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西北大学 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李贺,字长吉,河南昌谷人 (今河南宜阳县人),他一生只活了27年,身体的病疼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正因为身体的疾病使他更早更深刻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珍贵、时间的紧迫,也使他常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李贺的家庭出身及自身的才华都使他更加渴望更早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死亡恐惧的矛盾中,李贺急迫地思考着,怎样才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足迹!绝望中最终他选择了以诗歌为途径,宣泄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的存在。
1、进入长安之前的自负。
李贺自幼聪慧,关于他的早慧《新唐书》、《太平广记》中都有记载。而他的才华更得到了《唐诗品汇》的盛赞,说他是“天纵奇才,惊迈时辈”。李贺自己也是非常努力学习的,他博览群书,在体弱多病中坚持不懈十几年。在诗中他也描述了自己的苦读“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自昌谷到洛后门》),“《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赠陈商》),“听讲依大树,观书临曲沼”(《春归昌谷》)。他自己也是很自信的,在诗中他写道“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其四),他相信自己是一匹正待启程的千里马。在《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中更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他把自己比作秀竹,不但能破土而出,而且能直入云霄。
2、到长安后的屈辱经历。
当李贺踌躇满志的踏进长安城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是他一生梦想的地方,也是埋葬他梦想的地方。唐代在李世民以后,避讳成为法律制度加以推广,而家讳,是避讳的一种延伸。有了法律的保护,避讳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一种排除异己的有效手段。当李贺满心欢喜准备参加考试时,却被人戴上了“不避父讳”大不孝的帽子 (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唐代是“晋肃”与“进士”两词音相似)。围绕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触及父亲名讳的问题,整个社会都陷入了这场纷争之中。爱才心切的文坛泰斗韩愈更是专门做了《辩讳》一文为李贺开脱,支持李贺考进士。但更多的人则指责李贺如果参加考试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最终,诗人还是连考场也没进,就黯然离开了长安城。这对李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死”(《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北年抱羁恨,梦泣白头生”(《崇义里滞雨》)。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贺的心理处于严重的抑郁之中,而这种抑郁焦虑的病态心理也影响到他的生理,以至他体弱多病早生华发。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生通过仕途完成建功立业是不可能了。
3、离开长安后的心理变化。
当23岁的李贺拖着病躯在心灰意冷中离开长安城时,他已然下定决心要用诗歌来证明自己,但他的心情却并没有象一般人一样静下来,而是陷入了更加焦躁和抑郁之中,因为他的身体已不能有更多时间来支撑他的创作,他怕没有时间来证明自己,他时刻感受到一种命不久矣的死亡的气息,所以他写作就是与时间赛跑,他甚至是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来写作的。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说他经常骑毛驴背着一古破锦囊去野外写诗,遇有所得便投入锦囊中,及暮归家后在进行提炼加工,“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当然光是刻苦还不足以证明他的优秀,唐一代多少优秀诗人,要让人们在灿若繁星的唐代诗人中一眼就能认出自己,必须另辟蹊径,他要让自己的诗作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李贺急切地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诗作唯一,别人不能复制也无法复制。
