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兰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极性词的肯定与否定及其相关句式探索
刘玉兰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从理想认知模型分析着手,探讨了汉民族对含极性词的句子的肯定与否定的理解,分析其句式特点、肯定与否定的转换及转换条件及其在特殊语境下的用法。
理想认知模型;极性词;肯定;否定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定的句子叫否定句。语言中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肯定句,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否定句。如果把肯定、否定看做正、负两极,那么语言中有些词语属于“极性词”(polarity words)[1]。英语中有不少这样的极性词。极性词可分为正极词和负极词。负极词一般只用于否定句。例如“a bite”、“ever”等是负极词。
I could eat a bite(不合句法).
I couldn’t eat a bite.
相反“rather”、“delicious”等是正极词,正极词一般只用于肯定句。
Abi would not rather stay at home(不合句法).
Abi would rather stay at home.
汉语中的极性词,石毓智[2]曾作过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他主要从“量”的概念出发,用一条“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来解释极性词的分布特点,即语义程度小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语义程度居中的词语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两种结构之中。语义程度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所以该类词语的使用实际上是一个频度问题,Ming Xiang对汉语的“都”做了个案研究,分析了“都”的极性,分布和阶级推理[3],曹秀玲也对“都”字句式作了分析[4],郭春贵也讨论了“连……都……”“连 ……也 ……”句式的异同[5],崔希亮对“连”字句式寓意信息进行了探讨[6]。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理想认知模型出发,对含极性词的句子的肯定和否定做出新的探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理解的基础是一个涉及背景知识的复杂认知结构。这种复杂的认知结构反映着特定社会各种相关认知域里的文化环境中的说话人对某个或某些领域里的经验具有统一的、典型的、理想化的理解。这种经验结构,普遍反映在某一社团的人们的思维、认知行为之中,并在其语言系统之中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CM)[7]。可以说,这种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普遍制约着我们的认知和言语行为,是人们观察和把握外部世界的基本尺度。比如,对中国人而言,过春节要回家、女孩子爱哭、老师比学生懂得多,等等,都反映着汉民族社会对种种事物或事件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根据这个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我们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汉语中诸如“他连春节也不回家”、“连女孩子都没哭”、“这个问题连老师都不会”这样的一些句子。
含极性词的句子即极性词句式。汉语中有一类词语本身不具有周遍的意义,但构成一定的句式后就有周遍义。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词语及其句式,包括“一/连……不……”、“一……一……”、“再……也……”、“最……也……”“连 ……也/都……”等。例如:
a.最便宜的他也买不起。(所有的他都买不起)
b.连女孩子都不叫苦。(所有的人都不叫苦)
c.有一件交代一件。(所有的事都交代)
d.再大困难也能克服。(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e.他一字不识。(所有的字都不认识)
f.别说看电视,连电灯也用不上(什么电气化设备都用不上)
g.连Chomsky也不懂转换语法。(谁也不懂转换语法)
h.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城里什么都尊贵)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一般都会有这种语感,即在理解例a时一般会有以下几步:第一步,得到字面上的基本信息:“最便宜的他也买不起”(Ⅰ);第二步,从关联形式上得到这样一个附带信息:“按理来说他应该有一定的购买力”(Ⅱ);第三步,从关联形式上又得到这样一个预设信息:“在说话人看来,最便宜的东西应该绝大多数的人都买得起”(Ⅲ);第四步,从(Ⅲ)得到这样一个推断信息:“所有的东西他都买不起了”(Ⅳ)。虽然话语中没有说明他是谁或最便宜的东西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话语的相关部分得到这样的认识,即他应该具有如下的特征:[人,有一定购买能力],最便宜的东西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价格便宜的程度是任何人都买得起的],虽然话语中并未提到最便宜的东西的具体价格,但是只要是说话者说出这样的一句话,用了这个“最……也……”句式,就能很自然的推出其中的一些特征来。
