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高校教师的职业修养*

2010-08-15 00:52刘晓然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论语高校教师孔子

刘晓然,刘 勇

(1.齐鲁师范学院外语系,山东济南 250013;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济南 250014)

《论语》与高校教师的职业修养*

刘晓然1,刘 勇2

(1.齐鲁师范学院外语系,山东济南 250013;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济南 250014)

解读《论语》当以古为今用,挖掘祖国文化瑰宝,服务于人民为宗旨。对于当代高校教师而言,《论语》中关于教师的品格,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言论仍然闪烁着人文智慧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论语;高校教师;职业修养

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璀璨明珠。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是我国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基石和源泉。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非理性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渐成一大社会问题。高等院校做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加工厂”,教师的影响尤为重要。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发展与修正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有赖于教师的执教水准,而这一切皆由教师的职业修养所决定。[1]因此,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成为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依据《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从教师的品格、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理念方法三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修养进行了探讨。

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品格

1、公正且坚持真理

高尚品德的培养是教育之根本。教师的优良品格对于教育和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欲正人必先正己。“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在回答季康如何治理国家时这样说。而教师对于学生亦是如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以己身之正而正学生之行,以己心之仁而善学生之性,身教与言教并重,潜移默化,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师范作用。如果教师自己“其身不正”,那么“如正人何?”,只能导致“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现象发生,而这就是教师的失职了。

公正贵在坚持真理,坚持必先热爱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生命诚可贵,但比生命更可贵的是真理。自古以来,从不乏为了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而今对于教师而言,要具备公正而坚持真理的品格,首先要有接受“当仁,不让于师”的气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坚持真理,那么即使是学生对于老师也不必谦让。其次,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次,要有闻过必改的勇气,有了过错不能漠然无视,更不能文过饰非,要“过则勿惮改”,改过即是进步,否则,“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就是闻过而喜,认为人们能够指出他的过失是一种幸运:“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高校教师们应牢记,有道德、光明磊落,正直的品格是赢得学生们青睐的前提条件之一。

2、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应是每一位教师不懈追求的境界,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所谓君子不器,含义有二:君子应该具备“不器”的胸襟,对各种事情都能从容应对;君子还应具备什么都可以做的能力。真正的贤师要具备对各种状况从容应对的阔达境界和无所不通的能力,这就是“君子不器”在高校教师职业修养上的阐释。

3、貌思恭,事思敬

所谓恭即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顺。孔子主张“居处恭”,“貌思恭”,认为恭是君子的必要条件。但过分的恭顺是要不得的,“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种不正当的恭维也是教师应远离的。所谓敬即诚敬,对事业严肃认真。孔子认为对待工作应“事思敬”、“执事敬”,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道德理论。恭敬二字也是教师应当铭记于心的。

4、谦逊而律己

谦虚不是没有信心,更不是虚情假意、沽名钓誉。孔子曾多次谦虚地说,“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另一方面又自信能够继承文王的事业,“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由此可知,正因为谦虚且心怀信心,所以才能严以律己,不断完善提高自己。[2](P420)圣人尚且如此,当代高校教师更应该在道德和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虚怀若谷,对学习和工作,永不满足。这也是优秀教师所必备的职业品格。

5、知难而进,矢志不渝

《论语·述而》有这样一则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由此可见孔子知难而进的品格,连看守城门的人都已知道了。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四处碰壁,但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积极努力着。这种知难而进、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精神,不也是当代教师所应效法具备的吗?

二、教师应当勤奋好学

1、知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勤奋好学,对于教师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诚然,教师仅凭已有的知识储备,或许可以完成教学过程,但其教学质量必定是停滞不前的。当今时代发展迅猛,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各学科之间穿插、渗透日益明显。一个教学问题的阐述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面前,一个“不学”的教师,是无法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要求的。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阐述,如: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弊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有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的含义。一,广泛涉猎多个学科领域,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不拘泥于本专业范围内。这样才能在授课时全面、多角度的予以讲解。二,向问题的深处探究,以联系的观点将问题研究透彻,尽量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

“学”是为了更好的“教”,是授课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怎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准确、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们呢?“习”是一个中间桥梁。把授课内容整理、总结、提炼叫做“习”;认真的备课,书写教案也叫做“习”;对授课过程的分析、扬弃也可以叫做“习”。笔者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完成授课和提高教学水平所包含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可以理解为“习”。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讲课时挥洒自如,引人入胜,老师讲的入迷,学生听的入迷。

2、好学

明白了学习对教师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由“知学”变为“好学”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要确立好学的志向。学习动机一旦明确,才能具有前进的动力。孔子认为只要有好学的志向并为之努力,不论天资如何都能学而有成,“十室之邑,必有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其次,志向已定后,要“敏于事”、“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勤奋工作,向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学习,用他们所具有的美德来匡正自己身上的过失,用他们的学识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持敏感,善于捕捉、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及时地钻研、分析、处理,并最终解决问题。