李贺病态的生理和心理无形中成就了他诗作的独一无二。“病容眼清晓,疏桐坠新绿”(《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出城寄权璩、杨敬之》),“病骨犹能在,人间底无事”(《示弟》),诗人不仅病容、病身,连骨头也是病的。这些诗句不仅仅说明了他确实病得不轻,也确实抓住了一小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但真正优秀的诗人仅仅以猎奇来引人注目是远远不够的。李贺的身体一天天在虚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两种矛盾的情感就在这种情况下融入了他的诗作之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的诗作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迸发出了对生命极度热爱的浪漫主义精神。
历数唐一代著名诗人,“他们中间号称开创某一个风格流派者诚然不乏其人,但要说到将自己的生命和诗歌完全的融为一体,令其作品闪射出鲜明独特之异彩者,恐怕就非李长吉而莫属”。
李贺生理的病对诗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他生理的病痛、仕途的挫折又不可避免地对他的心理造成创伤。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生命的渴望和绝望正是他焦虑、抑郁的病态心理在诗作中的体现。
1、叹时光飞逝,对生命渴望
李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一般人在27岁时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人生正要进入成熟和收获的阶段,但李贺生命的乐章却在此时戛然而止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的二百多首诗中,一部分诗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极度渴望。也许正象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说的那样“千年倏忽之感,偏出于昙花朝露如长吉者。”正是因为他的生命如昙花般短暂,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时间飞逝的无奈才让他写下这样的诗。下面以《苦昼短》为例分析: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苦昼短》
因为总有一种时间飞逝之感,李贺总是希望时间能长留。此诗开篇前六句感叹时光流逝,点明“苦昼短”之意。时间是无形的,也是无情的。但诗人却把它人格化了,不仅有形,而且有情,“飞光飞光”,叫得何等亲切!呼为“飞光”,照应题目的“昼短”二字,以见时光流逝之快,也表现了诗人对“昼短”的感叹。亲切的把时间称为飞光,希望用一杯酒留住时间的脚步,但时间怎么可能停留,它飞速离去。于是,后面便有了诗人绝望的哀叹“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李贺自幼身体病弱,长期的患病造成他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这使他的心灵格外的敏感,对于时间的流逝他比其他诗人有着更深的感受,他感觉不到天地却对日月升降、昼夜交替格外留心。时光,虽然转瞬即逝,却是真实的,因为“月寒日暖”的温度变化,使诗人时时感到光阴在流逝,而光阴的流逝却真真切切消耗了人的寿命,诗人对生命不可预知的焦灼感用一个“煎”字表现的淋漓尽致,煎,是怎么样的滋味,明明知道自己处于死亡的路上却又无能为力的,无法解脱无法预知死亡的确切时间,只能在有生之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在这一过程中身体还没有被摧毁心理就已经被死亡的惶恐摧毁。这也是对时间不为任何生命停留的肯定。
中间四句,感叹生命短促,是说人的胖瘦,寿命有长短,这同饮食的好坏有关,无论是谁,都要靠食物维持生存,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传说中的神君、太一之类保佑人长生不老的神仙,更加明确的表明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态度。
“天东有若木”至“吞白玉”写如何解除“昼短”的痛苦,既然没有保佑人长生不老的神仙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在这里,诗人把若木、烛龙两个神话传说加以改造,赋予它新的内容。他说,天的东边有高大的若木,若木下有六条龙驾日奔走照明,那我就将那龙足斩下,吃掉龙脚,让衔烛龙早晨不能回去晚上也不能休息,那样日夜就不会不停交替,时间也就不会流逝了,时间不流逝,那年老的人也就不会死亡,少年人也就不会因为老人的死去而哭泣伤心了,这样就更用不着为了长生不老去服用黄金、白玉以求不死了。在这种假设中,斩龙足、吃龙肉都是很困难的,但李贺却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去做,这也更显示出时光的珍贵,而时间又是不可能停留的,这些的假设都是徒劳的,也显示出这个美好愿望的背后只能是对时间珍贵、生命易逝的不可逆转的绝望。
诗的最后四句,诗人以反问的口气告诉人们,这世界上没有人能象传说中的任公子一样骑着碧驴升仙长生,不然你看那西汉的一代名帝汉武帝刘彻,虽然在西汉傲视天下,但现在也只是一堆白骨埋在了茂陵,秦朝霸主嬴政死后消耗大量的鲍鱼还是难掩尸体的腐臭味。后面的两句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每个人都梦想生命能永恒,但无论是汉武帝还是秦始皇他们都没有成功,他们死后和普通人一样尸体都会腐臭变成白骨。这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易逝,更从秦始皇、汉武帝两则例子说明,连他们这样的伟大君主都不可能长生不老,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小人物呢。透出的是对时间易逝没有人能长生不老的肯定,更是绝望。
