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颖,郭向宁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教分院,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黑龙江省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新颖1,郭向宁2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教分院,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
与教育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就黑龙江省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对策
早在 20世纪 80年代,美国全国人文学科促进会推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该报告在阐述了美国大学生中存在的人文学科知识贫乏的问题后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其专业是什么,所应具备的学识有一个清晰的看法。并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必须的课程,人文学科与西方文化的学习必须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1]由此可见,科技和教育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美国早已经认识到人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却一直处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长期分离状态,人文知识的极度匮乏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一个严重缺陷,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道德品格的塑造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科技与人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应该并驾齐驱,双头并进。然而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人文科学却严重滞后,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20世纪 90年代,我国理工科高校也开始向发达国家学习,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为此开设了人文类学科课程,许多高校还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系来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我省高校如黑龙江工程学院等也随之逐步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系,哈尔滨工程大学甚至还率先创立了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然而我省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人文课程设置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课程设置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环节,它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安排的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2]。
这里仅以黑龙江工程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代表来分析研究我省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法、经多学科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开设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 34个本科专业。学院有 56年办学历史,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强办学实力,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院提出了“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主动服务交通、冶金等行业,培养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基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黑龙江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其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土木工程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比例如下:
必修课 1 676学时/108.5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54.25%;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 312学时 /20学分,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10%;专业选修课 192学时 /12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6%;公共选修课 160学时 10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5%;各类实践教学环节 44周 /132学时 /49.5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24.75%。
虽然我省高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与全国著名高校的课程设置相比,黑龙江工程学院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至关重要的人文课程被严重边缘化,这与学校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符合的,在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教育背景之下,提高人文素质面临很大的挑战。
(一)人文课程设置比例不足
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文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足 5%,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 10%的水平,如南京工程学院人文课程占毕业所需学分的10.89%,盐城工学院占 10%,南通工学院占 9%,常州工学院占11.5%,淮海工学院占 12%,淮阴工学院占10.5%,湖南工程学院占 12%,扬州大学占 12%,西安交通大学占 10%。与国外大学相比,则更是相去甚远,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约占 20%~25%,麻省理工学院约占20%。德国工业大学中人文课程占有课程总量的1/4,日本一些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科课程占基础课学分最高的甚至达到了37.5%[3]。这些数据说明我省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比例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人文课程的开设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科学的根据,往往是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随意安排,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人文课程无法与其他课程形成系统而连贯的结构,很难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这既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实施,也不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选修课结构不合理
选修课是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以知识型为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进行选择学习的一种课程,它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和补充。其开设目的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是体现素质教育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我省高校的选修课结构不合理,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公选课包含自然科学与技术类、人文与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等三类,课程模块之间分布不平衡。经过对高校学生综合选修课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希望增设汉语言、艺术鉴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课程。
(一)改善人文课程的模块结构
要把人文课程划分为几个模块,并逐步增设新的模块,淘汰不适应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的旧模块,尽量利用模块的划分涵盖各方面的人文类学科。将整个人文课程体系有机地分为四部分:必修,如政治理论类、思想品德类、大学语文类;限制选修,如哲学类、政法类、经济管理类;任意选修,如历史类 (中外历史)、文化类 (中外文化)、艺术审美类、心理学类、应用类等;专题讲座,邀请本校或外校的知名学者和教授开展各种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把必选科目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再辅助以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鉴赏与审美能力的一些科目,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影视鉴赏等,同时配合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课程,人文课程就会形成有机而完整的体系,从而实现增加学生文化底蕴、拓宽学习知识面、提升文化审美品位、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合格的人才,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实际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因此,人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应当为这一培养目标服务,人文课程的设置方案必须紧紧围绕培育合格人才这个目标。我们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不断渗透人文精神的,根除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逐步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扭转人文课学时经常被压缩的局面。开什么样的人文课程也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可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开什么课,怎样开,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而不能凭借教师的主观臆断。
(三)加大管理力度,做好制度强化工作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谁注重了人文素质教育,谁培养出的学生就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想迅速有效地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把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领导决策层必须对人文课程的设置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加大管理力度,在制度上强而有力地保证人文课程的应有地位,规定几门必须开设的人文类科目,并限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课程。如大学语文课,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熏陶人文精神和提高思维水平、增进表达能力的综合作用,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课程,它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适宜于非中文专业的所有学生,然而依然有不少工科院校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或者只针对少数社科、英语、艺术专业的文科学生开设,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如果各高校规定所有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学分的大学语文课程,就能保证理工科大学生得到起码的人文教育。
[1]威廉·詹·贝内特.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 [J].金锵,译.外国教育动态,1991,(5):75.
[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6.
[3]李书萍.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6).
(责任编辑:侯秀梅)
G642.3
A
1001-7836(2010)11-0039-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17
2010-06-23
2009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人文化现象研究”的研究论文(11542206)
马新颖 (1969-),女,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郭向宁 (1971-),女,黑龙江肇源人,副教授,从事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