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间故事中的民间观念探究

2010-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彭祖王五阎王

陈 晓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徐州民间故事中的民间观念探究

陈 晓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徐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生成并流传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其种类丰富多彩。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以徐州民间故事中的神话故事和精怪传说为解读文本,探求徐州民间故事丰富性中的统一性——民间观念的趋向。由此折射出民间故事生成、传播和常胜不衰的大众心理机制,彰显出徐州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徐州民间故事;民间观念;探究

当下,文化学研究异军突起,呈现出燎原之势。其拓宽了学术研究视野,攻破了一些学术难题,成为了学术研究思想和方法上的有益补充。对于民间故事研究,文化人类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一,从文化学的层面切入,更加容易接近民间故事的“表述真相”,避免在表面化的研究上打转;其二,文化学研究显现出的整体意识,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各种研究成果,形成民间故事研究上的新突破;其三,文化学的生态意识,更加关注研究成果的关联性和延续性,有利于推进民间故事研究成果在今天文化建设中的苏醒和运用。

“文化”一词随时代的发展被不断定义着,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由此看出,文化研究并非是以一个固定的概念去匡算所有问题的过程。笔者倾向于对文化的这种定义:“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样式的系统,既包括显性样式又包含隐形样式,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1]在我们看来,“生存样式的系统”应该包括可以诉诸直观的物质产品和风俗习惯、群体行为等物态样式,也应该包括无法诉诸直观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等心态样式,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两者相辅相成。研究徐州民间故事,在注重显性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隐性研究,就是对民间故事创作中民间观念和民间心态研究。

历史悠久的徐州民间故事植根于徐州的乡土,乡土观念、民间智慧也正以隐性的方式塑造着民间文化。民间故事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些真正有思想并懂得生活的人。他们总能从日常生活中把握、体认到一些经过生活锤炼的人生智慧,并把这些人生智慧体现在民间故事创作中。当这些人生智慧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意愿相符或趋同时,会逐渐形成思想认同,成为群体观念,因此潜移默化中也推动了民间故事的传播。

选取彭祖故事和精怪故事作为解读文本,主要基于这两大类故事一是最早出现在徐州地区,带有鲜明的地域原创性,二是发生期较早,利于从源头探索本地域的民间观念和民间心理态势。在研究这类故事时,不难发现民间大众求生益寿、趋利避害的功利性精神诉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性认知一直生存发展着。

彭祖故事是中华民间故事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彭祖高寿的故事妇孺皆知,影响深远,他的故事最早生成在徐州地区。

在徐州民间流传的彭祖故事中,彭祖姓钱名铿,是颛顼大帝的玄孙。他非常勤劳、善烹饪、重养生。因献“雉羹”给尧,治好了尧的厌食症,被尧封于大彭国。直活到八百八十岁才无疾而终。徐州的百姓非常敬仰他,尊称他叫彭祖。徐州民间故事《彭祖为何享寿八百八》中,把彭祖长寿的故事作了进一步的演绎和阐释[2]21:

彭祖为什么能活那么大的年龄呢?这还要从阴间说起。阴间有一位夜游神专门检查人间善恶。如某人做好事该加寿;某人作恶该减寿;东家主人该寿终正寝;西家少年该暴死短命,都要由他向阎王报告,经阎王批复,由判官差勾死鬼去执行命令。

这一天,夜游神出了阴阳两界楼,又来阳间巡察。当来到徐州云龙山上时,他发现在山下人群中有一位发白如雪,银须飘地,二眉毛过腰的老汉。从老汉头顶百会穴中透出的灵光知道这人已活了八百多岁。他大吃一惊,忙去把这事报告给阎王。

阎王闻听此事也很吃惊。他叫判官把《生死簿·人类卷》搬上来查看。判官查了老大会儿说:“王爷,人类簿上没有此人。”阎王哪里相信,又查了三遍仍未找到。他气得把簿子一摔,照上面重砸了一拳。他这拳用力太大,把订簿纸绳震断,从夹缝中掉下个纸卷来。捡起一瞧,只见上面写道:钱铿,男,系昌意之子,享寿八十岁。阎王问夜游神:“现人间是什么朝代?”答:“回王爷话,人间已经是商朝武丁四十三年了。”阎王计算了一番说:“这钱铿已活到八百八十岁,定是判官你舞弊,还不从实招来。”判官开始不招供,后来重刑之下才承认这事是他干的。

