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旭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潘之恒所言谢榛卒年考辨
赵 旭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针对关于潘之恒《亘史》中谢榛卒年记载的争议,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谢榛著述的梳理,结合相关材料,肯定了潘之恒的观点,并得出谢榛卒于1576年初的结论。
潘之恒;谢榛;卒年考辨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的中坚。他“惟诗是乐”,在少年时就已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分,“年十六,作乐府商调,临、德间少年皆歌之。”他以诗会友,平交王侯,特别在以布衣身份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之后,其诗歌理论为社中同仁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诸人心师其言,厥后虽争摈谢榛,其称诗之指要,实自谢榛发之。”[1]谢榛堪称“后七子”的立法者。但这样一个著名的诗人和理论家,却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对他的卒年也不能确定。
谢榛生于1499年是可信的,《谢榛全集校笺》(以下简称“全集”)所录《诗家直说》第299则曰:“予自正德甲戌,年甫十六”[2],“正德甲戌”是1514年,逆推可知谢榛生年。但对谢榛的卒年,则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1575年和1579年两种观点。而1575年之说比较流行,大多数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都取此说。其依据就是明代潘之恒《亘史》的记载:“万历癸酉冬,茂秦从关中还……逾二年,至大名,客请赋寿诗百章,至八十余,投笔而逝。乙亥之冬月也。”潘之恒明确记载了谢榛去世时间是“乙亥之冬月”。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谢山人榛》和《明史》(卷二百八十七)都采纳了这个说法。但也存在着质疑的声音,如李庆立认为“实际上,潘之恒《亘史》所记谢榛事多有讹误”,如果谢榛卒于1575年,“依此计算,谢榛活了七十七岁,与其诗中自言‘超八旬’不符”[3],因此进一步肯定谢榛卒于1579年。陈志明则认为:“《亘史》所言‘八十余’系指诗章数,与享年无关,不当据以推定生年。”但他肯定“潘之恒略晚于谢榛,所据卒年为‘乙亥’,即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当系实录,应是可靠的”[4],赞同谢榛卒于1575年的观点。陈国球也认同此说,认为谢榛生于1499年,卒于1575年,“年七十七卒”[5]。
那么潘之恒所言谢榛的卒年是否可信呢?潘之恒的《亘史》载谢榛“乙亥之冬月”卒于大名,这是现存最明确的记录,但《四库全书总目》中《黄海》(潘之恒撰)提要认为:“之恒竟上溯轩辕,采摭经传,凡语涉黄帝者皆入焉。……何其诞欤?大抵以多为胜,而考证之学与著述之体则非所讲也。”[6]660又于《亘史钞》提要中评价该书:“体例杂糅,编次错乱,其全书已可见一斑矣。”[6]1170虽然钱谦益也采纳了他的观点,但“钱谦益的《列朝诗集》据说就是吃了钞手太卖力气的亏,是向人家借了书来选的,因为这些不是自己的书,他‘不着笔,又不用帖其上,但以指甲掐其欲选者,令小胥钞。胥于掐痕侵他幅,亦并钞,牧翁不复省视’。”[7]其准确度值得斟酌。所以对潘之恒的说法提出质疑是有所依据的。
但笔者认为,潘之恒对谢榛卒年的表述是可信的。潘之恒,“字景升,歙县人,嘉靖间官中书舍人。”[6]659“初,以文词受知于汪道昆、王世贞,既而赴公车不得志,渡江,历浔阳、武昌,从公安袁宏道兄弟游。宏道称其出汪、王之门而能不入其蹊径。然当时论者又谓之恒依傍汪、王终不能有所解驳,宏道徒以其论与己合而收之。迹其生平,盖始终随人作计者也。”[6]1605从相关记载来看,他属于谢榛的晚辈,与谢榛生活的时代有重合,与汪道昆和王世贞交好,并受过他们的提携。他对谢榛的相关记载是有所依据的。他记载谢榛卒于大名,这与王世贞《闻谢茂秦客死魏郡,寄诗挽之》(《州山人四部稿》卷四十二)记载的地点是吻合的(参看《明一统志》卷四,四库全书本)。而时间也能够与徐中行《哭于鳞墓甫三载,谢茂秦死于赵,而诸子生计甚微,乃出橐中装遗之》(《徐天目先生集》卷五)中所载时间相吻合。徐中行另有诗《万历改元,中行诣济南祭于鳞墓,学宪袁鲁望出饯于郊,大计,鲁望被论留中而鲁望竟挂冠还里,逾月,计闻闽中,哭之六首》(《徐天目先生集》卷五),其中万历改元是1573年,“甫三载”则是刚刚三年,是三年之后,不是第三年。可见,徐中行是在1573年“哭于鳞墓”,三年后,即1576年,“谢茂秦死于赵”。而潘之恒所载的“乙亥之冬月”按照阳历换算,也可以是1576年初。按照《明史·神宗本纪》载:“六年五月,穆宗崩。六月乙卯朔日有食之甲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按照帝王即位的规矩,万历改元是在1573年初,1576年初正是“甫三载”。由此可断定,谢榛卒于1576年初。潘之恒对谢榛去世时间的记载是正确的,只是我们应该按照阳历换算过来,不应单纯地取“乙亥”而丢掉了“冬月”。