用T和V来分别代替前后的两个省略号,其中T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结构,V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结构,那么这种句式的预设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T具有极端性。这些包含极性词的句型的特点都是由这个预设的特点带来的。像“连”、“再”等后面的T成分,是“在某个集合内一个极性的成员通过对它的肯定和否定,实现对极性成员所属的整个集合的肯定和否定。”[8]T同V的联系是最特殊的或最出乎意料的,因此带有比较的意思[9]。T的内容在说话人看来是这个集合内的极性成员或叫典型成员,和前面的事件有比较的意义,那么这个极性成员有正极和负极。正极是最应该出现的,负极是最不应该如此的。这些词语构成的句式有的是肯定句,有的是否定句。但如果把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或把否定句变为肯定句(可以称之为正负颠倒),结果就会出现三种异常的情形[10]:
(1)不合句法(用*标示)
a.他一字不识。/*他一字识。
b.他一天不休息。/*他一天休息。
c.有一件交代一件。/*有一件不交代一件。
d.一天有一天的事情。/*一天没有一天的事情。
(2)不合(原来的)语义(用#标示)
a.再大的困难他也能克服。/#再大的困难他也不能克服。(无周遍义)
b.最便宜的我也买不起。/#最便宜的我也买得起。(无周遍义)
c.再漂亮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不好看。/#再漂亮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好看。(无周遍义)
(3)不合语用法(用?标示)
a.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连他的敌人也不佩服他。
b.连看电影也不感兴趣。/?连看电影也感兴趣。
c.就算你请我坐汽车去,我也不去。/?就算你请我坐汽车去,我也去。
这些由“正负颠倒”而引起的三个异常现象可以用语用学中的“量级模型”的理论作出统一的解释。“一”、“连”、“都”等之后成分的极性特点实际表现在量上,这个量或是极大量或是极小量,因此集合成员之间形成量差。量差有时在句子中直接反映出来,有时则是隐含的。形成量差的两个成分,不一定属于同一个语义场,可能是概念系统的临时整合。这是依据说话人的心理感受来评判的。以重量为例,这种“量级模型”可以图示如下[10]:
m(最轻)<X2<X1<M(最重)式中M和m分别是量级上最重和最轻的两端,X1和X2是其中的任意两个量级等级,X1比X2重。这个量级模型可以作出这样的推导:在X1比X2重的情况下,如过某人能举起X1,那么他也能举起X2。注意,这里不是逻辑的推导,因为客观上完全有可能X2由于形状、大小、先举后举等原因反而比X1难举起的情形。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种量级推导代表人的一种认识上的模型,是一种思维定式或常规,所以跟客观实际不完全一致。
这一量级模型可以通过富高涅关于两极化现象和语用分级现象的公式来解释。据此,“一”、“连”、“都”可以看做一个受它们作用的成分置于一系列语用蕴涵(与句子使用场合有关)之一端的操作词operator,在这个语用分级系列的两端(即最大和最小的量词)可以对等使用,因而形成肯定和否定句式的选择问题。按这个量级模型,(1)中列举的词语的周遍义就可以推导出来。注意那些词语实际上处于量级上m极或M极。也就是说,对一个极大量M的肯定意味着对全量的肯定,而对一个极小量m的否定意味着对全量的否定。具体讲,说张三能举起最重的东西,就意味着张三能举起一切重物,说张三不能举起最轻的东西,就意味着张三举不起任何重物。如(2)c:再漂亮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不好看。/*再漂亮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好看。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我们来建立一个人的漂亮度,穿最漂亮的衣服的人漂亮<穿一般衣服的人漂亮<穿差的衣服的人漂亮。其本人的漂亮度由小到大排列。在此衣服最漂亮处在最小值,因此不能说再漂亮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好看,因为它是肯定最小值,没有意义。再如(3)a: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连他的敌人也不佩服他。也来建立一个佩服他的度:他的亲人朋友佩服他<他的一般的熟人佩服他<他的敌人佩服他。“连他的敌人也不佩服他”这个句子是否定最大值,因此不合语用。助词“连”与副词“都”、“也”配合构成“连……都/也”的连字句,其基本表意作用是“隐含”。这种隐含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比隐含,一种是非对比隐含。所谓对比隐含是指连字句的隐含句包含一个对比项,该对比项和连字句的特点相关联,(3)a中其意即“你作为他的朋友,亲人当然更佩服他了”。如连字句的隐含不包含和焦点相关联的对比项,就是非对比隐含,如:眼下,我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了,可能隐含“我太忙了。”“我没时间管你那事儿。”“老板的心太黑了”等等[11]143-145。同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句。
这个人好。/这个人不坏。