再次,“敏于事”主要是指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但当自己无法解决或者需要与别人进行探讨交流时,还需要“问”。“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勤学且多问、善问是通向成功的路径之一。这里的“问”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探索式的提问,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思辨性。而绝不是对一些小而具体的问题进行多次、反复的提问以求解答,倘如此,便成了依赖别人的懒汉教师了。

第四,无论自己钻研或是请教别人得以解决后,不要搁置下来,要及时揣摩,反复温习,“温故而知新”。如果只是放置一边,可能问题还是问题,甚至当时理解的由于没有及时回顾,反而又不熟悉或是干脆没印象了,这就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乐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一种境界。教师的学习亦是如此,以学习为乐,每每学有所得,能够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乐学”境界。孔子曾对自己评价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乐学”的最高体现——终生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三、孔子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无疑是“有教无类”。这一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创举。[2](P277)孔子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都不拒绝进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受教机会。即使是对名声不好,有污点的人也不例外。《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则记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接见了一名互乡童子的求见,门人迷惑不解。因为互乡是未开化之地,民风刁蛮,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不足以与互乡的人交流。孔子则不然:他来请教于我,是向善的进步。赞许他向善的努力,不肯定他以前不好的言行。人清洁自己,我是赞美的,但是不能保证他以前或以后是不是能同样洁身自好。但是只要他努力了,我都是要帮助的。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孔子提出并力行“有教无类”的主张。他招收学生兼收并蓄,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别的限制。贯彻有教无类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3](P128)当有学生怀疑,孔子藏私或是厚此薄彼时,孔子坦率地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有的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实际上我没有隐瞒,我的一切行为都是坦坦白白表现在你们面前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啊!

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认为人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和提高,明确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主张。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指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都差不多,人在道德、学识上的重大差异,是后天教育、学习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更重视后天教育对人的意识起的作用,认为人的实际的思想状况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先天条件决定的。[4]所以,孔子虽然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但其本意是为了强调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收良好的影响,在道德上、学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

现代教师对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教育可以革新人的“性习说”应该有深刻的认识,即强调和承认教育对人后天习染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运用教育手段来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缩小以致基本消除学生间在道德、知识水平上的差距。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讲高深的内容。讲授的次第是很重要的。有次第才可以让人循序渐进,依此培养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找到登堂入室的门径,而不致让学生感到不得其门而入。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在《论语》有多处体现。

实践“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学生们的不同志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这样才能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对学生往往可以用一个字来评价,精辟而直达,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孔子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采用形象直观但富有哲理性的比喻去教导学生。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以松柏喻节操,教导学生志存高远,要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逝者如斯夫”以流水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学生们要珍惜时间,发愤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当然欣然接受,颜回就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治学必须将刻苦钻研和深刻思考结合起来,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学”是对知识的钻研,“思”是思考分析问题。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只是整天苦思空想,那就会陷入瞎猜的境地,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好的结果的。对此,孔子曾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同样,只学习而不思考也会陷入茫然无所适从的地步。一个人在占有材料文献以后,还一定要进行分析思考,切问近思,追根求源,遇到事情要多问原因,孔子向来批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思想懒汉。鼓励学生“多闻阙疑”,“多见而识之”,敢于发现、解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

5、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期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中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而在与子夏探讨《诗经》时,受到了子夏的启发后,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以与言《诗》已矣。”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讨论的问答情况。如:颜渊和子路各自说了自己的志趣,子路要孔子也说说,孔子很和善地谈了自己的志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以此让颜渊和子路与各自的志趣做比较,可说是一种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而且还真心诚意地欢迎学生对他提出意见,对于不肯提出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是孔子最赞赏的学生,但颜渊对孔子的话句句遵守,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意思是指颜渊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

《论语》这部儒家的经典著作,蕴含的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加快改革和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研究和学习《论语》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修养,对推动当代人文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1]吴结平.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高校教师形象塑造三要素[J].宁波大学学报,2009,(4):26-29.

[2]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5:420.

[3]李里.论语讲义[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8.

[4]王世农,刘庆宏.试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辽宁师专学报,2009,(1):132-134.

[5]陈祎鸿.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150-152.

The Analect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College Teachers

LIU Xiao-ran1,LIU Yong2

(1.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Qilu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3,China;
2.Shandong Musium,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For the sake of making the past serving the present,exlporing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erving the people,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enlightenment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Analects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character,teacher’s learning,and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s and methodolog.

the Analects;college teacher;professional qualities

G 451.6

A

1673-2103(2010)06-0106-04

2010-09-08

刘晓然(1981-),女,山西运城人,齐鲁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理论。

猜你喜欢
论语高校教师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语·为政第二》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半部《论语》治天下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