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琦,李 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
英国文学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宋 琦,李 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
英国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把它列为英语专业知识主干课程。新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与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学好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国文学;发展;改革
《英国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的必修课,兼外语教学与文学学习的双重作用。学习好这门课程,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大幅度的提升,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英国文学课不应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课,而应转化为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英国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服务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这一宗旨。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言必谈经济,行必为经济的今天,实用主义的观念再次冲击着高校校园。由于文学的作用是非功利性的,因此,文学课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了质疑。某些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就充分暴露了这种价值取向。有的学校急功近利,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向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口语、口译、外贸函电、应用文写作等,削弱了对文学课程教学的师资和经济投入。英国文学课程普遍存在课时不足、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的偏向功利型(有的学校之所以开英国文学课是因为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时文学常识部分有考点)等弊病[1]。有的学校虽然开了英国文学课,可课时一缩再缩,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开一个学期32学时就草草收场。一轮下来,教师忙着赶进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地讲一遍,学生更是学得一头雾水。更有甚者,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甚至将英国文学课纳入选修课的范围,学生愿意选的就选,不愿意选也没关系。凡此种种,不仅影响了英国文学课程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延缓了英国文学课程自身价值的实现。即通过对文学概念的梳理和作品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对具体文学文本的理解、鉴赏、分析、评判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面对文学时间跨度大、涵盖内容广、涉及文类庞杂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组织教学。教师应把基本的文学要素 (literary elements)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工具和方法[2]。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对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并将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以诗歌教学为例,英国文学中,现存最早的诗歌作品应属《贝奥武甫》(Beowulf),它是古英语诗歌的代表作品。押头韵(alliteration)是古英语诗歌的主要特点。这一特征同时反映在《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和《农夫皮尔斯》等诗歌作品之中,它与后期压尾韵 (end rhyme)的近现代英语诗歌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诗歌的风格角度看,古英语 (盎格鲁—萨克逊时期)诗歌与中古英语 (诺曼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1066年,诺曼征服给英国文学带来了清新、浪漫的传奇文学,与盎格鲁一萨克逊时期的雄浑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了乔叟 (GeoffreyChaucer)时代和 15世纪,诗歌的韵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采用了有别于盎格鲁—萨克逊时期头韵诗体的音步形式,为后来的英语音调—音节诗歌 (tonicosyllabic verse)奠定了基础。同时,诗歌的内容也更趋丰富,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语言的运用细腻生动、入木三分,或诙谐或欢快、或悲伤、或哀婉。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是一个诗歌的时代,这一时期人才辈出、诗歌创作发达,硕果累累。从斯宾塞到马洛、再到莎士比亚、琼森,众多诗人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对后期不同风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限量的影响。正如琼森本人所言:“他(莎士比亚,笔者注)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时代!”(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s!)
17世纪的英语诗歌在继承伊丽莎白时代人文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推陈出新,形成了“骑士派”和“玄学派”两大阵营。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以邓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的诗风,不用传统的比喻来烘托主题,独辟蹊径地以离奇的比喻和过度的夸张,即所谓的“奇喻”(conceits),在诗歌中创造出别具慧心的意象。邓恩笔下的“爱情似圆规”的比喻可谓千古绝唱,他的诗歌对 20世纪现代派诗歌创作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前浪漫派和浪漫主义诗歌具有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既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内心情感的外化。从格雷的《墓畔哀歌》到布莱克的《老虎》,彭斯的《我的心呀在高原》、《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到华兹华斯的《咏水仙》,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拜伦的《记当时我俩分乎》、《她走在美底光彩中》,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夜莺颂》,这一时期的诗歌主题几乎总是与个体的感受相连,咏物抒情、表达内心情感和时代精神,是继文艺复兴伊丽莎白诗歌繁荣时代之后英国文学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在继承了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戏剧独白”的诗体,对后来 20世纪现代派诗歌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和布朗宁的《我的前公爵夫人》以及阿诺德的《多佛海滩》,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人的内心世界,有胸怀大志的尤利西斯、骄横跋扈的斐拉拉公爵以及感时向爱人抒怀的独白者。
20世纪的英国文学诗歌呈现出多元的色彩,或意象、或朦胧、或晦涩、或牵强、或绝望,或充满哲学的冥想,无不反映出人们焦躁、迷惘的心态,折射出芸芸众生和现代西方社会的影子。以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1943)为例,诗人在这部组诗中用四个地点为标题,进行了宗教哲理的冥想。《烧毁了的诺顿》、《东柯克》、《干萨尔维奇斯》和《小吉丁》。这些地方都是诗人认为值得纪念的地方。每一首诗都模仿贝多芬的四重奏,有五个乐章,这部组诗可谓诗歌与音乐的绝妙结合。
英国文学的历史久远,上下两千年,历经古英语(盎格鲁一萨克逊)、中古英语、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战后英国文学又呈现出多元的“扇形”走势。面对如此庞杂的文学流派和浩繁迭卷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应以每个时期的占主导地位的文类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作为重点,勾勒出一条主线。