李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不可避免走向死亡的恐惧焦虑的矛盾心理,正是这两种对立的矛盾在诗中的冲突,才使得整首诗更加触动人心。
2、向往天宫仙界,期盼生命永恒。
李贺心中生和死的对立矛盾、现实生活令他非常痛苦,他幻想长生,向往进入一个长生不老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他所谓的“天”,在这样一个梦幻的天国里,生命克服了死亡的威胁,能获得长生,这是诗人想象的理想的世界。但李贺并没有沉溺于理想中,在他痛苦短暂的一生中,清醒地认识到“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官街鼓》)“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李贺对所谓的长生不老一直抱着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他既在一时沉溺于神仙的长生不老中给自己病弱的身体、残酷的现实以安慰,而又清醒地否定了长生。两种矛盾的心情一再反复,也表现了他焦灼的心理状态。
下面以《天上谣》为例进行分析: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天上谣》
李贺对他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在这首诗中展露无疑,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天上的银河灿烂美丽,让人遐想,诗人由此联想到了令人向往的天宫,第二句开始进入第二部分,写天宫的景象是美好的,月宫里的桂花花香袭人盈满枝头,“花未落”表现了与凡尘的不同,仙树上的桂花是不会落得,在此强调天上花与凡尘一岁一枯荣的区别。仙女们采下桂花把它做成香囊,挂在衣服上让自己也染上香气。这里已突出了天上神仙生活的优越性,她们可以随时采桂花做香囊,而凡尘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有桂花,“花未落”三字也透出作者丝丝羡慕的意味。后两句则写秦妃透过窗户眺望早晨的景色,窗前的梧桐树上立着一只小青凤。这里的秦妃是指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相传弄玉嫁给了萧史学会了吹箫,一天夫妻二人随同一只凤凰飞升上天成为神仙。诗中这只青凤显然是那只引导弄玉夫妻二人飞升成仙的神鸟,而此时离他们上天成仙已过去一千余年,不仅小青凤一如当初小巧,连弄玉也像当初一样长生不老,天界神仙的优越性在此一览无余,时光不仅没有在人身上留下痕迹,连那飞禽也一样,在凡尘人生不过匆匆几十年,更何况那些飞禽走兽,更突出仙界的美好。而天界和凡尘都一样有白天、黑夜,这就让人更羡慕天上生活了,同样是昼夜交替但时间竟没有在神仙身上留下痕迹,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而仙人的生活劳作也是令人向往的,仙人王子晋吹着细长的笙管,呼唤来神龙耕种灵芝仙草,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而相对凡尘人们的耕作又是何其的艰辛。中间三句用与人间相同的平常场景描写天界的永恒悠闲与人间的不同情况,突出天界生活的美好。穿着艳丽色彩衣裙的仙女,到青州漫游,采摘兰花。在青州采摘兰花的仙女们偶然俯首观望,指着羲和驾着奔驰的日车说,时间过的太快了,东海三神山周围的海水干了已经变成陆地,扬起了灰尘。李贺最后一句借仙女说出这尘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使得天界的一切更加让人向往。李贺用一个理想化的角度来设定这个世界,在这里没有生老病死的威胁,到处是一片宁静、欢乐充满生机的画面,而这个世界是诗人在经历了身体病痛的折磨,现实仕途的打击后,找到的一个可以寄托自己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生命永恒的理想的和谐世界。这首诗体现的是他对生命的热切渴盼和希望。
相对而言,一个人如果对生命极度渴望,从反面来说他也就对死亡极度恐惧,也更明白生命不可能永恒,而他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他比谁都确切地感觉到了死亡的来临。
李贺的才华与“病”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诗歌,使他在唐代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都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位多病而短命的天才诗人虽然只活了27岁,但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他的生命虽然短如流星,但这颗流星却以耀眼的光芒闪烁在中国诗歌史册。
[1][清]王琦,等.李贺诗歌集注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钱钟书.谈艺录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杨敏,万春.追求不朽的悲怆——李贺诗歌中的生命悲剧意识解读[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4).
[4]李华,吉新宏.“异己世界”中的一曲悲歌——论李贺诗中的宫女形象 [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
[5]陈允吉.李贺:诗歌天才与病态畸零儿的结合 [J].复旦学报,1998,(6).
[6]廖明君.生命的渴望与理想——李贺游仙诗 [J].暨南学报,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