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琪
(菏泽学院外语系,山东菏泽 274015)
菏泽牡丹文化情结初探*
赵福琪
(菏泽学院外语系,山东菏泽 274015)
菏泽牡丹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沧桑多舛的命运,花色品种多,种植规模大,承载着菏泽人对牡丹文化和牡丹事业的挚爱和追求。
菏泽;牡丹;文化情结
牡丹雍荣华贵、美艳绝伦是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中国国花,历来被奉为庭园珍品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牡丹是我国最先拥有的特色花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菏泽牡丹是牡丹王国里的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山东菏泽,古称曹州,是驰名中外的牡丹之乡。菏泽牡丹它以花大、色艳、形美、香郁等特点著称于世,素有“菏泽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泽”之美誉。
菏泽牡丹历史悠久。菏泽牡丹栽培始于何时已难于查考,但隋代就出现了著名花工齐鲁恒,在南宋就有记载,明代已负盛名。“至明,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朝苏毓眉的《曹南牡丹谱》)。“曹南”即指今菏泽一带。菏泽牡丹是在明清以来风格不一、大小不等的十几处牡丹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清朝道光年间的赵氏园、桑篱园、凝香园、绮园,创于明代的毛花园,以及当时的铁藜寨花园、大春家花园、军门花园等。到了清代更加兴盛,栽培面积已达千亩,曾建牡丹园数处,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菏泽牡丹在中国牡丹发展史上独领风骚500余年,其声誉在洛阳之上,驰名国内外。当时的县志记载:“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同时,让牡丹冬季开放的技术也在清代道光年间问世,成了菏泽花农的一门绝技。花农通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调节光和空气,使牡丹隆冬发育,春节怒放。[1]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
牡丹乡人民培植牡丹历尽了千辛万苦,但为了销售牡丹也曾饱尝辛酸。在旧社会,菏泽牡丹乡人在春节前运牡丹下广州完全走水路。他们先用独轮车将牡丹运到黄河码头装船,再利用小船运到天津港口,然后换乘轮船,经上海,至虎门,入珠江,最后抵达广州。由于路途遥远,花农们异常艰辛,命远多舛。当时流传有这样的歌谣:“牡丹寻出路,抱命下广州。几多辛酸泪,尸骨无人收。”牡丹乡人民历经劫难,才使牡丹得以繁衍下来,生生不息。历史上无数次的天灾人祸使牡丹一次次险遭灭顶之灾。1855年和1933年黄河两次决口,菏泽遭大水,牡丹几近绝种,花农们泅水拔出少量牡丹芍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日寇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反动派抓兵抽丁,花农们为了糊口,不得不将牡丹改种五谷,牡丹种植面积减少了十之八九。“文革”中,培植牡丹被诬蔑成“封、资、修的四旧”、“资产阶级情调”等等,花农们顶住了“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才使得牡丹之血脉得以保存、延续和扩展。
菏泽牡丹的种植面积十分广阔,一九七五年前,菏泽牡丹面积曾达万亩。一九七六年后调查结果,虽遭严重摧残破坏还有三千多亩,仅是城东北的“曹州牡丹园”就占地一千多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菏泽牡丹也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时来运转。一九八二年以来,在赵楼、李集、何楼牡丹集中产地修建了“曹州牡丹园”,王梨庄恢复了以编制松艺动物为特色的“古今园”,洪庙新辟了具有传统品种的“百花园”。菏泽牡丹产业得到空前发展,牡丹传统品种延绎不断,新育品种日益增多。目前,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八万亩左右,牡丹种植专业乡镇十多个,大型牡丹苗木繁育基地30多处,反季节牡丹温室催花大棚近百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就有1156个品种,九大色系十大花型。菏泽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种植、观赏、科研、出口基地。现在全国各地的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泽引进的。