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传超 冯其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能源和资源面临短缺,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加大;与之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迟缓,拥有丰富的资源,要素价格相对低廉,低成本优势相当明显,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同时,我国区域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然而,从现实看,并未出现东部地区产业大规模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本文从西部产业承接力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以此促进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承接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能力,即产业承接力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所拥有的,凝聚吸引转移产业、准确选择转移产业、稳固接纳转移产业、融合发展转移产业,进而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西部地区有效承接转移产业对提高其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承接环境是进行产业选择、吸收、根植、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西部地区看,虽然承接产业转移的愿望强烈,但产业发展环境与成熟的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环境与基础设施制约。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东部地区“两高一低”(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产业的移入,在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背后则是增加了西部地区生态的承载力。因而,东部产业在向西部地区转移时,还需考虑因自然环境因素而增加的潜在成本。西部基础设施条件虽有所改善,但因区位特殊,交通、通讯等成本还比较高,尤其是现代化物流体系发展缓慢,削弱了转入后的市场辐射能力,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特别是一些利润空间小的企业产生较大的约束。
2、相关产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与产业相关的企业和生产要素都会向在该产业上拥有一定优势的地区聚集,产业集聚度相对越高越能吸引转移产业的落地,从而有力推动该产业和相关产业群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在西部地区,产业环境明显落后于东部,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产业关联度低,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即本地产业基础薄弱,这就对东部有转移要求的产业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产业转入后,带来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构建新的生产函数,改变要素取向,改变原来的产业环境,使自身能在新的区域中得到生存与发展,这一过程也是新产业本土化和产业间融合的过程,薄弱的产业基础会加大转入产业的生存风险。
3、周边地区不发达。从东部地区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外部资本和技术外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飞速发展,即使不算日本这一发达国家,单是亚洲“四小龙”对东部地区的投资就占了相当比重。而与我国西部地区相邻的国家大多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西部的技术、资本转入的可能性较小,而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也只能更多地依靠东部地区。与落后的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上有较大优势,因而西部地区还要面临与中部地区的竞争。
4、政策影响。目前,虽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从全国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仍缺乏明显的政策优势,区域间政策差异不大,优惠政策区域落差小,对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末端、产业水平低的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与本已有一定积累的东部地区相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得到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在产业区域转移中的组织、领导、协调、服务等作用仍待进一步发挥。
1、加强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建设,减少自然环境对转入企业成本的影响。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及能源,在开发时应协调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保证环境与开发的可持续性,对污染大、落后的技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的转入企业进行必要控制。在基础设施上加大对交通、通讯的投入,提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2、加强西部地区市场化建设,逐步培育产业成长所需环境。目前,产业集群形式的工业园区在各地已经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应不断提升对所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拉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3、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当地特色经济,选择承接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作为欠发达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与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区位特点、文化底蕴等,发现自己的特色,树立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找准适宜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保证承接产业在本地区的根植,规避市场风险。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产业转移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对外积极宣传西部地区区位特色优势,同时收集发达地区待转移产业信息,并进行有效地沟通。以优惠的税收、土地、信贷政策吸引向本地区转移产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意识,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1]孙世发,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J].改革,2007.10.
[2]倪志凌,谢金静.产业转移背景下对西部大开发的反思——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J].科学经济社会,2008.3.
[3]韦正委.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阈的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探究[J].社会科学家,2008.2.
[4]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环境优化及政策安排[J].改革,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