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4:36冯书生张英秀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学者

冯书生,张英秀

(1.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天津 300191;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冯书生1,张英秀2

(1.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天津 300191;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学界最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普及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实现语言的通俗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评价机制建设;对大众进行细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十七大以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一年多以来,学者们关于此论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依据、途径与方法以及中国化与大众化、宣传普及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学界最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普及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阐述有如下几种。1.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以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当代青年,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2]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4.从内容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对象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用先进理论掌握大众;从理论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看,注重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风格品质,更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现实要求,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4]

除上述主流观点之外,一些学者从两个层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解读。

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从前者来说,它特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后者来说,它泛指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重含义并不矛盾,实际上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其性质和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5]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两个过程的统一:一个是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即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一个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质的过程,即化大众的过程。[6]也有学者从过程和结果的角度来理解:一是将大众化理解成一种过程与机制,认为必须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并强调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渐进性等。一是将大众化理解为一种结果,并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码应包括三种状况:首先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其次成为人们言行的指导思想,成为生活秩序运行的内在规则,成为人们建立意义系统之内在根据;再次,还应成为社会大众的日常话语的一部分,它实际上表征着民众介入或参与程度。[7]还有学者指出:第一,理论本身是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真理,是朴素的真理,是通俗易懂的真理,让人能够接受的真理;第二,马克思主义需要我们在宣传普及方面做到大众化,就是说理论本身是大众化,但是理论本身还需要被大众所掌握,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8]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在理论层面,学者们大都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自身性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比较有代表性的阐述有如下几种。1.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实践性和群众性两种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直接意味着这一学说,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面向大众的,是与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实践本质相关、不可须臾相失的。在这个意义上,只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学说,本身就必然具有向人民群众敞开的趋势,具有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敞开的趋势,一句话,具有大众化的趋势。[9]2.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属性的内在需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经院哲学、书斋理论,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纯粹思辨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沃土之中,是来自实践,又有效地指导实践并在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品格。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遵循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使广大人民群众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使命。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广大人民群众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程度。从这一意义上说,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正是在最广阔、最深刻的人民群众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1]3.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首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10]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的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这种“物质力量”,同样,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精神武器”。[11]

在实践层面上,有学者指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最后,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客观需要。[10]也有学者认为,第一,真理不会不胫而走,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非常深刻、高度抽象的革命学说,必须要经历一个大众化、通俗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第二,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我们对马列经典也存在诸多误读之处,而且经典作家的思想也需要在中国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更正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理解的需要,也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广大老百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都在出现急剧的变化。[12]还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大众科学思维水平,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是多元文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需要;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11]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根据各种途径与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其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语言的通俗化

有学者提出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发生在大众身边的事例,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生动活泼的阐发、讲解。重视现代大众文化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创新以及说理教材的新鲜性、权威性和准确性。[11]有学者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由理论术语、政治范畴向大众话语的转换,打造通俗理论宣传的品牌;要眼睛向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广大群众的理论感,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理论自觉。[13]有学者提出:第一,要做好学术成果的社会化转换工作,没有必要的通俗化、大众化和普及性转换,就会造成科研成果与群众两不相干的尴尬局面,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第二,要善于借助群众习惯的语言风格和传播形式,吸引人,感动人,动情之处必有知音,循序渐进地调动群众的理论兴趣;第三,要总结并及时推广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形式和成功经验。[14]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宣传、教育、传播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努力建立老、中、青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各专业背景人员共同参与,年龄、职称、经验、学识较为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11]另有学者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带头人、先行者和排头兵,他们的具体实践行为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前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13]

(三)加强评价机制建设

有学者提出在科研选题、成果考核、专业评奖、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配套和加强,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大众化普及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目前不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愿从事大众普及工作的状况。[11]另有学者指出:第一,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要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并作为学科评估的硬指标;第二,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课题以及各省相应的课题设计上,要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重要位置,并加强对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第三,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的设置上,要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的权重;第四,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岗位设置、学术职务晋升、学术荣誉授予等方面,要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的指标要求。[14]

(四)对大众进行细分

有学者指出要对大众进行群体、层次等划分,区分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合不同对象群体的、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内容。[11]有学者则更进一步指出:对高知识群体的时事政策教育,应注重学术学理,要有开放的世界水准;对广大群众,应以事实案例的宣传教育为主,寓理论于事实中。[15]

(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紧密结合广大群众生活、工作的实际,把大众化普及、教育与广大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与广大群众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广大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经验、感悟之中,避免空话、套话,使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亲切感,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11]有学者则强调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空洞的说教早已失去任何教育的意义,只能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是绝对做不到大众化的;要贴近人们的思想和实际,不能回避现实的要害问题。[2]

(六)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有学者指出,大众应当指人民群众,而非特定的文化拥有者、享有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大众的主体性与能动性。[10]有学者强调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思想选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讲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并不是对他们实施硬性灌输,不是取消他们进行思想选择的权利。我们不是代替他们作出这种选择,而是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选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大众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是能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有道理,并且反映着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5]

(七)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有学者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在知识分子中得到确认,使知识分子信服。只有我们社会的知识分子信服了马克思主义,那么才可以借助知识分子的活动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力。绝不能低估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企图避开知识分子,而直接把马克思主义交给普通大众,在当代绝不是一种高明和可行的策略。[5]

四、“大众化”与“中国化”的关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学者们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同一过程。1.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大众接受、认同和运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掌握中国大众和借助于大众而展开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大众化才能实现中国化,二者之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相互关联的侧面,在性质和程度上都内在关联。[16]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认识规律的历史进程。同时,这一过程又是用先进理论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并内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的大众化过程。[13]3.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17]

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组良性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要求和理论前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的理论升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渠道。[14]

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结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

五、普及宣传与学术研究的关系

关于普及宣传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学者们均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忽略任何一方。有学者强调,理论大众化和学术的专业化是不矛盾的,绝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应当使这二者彼此支撑、彼此促进。在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同时,应当强调深化理论学习、深化学术研究。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必须大力促进专业学术研究的迅速的发展和深化。[9]有学者认为学术研究与理论普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不可偏废其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在认真搞好科研的同时,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普及工作。[1]还有学者从更细致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学理化与通俗化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的学理性与通俗性的关系。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来谈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与宣传教育的关系,应该有新的眼界,要从双方相互促进、合作共赢中去谈二者的关系,而不是从通过削弱一方来加强另一方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我们当前缺少能真正沉下心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人,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坐不下来,没有时间读书,而以变成社会活动家为荣,那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也就谈不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了。理论的宣传教育既可以是通俗化的,也可以是学理化的。在当代条件下,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已不是目不识丁的旧社会的群众。我们的理论教育如果还是用浅显的东西来应付群众,那是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的。把学理的东西通俗化、把通俗的东西学理化,是理论工作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对于经典著作的学习来说,更应该注重通俗化,那么对于党的领导人的讲话的学习领会来说似更应该重视学理化。[5]

[1]王桂泉,徐海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辽宁日报,2008-06-25.

[2]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3]骆郁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4]邵军.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

[5]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6]杨鲜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7]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8]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学习,2008,(1).

[9]吴晓明.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10]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11]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2]陈方刘,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8,(2).

[13]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4]张艳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15]李凯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16]欧阳康.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大众化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17]孙熙国,路克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J].探索,2008,(6).

(责任编辑 郑 东)

B27

A

1672-0040(2010)02-0037-04

2009-06-10

本文为天津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相关成果。

冯书生(1981—),男,山东梁山人,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责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学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学者介绍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