事情原来是这样:彭祖有一位姐姐,因病故世,遗下一子,彭祖收养此子。这孩子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写得一笔好字。他的名气随着才学的进步越来越高。十殿阎王在一起商议阴间大事时,发现阴司文库房中少一掌生死簿的官员,便把这孩子从阳间收了命他任判官,专门管理世间的生与死。他上任后感到自己没能向舅舅尽孝道而内疚。为了报答舅舅的养育之恩,便把钱铿的名字卷成纸卷藏在了夹缝中。哪知公务太忙,竟把这事忘记了,这一藏便藏了八百年。

阎王见供词是真,念他一片孝心在阳间没能如愿,便从宽处理,仍然命他干判官。这就是彭祖为什么活到八百八十岁的原因。

民间解释彭祖长寿的原因,带有鲜明的道德教化色彩,深入到故事虚构的背后,也不难查寻到故事创作者和传播者的价值倾向和精神诉求,即是对生命存在自然形式的完整性、自由性和永恒性的追求和维护。一般说来,生命存在的自然需求的根本指向是人的生物性存在,它可以解释为人在时空范围内健全地长久地活到生命的极限,同时可以通过生殖繁衍、子嗣延续,实现生命体的消亡、更替和存在。彭祖长寿的系列民间故事中突出地传达出徐州地域的先民对生命永恒存在的美好希望。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愿望持续地在徐州民间故事中得到回响。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有意识的主体行为其原始动机和最终目的都可归结于此。求生益寿的生命诉求,既是徐州民间故事中存在的一种鲜明的观念性认知,也成为了一种永恒的故事主题,不断地得到传播和阐扬。

生命存在的自然需求也指向维持人的生物性存在的基本生存资料和安全有保障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生产环境的有效获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生命的存在,而且影响生命存在状态和人的文化心理状态,诸如充实感、幸福感、自由感等文化心理感受都牵涉到人类生命的自由性。《鸡冠花的来历》的传说中表现出这样的观念价值的存在[2]15。

从前在凤凰山下有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名叫王五是个小商贩。这天他卖完东西到家,见外面来了一个姑娘,到门口对王五说:“大哥,俺那地方闹灾荒,你就收留俺吧!”说着哭着给王五跪下了。王五的娘听姑娘这么一说,又见姑娘这么水灵,就痛快地答应了。因为王五家里穷,还没娶上媳妇,他娘留下这个姑娘想给王五做媳妇的。晚上王五娘给姑娘一说,姑娘点头同意了。于是,便择了吉日让他们结成了夫妻。

再说,王五家有一只红色大公鸡,公鸡一见王五媳妇,就抖着羽毛,伸长脖子啄她!媳妇就失声叫嚷,叫王五打这只公鸡。王五拿起棍子朝鸡打去,把公鸡的一只腿给打瘸了。这鸡为啥啄王五媳妇呢?原来,她根来不是逃荒的女子,而是山里的一只蜈蚣精变的!是来瞅准时机吃掉他们母子俩的,凡人认不出来,而这只大公鸡却认得出来。这天,王五媳妇到后山摘菜去了,天色已晚还没回来,王五就到后山去找她。他到后山一看,一只大蜈蚣躺在地上已死,跟前还有他媳妇的衣服和篮子。再往那边一看,是他家的公鸡,也死了。看来,它们是刚刚搏斗过。王五明白了一切:如果不是大公鸡,他母子二人都完了。于是王五含着眼泪掩埋了大公鸡。第二天王五起来一看,埋鸡的地方长出了一棵鸡冠一样的花!那花慢慢传了下来,后人便叫它“鸡冠花”。