[2]近年来,菏泽供应外地的牡丹每年都有几十万株,品种达200余个,除销售及引种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南京、洛阳、西安等20多个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外,还远销及引种到美国、日本、朝鲜、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菏泽人民又研究成功了“大田催花”技术,人工控制牡丹的花期,可使其四季开花,并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原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长王连英曾说:“来菏泽,大有发现新大陆之感,因为我亲眼目睹了牡丹乡周围的几处大面积牡丹,真让人感到气派!菏泽不愧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栽培中心,菏泽牡丹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中国牡丹的兴衰。菏泽牡丹发展了,我们中国的牡丹就有希望了。”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曾挥毫题词:“曹州牡丹甲天下。”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杰为祝贺菏泽牡丹花会,给曹州牡丹园题词:“天下第一香。”
曹州牡丹园不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牡丹观赏、科研和出口基地,而且是经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夺得牡丹专项评奖111枚奖项中的81枚,其中“乔子红”获得最高奖,完全确立了菏泽牡丹的“霸主地位”;在2001年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在26个专项奖中一举夺得其中的22枚;2002年,菏泽牡丹在首届全国牡丹花展中,在总共128个奖项中夺得86枚 。而且由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员,完成了牡丹花开二度的重大创新。1000棵催花牡丹“十一”黄金周期间次第开放,颜色有白、粉、红、蓝等。截至目前菏泽已实现了春牡丹、秋牡丹、冬牡丹三季交替花开献美的局面。春牡丹有一种野性的美:花叶丰厚、硕大;秋牡丹有一种妩媚的美:花瓣细腻、娇艳;冬牡丹有种飘逸的美:粉黛欲滴、红肥绿瘦、枝叶穿插,颇有清秀之风。
菏泽牡丹属中原牡丹种群,花色丰富多彩,花型千变万化。现在菏泽牡丹已经发展为花色有红(含紫红)、粉、紫、蓝、黄、白、黑、绿等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淡、浓之分。根据花朵形态和雌雄进化程度,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蔷薇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千台阁型、楼子阁型共十个花型,其中尤以黑牡丹和绿牡丹最为罕见。各色系的菏泽牡丹都有名贵品种,如“掌花案”花开似火,红光灿烂,为红色之魁;“酒醉杨妃”红装素裹,低头掩面,暗送秋波,在绿叶间似露又掩,真的有些贵妃醉酒后脉脉含情的神态;“梨花雪”开若梨花,雪白一片,称白中之冠;“昆山夜光”花开奇白,黑夜依然,古谓之“灯笼”;“姚黄”金楼千层,世称花王;“青龙卧墨池”如龙卧墨,黑中之奇;“冠世墨玉”黑紫如缎,洁而有光;“蓝绣球”开如绣球,蓝色之冠;“赵粉”儿粉面桃花迎人笑,郁郁芳香飘四野;“粉二乔”粉紫同株,双娇可爱;“魏紫”色紫浅淡多娇艳,古老品种称“花妃”;“娇容三变”初开时碧绿,盛开时红艳,将谢时素白,十日三变,堪称奇品。[3]难怪古人赞叹:“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每至仲夏时节牡丹花开,“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李集牡丹园”等各大牡丹种植园里万紫千红,清香扑鼻,上百种牡丹花争奇斗艳,蔚为壮观,牡丹的美名也使海内外赤子对牡丹之乡油生眷恋之情。每年花会期间都有上百万中外游人、画家、作家、书法家、记者、摄影师、刺绣艺人、印染设计师和爱国侨胞、国际友人以及当地居民云集花乡菏泽观赏牡丹,并洽谈经贸文化合作。
洛阳牡丹以观赏价值为主,牡丹在菏泽不但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使用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牡丹花瓣和花粉的化学测定结果表明,牡丹花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含有13种氨基酸中的8种为人所需,且含量较多;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糖类、黄酮类;7种常量元素和5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从花中提取的牡丹花粉精亦是名贵香料。牡丹根皮经过加工后称为“丹皮”、“曹丹”,皮厚,粉足,质量好,性微寒,味辛苦,入心、肝、肾三经,有清热、活血、化淤等功能。国内丹皮市场年需求量是250万公斤左右,十分紧俏,菏泽是全国四大丹皮产区之一。用牡丹花酿制的牡丹酒,不但具有独特鲜明的牡丹花香味,而且有轻身健步、明目醒脑的作用,是一种高级滋补佳品。