要判断潘之恒所言谢榛卒年是否准确,还必须辨析谢榛的年龄问题。他是否超过了八十岁?从谢榛诗作来看,他曾在《示秣陵王卜者长歌》(全集卷二)中说:“谓我八十余年可到否,讵学渭川垂钓叟?”在《梳白发有感》(全集卷三)中说:“少陵垂老苦吟诗,况我八十将来衰朽期?”在《老怀吟》(全集卷三)中说:“梁园相士真如神,道我狂吟超八旬。”这三处明确提及“八十”字样,也成为主张谢榛年龄超过80岁者的证据。但仔细考察一下,它们似乎又都不能作为证据。其中,《示秣陵王卜者长歌》是谢榛回忆与王卜者当年的交往,由此引发的诗兴,现将原诗摘录如下:“……忆昔梁园初识面,下帘对客谈贵贱。一谈贵人文凤来,梧桐正花彩云见。又谈穷苦水塞河,鹭鸶俯首冒严寒。野夫问命却不同,上指老鹤仍飞九霄遍。谓我八十余年可到否,讵学渭川垂钓叟?……尔露天机何见许……”“谓我八十余年可到否”是王卜者将谢榛与“渭川垂钓”的吕尚作比,总体是对谢榛的人生预测和告诫。《梳白发有感》是由生活细节引发的感慨,原诗引录如下:“一日梳头几丝落,经旬何止千茎脱。四海奔涛神远驱,万峰拔秀力平夺。少陵垂老苦吟诗,况我八十将来衰朽期。庭前又看生春草,搔首斜阳独立时。”“八十将来”只是一个泛指,本身具有很大的弹性,似乎75岁以上均可做这样的理解。《老怀吟》表现的是一种渴望长寿,能够安度晚年的情怀。原诗写道:“谁出尘寰独高蹈,能炼丹砂驻容貌?百病侵人一命微,发短齿疏不易到。欲寻三老同啸傲。商山采芝成四皓。梁园相士真如神,道我狂吟超八旬。却讶荀卿昔非相,许负望气见何真。杖藜随处任吾身,烟霞长醉旗亭春。”结合诗的语境来看,“道我狂吟超八旬”也是早年相士对谢榛的人生预测,而且这位相士很可能就是那位王卜者,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年龄超过了80岁。谢榛在这里更像一位祈求长寿的老人,对当年相士的预言抱有期望,而越接近80岁,这种情感就会更加强烈。
可见,谢榛诗中对于“八十”的描述基本上是一种期盼,不能坐实。与此相类似的是,谢榛诗中还有很多“百岁”和“百年”的描述,如同一首《示秣陵王卜者长歌》中就有“百岁凡骨草同枯,神追扬马越徐庾”的句子;再如《自述》(全集卷二十一)中有“麦饭布袍堪自寄,百年未了此生涯”的句子;此外还有:“百岁形骸役,吾生何浪游?”(《浪游》全集卷七)“抚景聊醉歌,百年一流寓。”(《百花叹》全集卷一)“丈夫颖脱自有时,百年遭际几相知?”(《送周之一从大将军出塞》全集卷二)“眼前勋业逐流水,百年行藏半日诔。”《(赋得长歌答许左史殿卿兼伤李廉宪于鳞》全集卷二)“百年守拙谁知我?”《(守拙吟,因客谈及、蜘蛛之巧赋此》全集卷三)“旧业成睽远,亲朋久失群。百年生长地,一片往来云。”(《过故居有感二首 予故居宅久属王氏》之一全集卷六)“百年儿女计,谁识尚平心。”(《伏枕》全集卷八)“满眼莺花双鬓改,百年愁思几人同?”(《青龙桥上有感二首》之二全集卷十五)上述诗句都是对人生的感叹,如果硬要坐实的话,谢榛岂不是要活过百岁了?所以他年龄至少超过81岁的假定是不够准确的。
通过上述考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明代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后七子”的中坚谢榛,卒于1576年初,享年78岁。潘之恒在《亘史》中所言谢榛的卒年是可信的,只是我们应该按照阳历换算过来,乙亥年冬月是1576年初。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24.
[2]谢榛.谢榛全集校笺[M].李庆立校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1211.
[3]李庆立.谢榛生卒年考[M].李庆立.谢榛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3:2.
[4]陈志明.谢榛生平及其《四溟诗话》述评[M]∥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中国古典文学论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310.
[5]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
[7]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2.
Textual Analysis on Xie Zhen’s Death Date from Pan Zhiheng
ZHAO Xu
(School of Culture and Mass Medium,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Aiming at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death date of Xie Zhen,which was recorded in Pan Zhiheng’sThe History of Drama through Time,on the basis of the predecessors’research results,Pan’s viewpoint was confirmed by sorting out Xie Zhen’s works and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material,and the conclusion that Xie Zhen died in early 1576 was reached.
Pan Zhiheng;Xie Zhen;textual analysis on death date
I 207.4;I 207.62
A
1008-9225(2010)01-0073-03
2009-06-27
赵 旭(197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王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