大公鸡识破了王五媳妇是蜈蚣精,为了保护主人与之拼死搏斗,最终保护了主人王五一家的安全,王五也由最初对大公鸡的误解,转变成真相大白后的愧疚和感恩,故事最后,埋葬公鸡的地方长出的鸡冠花,俨然变成了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象征着老百姓对安全、幸福的心理渴求。

《锥刮鸟》的传说以劝诫的形式,表达着趋利避害的民间大众心理[2]13。

从前咱这微山湖里有对懒夫妻,懒到啥样呢?你听我说。

一天夜里小偷去偷他家的锅,夫妻俩都看见了光咋呼谁也不想起床。小偷到了锅台上揭了锅就跑,男的这才起床追小偷,眼看要追上,小偷返身一刀扎在他的脸上。男的仰面朝天倒在地上,心想这下子命可完了。老婆从后面追上来,气喘喘地说:“当家的别追啦,锅还在锅台上呢!小偷揭走的是锅疙巴。”女人跑到近前一看,自己的男人脸上扎了把刀子,眼闭着,一动也不动。那女的可吓坏啦:“我的天,你死了我可怎么办!”男的听见哭声睁开眼说:“我没死。”“刀扎在脸上咋会没死呢?”男的一骨碌爬起来,拔下刀子。说也怪,一点血也没有淌。那女的一看说:“没事,才到肉皮。”原来肉皮外包了一层灰嗄巴儿。

不巧当他们回到船上时,起风下起了大雨,夫妻俩的船年久失修,一会儿就烂了个大洞,船进了水。男的拿起被子就锥洞,女的拿起盆就刮水。谁知那水越刮越多,急得女的叫起来:“死鬼,快点锥。”船底已是朽木,洞越锥越大,气得男的骂道:“狗日的懒婆娘,快刮呀!”

“你快锥 !”“你快刮!”“你锥!”“你刮 !”“锥 !”“刮 !”

洞越来越大,水愈来愈多。不多会儿,他俩就随着小船沉入湖底。第二天有两只水鸟从那里飞起,不停地叫着“锥锥锥”,“刮刮刮!”人们说:这对水鸟是那对夫妻变的,正为自己过去的懒追悔!人们便叫这水鸟为锥刮鸟。

懒夫妻,只知道推卸责任,不懂得承担义务,至死也没有知晓人的生存之道。《锥刮鸟》的故事以一个典型的事例,在轻松幽默之中,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幸福感、安全感的祈求,对不幸的排斥和对危害的躲避,这种趋利避害的人的自然心理,在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中,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存基本条件的破坏,战争、欺诈、偷窃等行为对人的心理安全需求的破坏,都会强化趋利避害心理上升为民间观念意识。

求生益寿和趋利避害的大众心理,伴随着百姓在底层社会生活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他们的思想是“老人们传下来的”,也集中地体现了民间文化历史的传承性和广大民众参与文化创造的集体性。这些“老人们传下来的”思想通过历史和群体的作用构成了民俗社会的精神实在,构成世俗生活自存而且稳定的民间文化观念。

[1]克鲁克洪,凯利.文化的概念 [G]∥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6.

[2]甘信昌,彭浩.徐州民间文化集·故事传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On the Folk Concept of Xuzhouπs Folk Tales

CHEN Xiao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221008,China)

W 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details,varied and colorful folk tales had been generated and circulated in Xuzhou.Fro M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ndency of the folk concept,the unity outof the rich2 ness of folk tales of Xuzhou,which i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yths and Gre Mlin legends. It reflects the public psychological Mechanis Mon the generation,disse Mination and popularity of folk tales.Thus,Xuzhou culture has shown the exuberant vitality.

folk tales of Xuzhou;folk concept;exploration

I207.7

A

1001-7836(2010)04-0178-03

2009-12-24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艺术研究 (徐州)专项课题“徐州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研究”(XKTRY20090602)

陈晓 (1980-),女,江苏徐州人,讲师,文学硕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彭祖王五阎王
彭祖的故事
成语两则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传承彭祖养生之道 造福现代人——另有首创速勃绝招
MORTALITY AND FAME IN AKKADIAN TEXTS
看谁会蹭
王五
反差
拔“毛”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