应该清楚,肯定句同肯定态度,否定句同否定态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11]256-257。
再如(3)c:就算你请我坐汽车去,我也不去。/?就算你请我坐汽车去,我也去。一个人愿意去的程度如:你请我坐汽车去<让我走路去<让我爬着去。“就算你请我坐汽车去,我也去”也是肯定最小值。
句子由肯定变为否定,或由否定变为肯定,量级的方向也要相应地颠倒过来,极大量M和极小量m在量级上要变换位置。例如“最便宜的也买不起”,变为肯定句后必须把“最便宜的”变为“最贵的”,说成“最贵的也买得起”,才能保持原来的周遍义。如果不把量级的方向颠倒过来,就会得出不合句法、不合(原来的)语义、不合语用法这三种异常结果。
然而事实特定的上下文都能使上面所说的量级的方向颠倒过来。这不仅适用于语法上的极性词,也适用于语义和语用上的极量词。比较:
“我不相信……”句式:
a1张三会见一个不爱一个。(不合语法)
a2这么好的东西我就不信他会见一个不爱一个。(周遍义:相信他个个都爱)
b1*最简单的题他就会做。(无周遍义)
b2我就不信最简单的题他就会做。(周遍义:相信他什么题都不会做)
c1?(连)Chomsky本人也真懂转换语法。(不合语用法)
c2我不信Chomsky本人就真懂转换语法。(周遍义:相信谁也不真懂转换语法)
假设句:
a1保质期内坏一个不换一个。(不合语法)
a2假如保质期内坏一个不换一个,可以投诉。(周遍义:保质期内坏的个个都换)
b1*最便宜的他买得起。(无周遍义)
b2要是最便宜的他买得起的话我就不姓王。(周遍义:他什么也买不起)
c1?他(甚至)不敢拿老婆当赌注。(不合语用法)
c2这种人要是不敢拿老婆当赌注,那才怪呢。(周遍义:这种人敢拿任何东西当赌注)
比较句:
a1有一件不交代一件。(不合语法)
a2你虽然明白得晚了,但总比有一件不交代一件的人强。(周遍义:总比什么都不交代的人强)
b1*最小的字很难看清楚。(无周遍义)
b2看这些字比看最小的字还难看清楚。(周遍义:比看任何字都难看清)
c1?连死了爹妈也伤心。(不合语用法)
c2这件事叫他比死了爹妈还伤心。(周遍义:比死了任何人都伤心)
是非问句:
a1见一个不爱一个。(不合语法)
a2这么好的东西他会见一个不爱一个?(周遍义:他会不个个都爱?)
b1*他有一点儿悔改的意思。(无周遍义)
b2他有一点儿悔改的意思?(周遍义:他全无悔改的意思)
根据量级模型,最大量用于肯定句,最小量用于否定句,但句子如不能表达周遍义,就会是不合语法的句子,在“我不相信……”句式、假设句、比较句和是非问句中则不然。
本文从理想认知模型出发分析了人们对一些事件和句子的习惯性理解,并通过建立量级模型,加深了对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如不掌握其转换的条件,会产生出一些不合语用法、不合(原来的)语义和不合语用法的句子或话语,但不能用一般规律来作为所有相关话语的准则,还要注意极性词在特殊语境下的特殊用法。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1-94.
[2]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204-213.
[3]Ming Xiang.Plurality,maximality and scalar inferences:A case study of Mandarin Dou[J].East Asian Linguist,2008,17:227.
[4]曹秀玲.再议“连 ……都/也 ……”句式[J].语文研究,2005(1):17-20.
[5]郭春贵.试论“连…都…”和“连…也…”的异同[C].第五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1996.
[6]崔希亮.试论关联形式“连 ……也/都 ……”的多重语言信息[J].世界汉语教学,1990(3):56-62.
[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9.
[8]曹秀玲.现代汉语量限表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2:32-35.
[9]田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9-49.
[10]邱震强.汉语语义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48.
[1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ofPolarity Words and Exploration of Related Sentence Patterns
L IU Yul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14,China)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of the sentences with polarity words wa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such kind of sentences and the conversion and its condition were analyzed,as well as their usage in special context.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polarity words;affirmation;negation
H 313.1
A
1008-9225(2010)01-0099-04
2009-05-22
刘玉兰(1981-),女,湖南宁乡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田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