以散文作品为例,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众多且各有特色的散文大家,繁丽工整如黎里的《尤佛伊斯》(1579—1580),明白晓畅如纳什的《不幸的旅人》(1594),绵密雅洁如胡克的《论教会政策的法则》(1594—1597)。他们的作品对后期的英语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培根简约隽永的《随笔》(一译《论说文》)(1625)到 17世纪的朴实无华的科学文章,从 18世纪文笔典雅的斯梯尔 (1672—1729)和艾迪生(1672—1719)再到 19世纪的哈兹单特精辟的文论《时代的精神》(1825)和兰姆风趣、典雅的《伊利亚随笔集》(1823)、德·昆西《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1821),有科贝特朴实有力的平易散文《骑马乡行记》(1830)都是讲究风格的“美文”。到了 20世纪这个多事之秋的年代,散文文学硕果累累,卡莱尔《法国革命》(1837)和《过去和现在》(1843)、麦考莱的《英国史》(1849—1861)、罗斯金的《威尼斯之石》(1851—1853)、穆勒的《论自由》(1859)等便是明证。这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可谓一脉相承,形成了英国文学散文创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戏剧创作亦然,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一代宗师的英国戏剧达到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之后戏剧虽渐渐趋于衰落,但到了 20世纪初,以王尔德和萧伯纳为代表的剧作家身体力行地使英国戏剧得到了复苏,使英国戏剧长期不振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达到了第一个顶峰。20世纪后半叶,以奥斯本(John Osborne)、贝克特 (Samuel Beckett)、品特 (Pinter)为代表的新一代剧作家使英国戏剧创作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也标志着本世纪英国戏剧的第三次高潮的开始。爱尔兰人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英文版, 1954),品特的《生日晚会》(1958)、《归家》(1965)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从莎士比亚到萧伯纳,英国戏剧有一个连续的传统,其特色是各个时期都有优秀作家在努力创新,正是创新丰富又推进了这个传统。
小说创作从 1678年约翰·班扬的寓言体小说《天路历程》算起至今,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一直是英国文学的主流。18世纪注重写实的现实主义小说初露端倪。到了19世纪,小说创作走向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现实主义及批判现实主义作品[3]。19世纪末到 20世纪上半叶,英国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主义色彩,各种现代主义作品不断涌现。值得一提的是意识流小说,以弗吉尼亚·伍尔芙和詹姆斯·乔伊斯为代表。上下二百年,多姿多采的小说创作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英国文学教学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国文学教学的精髓也是发扬人文精神。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而言,唯有搞好英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脚踏实地谈人文理想教育。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曾说:“文学在我心中是世界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造者,这种力量不仅通过在每个人所公认的神圣书籍里实现,而且通过富有强度和力量的真诚的歌、故事和戏剧里的每一想象来展示。”笔者认为,对英国文学教师而言,只有重视英国文学教学改革,并从实处着手,才能做到真正地上好文学课,文学也才能真正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双语教学,选编优秀的中文译文,进行对比教学这一点主要针对英语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班级进行,他们在学习英国文学课程时深感难度很大,结合优秀的中文译文,进行中英文对比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理解课文的速度,过去学习一个作家的作品要查阅大量的单词,花费很多时间,现在用对比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觉得文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领域。
注重课程的实践环节。学习文学课程,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造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的一环。除了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课外作业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通过收集资料,经过自已分析、思考后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教师应尽力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尤其是文学选读课的作业),可以建立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戏剧诗社、散文诗社,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直接要求学生翻译诗歌,创作诗歌、短篇小说、自传,续写故事、给故事中的人物写信等,以及撰写有关各种体裁的评论性的文章,并进行相应的点评,点评时要以表扬为主,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成就感。
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课英国文学课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进一步完善这门课程,加大改革的力度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中去,为培养新时期合格外语人才而努力工作。
[1]王小立.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3).
[2]于宏伟.大学英国文学课程与英语语言能力培养[J].青海省师范大学学报,2005,(5).
[3]王霞.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N].科技创新导报, 2008,(17).
Abstract:In China,British literature has been amajor required course for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 in universities.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vis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 of university(2000),British literature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major course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knowledge.The syllabus has also clearly said that the aim of the British literature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in the aspect of reading,appreciation,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reading,and enable them to grasp the knowledge and the approach of literary criticism.Students could improve their basic language skills and enlarge the knowledge of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through the reading and analysisof theBritish literature works.From the above,a good command of the course plays a quite crucial role in enlarging students'vocabulary,enriching their knowledge as well as cultivating their capability of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works,using English,reading and ev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British Literature;development;reform
(责任编辑:刘东旭)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British L iterature Education on 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SONGQi,L I Peng
(Faculty ofWester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rbin Normal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G642.3;H319
A
1001-7836(2010)09-015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9.063
2010-04-27
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项目
宋琦 (198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学生;李鹏 (1987-),男,黑龙江肇东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