中国首批200粒“太空育种”牡丹种子,随“神舟3号”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08圈后,2002年9月落户菏泽百花园。“太空育种”牡丹是世界上首次对牡丹作太空变异试验。经科研人员精心栽培,2006年已有红、白、粉等颜色的牡丹次第开放。
牡丹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和文化象征寓意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由牡丹花朵的雍容华贵、端庄富丽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
菏泽人民对牡丹文化情有独钟,并赋予牡丹许多美好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花神”之说。“花神”即“牡丹神”。相传在明朝年间,古曹州李集花农数人在春节前结伴去广州卖花(时人称之为“下广”),由于天气不好,花滞销,花农个个愁眉不展。一天夜里人们做梦,梦见一位慈祥的老人劝他们不要着急,第二天他会帮助他们卖花。花农们醒来相互陈述,方知众人所梦相同,但不知是否应验。待第二天牡丹花上市后,天气晴朗,花农们积压多天的牡丹花很快被抢购一空,大伙认为这是神人相助。他们返回菏泽老家后,向村民讲述此事,于是大家决定建一座“花神庙”,又称“花神殿”。从此,有关花神的传说在牡丹乡家喻户晓,这表达了花乡人民对牡丹的崇拜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许多菏泽牡丹花的名称与民间传说有关,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葛巾》就是一个有关曹州牡丹的美丽传说。书中写道:“曹州牡丹,名冠齐鲁,洛阳常大用,千里来游,偶遇一少女,转瞬而逝。异日复遇,投地苦求。女感其诚,遂偕归洛邑。又接妹玉版,为弟大器作伐。各举一子,但终不吐露身世,只言母为曹国夫人。生托故诣曹探悉。曹国夫人,乃牡丹葛巾紫也。大骇,急归。女曰:‘君既见疑,何乃复聚!’姊妹举儿掷之堕地而没,二女亦渺。堕儿处生牡丹,一紫一白,花大如盘。数年,茂荫成丛,自此,牡丹之盛洛阳无双焉。”这个故事更为曹州牡丹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和诱人魅力。
菏泽地处北温带,为黄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半淤半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在气候、雨量、土壤等方面,都很适合牡丹的生长,所以牡丹移植菏泽后,就如鱼得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某种原因,比如虫害、土壤的干湿失度、升温催花等,牡丹必先开花儿后死去,故人称赞其有“舍命不舍花”的高贵品质,媚而不卑,耀而不炫,贵而不淫,高而不傲。菏泽赵楼村南曾有两棵树龄二百多年的脂红牡丹,主干粗如碗口,被称为“牡丹王”。可惜袁世凯称帝后,曹州镇守使陆朗斋把牡丹王强行买去,栽在河南彰德府袁世凯的公馆里,不久“牡丹王”就枯死了。当时菏泽就曾有不少人断言袁氏王朝逆历史而动,不能长久。这世间罕见的“牡丹王”不堪其辱而英勇捐躯。
花乡人民以无比的热情和自豪赋予牡丹以各种美好的名称,如:国色无双、朱红绝伦、娇容三变、凌花晓翠、火炼金丹、酒醉杨妃、青龙卧墨池、一品朱衣、赤龙换彩、紫二娇、珊瑚映日、紫燕夺珠、桃花飞雪、粉楼带彩、蝴蝶飞舞、玉翠荷衣、满园春光、百花争艳、蓝天碧波等等。[4]
菏泽人种牡丹,爱牡丹,赏牡丹,更崇尚牡丹的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格。著名的牡丹花“邦宁紫”的来历足以说明菏泽志士仁人有像牡丹一样“舍命不舍花”的牡丹精神。在满清时代,牡丹乡有个花农叫赵邦宁,他利用天然杂交反复选育的方法,历经十多年千辛万苦终于培育出来一株株壮花繁的紫牡丹。后来,被县太爷知道了,强行要将其移栽到衙门西花园,赵邦宁执意不从。于是县太爷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赵邦宁抓进了大牢,并用“站笼”来惩罚他,逼他屈服,但赵邦宁至死不从,最后站死在笼中。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人,给这种牡丹命名为“邦宁紫”。
在民主革命时期,牡丹乡有一位花农叫赵继山,是培育牡丹的行家里手。有一次,乡绅引领着县令到村里几家大花园里观赏牡丹,走到赵继山家的花园里,忽然看见两株硕大无比的牡丹鲜艳夺目,县令立即要求买下那两株好牡丹。但赵继山断然拒绝:“这牡丹我们不卖!”,县令一听马上脸变得阴沉了。后来经众乡亲劝解并保证秋后一定送去,县令这才作罢。但后来赵继山为了帮助一地下党员通过盘查关口去执行革命任务,亲自将那两株牡丹刨下送给县令,换取了通行证,帮助地下党员到达了目的地。这也是牡丹乡人民丹心助革命的光辉一例。
牡丹有“舍己救人”的精神,把宝贵的“根本”(丹皮)贡献给人们,来解救人们的痛苦,让病人康复而获得新生。
历史上形成的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民俗学等多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菏泽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学会、国花研究会,系统研究开发、利用牡丹资源,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
