅世侠,夏佩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丁枫,张锡坤.美学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6.
[4]邢煦寰.通俗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5]楼世洲,等.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责任编辑 刘迎秋)
Abstract:Creative thinking can continuouslymake innovations.It is the precondition,soul and foundation of all innovations.It inherits and develop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It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Party’s ideology and route,and also is the need of social practice.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can not be independ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executing quality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creative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Aesthetic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romotion role in elevating intellectual education,in training image thinking and imagination,in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creative talentswith wisdom,and in developing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In the new century full of dreams,people call for high technology,call for high quality talent and call for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Key words:college and university;aesthetic education;innovation;creative thinking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Yue Youxi,Han Dexi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hando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China)
G641
A
1672-0040(2010)02-0085-05
2009-07-07
本文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D IA070104)的阶段性成果。
岳友熙(1967—),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后,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