自1992年起,菏泽市每年举办“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为宗旨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到2009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500多万人次,贸易成交额达380多亿元,累计利用外资6亿多美元。
2000年,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2006年,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城”。2009年确定了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吉祥物“和和”、“丹丹”和“中华牡丹城,魅力新菏泽”、“牡丹绽放精彩、菏泽畅想未来”、“花开九州醉,香邀四海宾”等三条主题语,从而结束了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没有吉祥物和主题语的历史。
牡丹产业已成为菏泽经济的支柱产业,花随人意,四季常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牡丹已成为菏泽人的骄傲,并为菏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温新月、李保光主编的《国花大典》、李嘉珏主编的《中国牡丹与芍药》对牡丹产业和牡丹文化做了很好的总结。原四川美院教授何芳华(已故),祖籍山东菏泽,出自名门何家园,专攻花草国画,是牡丹绘画的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家、鉴赏家和收藏家吴东魁大师善工笔牡丹,誉满全国。巨野县的工笔牡丹画已享誉海内外,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大型书画展中获奖。巨野县被誉为“中国工笔牡丹画之乡”。菏泽还有牡丹插花艺术、牡丹区民间艺术、骨雕牡丹、面塑牡丹和牡丹雕花等艺术。
牡丹是名花,更是一个品牌,是菏泽的象征,因此在菏泽与牡丹有关的名称应运而生。如,菏泽地改市以后,原菏泽市改为牡丹区,还有牡丹乡、牡丹中学、牡丹医院、牡丹酒厂、花冠酒厂、牡丹大酒店、牡丹公园、牡丹路、花都商阜等名称。
菏泽一些企业充分利用牡丹资源,开发牡丹品牌产品,并借此促进自己企业的发展。全国500家最大的酿造业之一的山东国花酒厂就是此类企业的代表。该厂以牡丹鲜花、各种鲜果、蜂王浆等为原料而酿造出的国花酒,不仅花香浓郁,美味可口,而且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且低酒精度、低糖,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倍受市场青睞。此种品牌的酒被誉为“天下咱老百姓的酒”、“国花美酿,幸福安康”曾为菏泽百姓的一句口头禅。
菏泽培育、栽培牡丹历史悠久,岁月沧桑,菏泽人对牡丹的感情朴实而执着,愈久弥坚,菏泽人以牡丹而自豪。菏泽人祖祖辈辈、一代接一代不懈追求,不断奋斗,不断探索,排除天灾人祸造成的干扰,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着美丽的牡丹之乡和牡丹事业。牡丹有顽强的生命力基因,菏泽人更像牡丹那样有着不屈不挠、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牡丹一定会在盛世中国承载起“国色天香”的美誉,牡丹花一定会开放得更加美艳、更加丰满,牡丹事业也会更加光彩夺目,菏泽人民更会意气风发,迎接中华民族的盛世之春。
[1]李宝光.牡丹人物志[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0:560-565.
[2]贾凤英.国花[M].济南: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84-85.
[3]李宝光,田素义.新编菏泽牡丹谱[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2:20.
[4]桑秋华.菏泽牡丹[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24.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mplex of Heze'Peony
ZHAO Fu-qi
(Dept.of Foreign Languages,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The thesis states the long planting history of peonies in Heze ,the ups and downs of peony fate,the rich variety of peonies,extensive areas,values,and Heze people’s love of peonies as well as profound peony culture.
Heze;peonies;peony culture complex
G 112
A
1673-2103(2010)06-0133-04
2010-08-09
赵福琪(1956-),男,山东曹县人,菏泽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