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的超高速赶超战略

2010-08-15 00:48:47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超高速战略经济

熊 辉

(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郑州 450002)

浅析毛泽东的超高速赶超战略

熊 辉

(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郑州 450002)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以后,毛泽东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和实施了超高速赶超战略。这一主要特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上看,它是一种把重工业作为突出重点的“倾斜发展战略”;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上看,它是一种以增加生产要素为主要途径的粗放发展战略;从运行机制的角度上看,它是一种以广泛发动群众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以地方为主的、分散的、多中心的计划管理战略。形成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压力;三大改造提前完成的激励;战争年代革命经验的影响。毛泽东赶超战略反映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夸大了群众运动的作用,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忽视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赶超战略;特征;形成,失败根源

超高速赶超战略是中共八大以后,随着批判“反冒进”的升级和急于求成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错误地利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适当地运用了群众运动的方式,以积极平衡理论取代了八大前后探索出的综合平衡理论,希望由此寻找到一条比苏联更好的道路以更快地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拟从毛泽东的超高速赶超战略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失败根源诸方面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毛泽东超高速赶超战略的特征

赶超战略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上看,它是一种把重工业作为突出重点的“倾斜发展战略”。毛泽东提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1]268毛泽东重视重工业生产,但对钢铁的生产关注尤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重工业高速发展,特别是钢铁工业突飞猛进,而轻工业发展缓慢,农业大幅度减产。据统计,1958年同 1957年比较,按不变价格计算,工业产值增长54.8%,其中重工业产值增长78.8%,而农业产值仅增长2.4%。工农产值的比例一下子由56.7∶43.3改变为65.7∶34.3。正如薄一波所说:“这好像唱戏一样,出台的只有梅兰芳,没有配角,而梅兰芳没有行头,穿着布衣服在那里清唱。”[2]

第二,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上看,它是一种以增加生产要素为主要途径的粗放发展战略。为了快速实现赶超计划,国家一再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并不断追加资产投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195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9.06亿元,比 1957年完成数151.23亿元增长84.9%,超过计划145.77亿元的91.4%。然而,由于基础战线拉长,投资效果很差,新增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只有69.2%,比上年低5.6%,造成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以致数量上升,质量下降的后果。

第三,从运行机制的角度上看,它是一种以广泛发动群众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保证钢铁翻番,北戴河会议要求,一定要书记动手,全党动员,全民发动,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要轰轰烈烈,要解放思想,破除妨碍发展的规章制度。具体说,就是以地方为单位来组织动员群众,用资源禀赋丰富的劳动力替代稀缺的资本,人为地改变生产函数的技术参数,进行资源的强制替代,以期弥补产品和要素不足的缺口。会后,全国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群众运动。为了找矿,许多地方党委书记带领群众上山,中小学生、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投入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背着镢头,带着锅灶,上山挖煤。建起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小土焦炉,用土办法炼钢铁。一切现代化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也打破各种规章制度,大搞群众运动。

第四,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以地方为主的、分散的、多中心的计划管理战略。1958年 1月,毛泽东提出:“各地方的工业产值,争取在五年内,或者七年内,或者十年内,超过当地的农业产值。”[3]同年 3月,在成都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并举的方针,强调发展地方工业对于支援农业、实现工业化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八大二次会议后,进一步提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任务。6月中央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区,要求各区尽快建立大型的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8月毛泽东又要求,各省也应建立比较独立的但是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这是想通过走出一条由发展地方工业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道路,来实现实现超高速的赶超战略。通过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中央一方面可以对生产进行计划管理,另一方面又可以不断提高生产指标,以指标大跃进来促进生产大跃进。正如毛泽东后来承认的那样,他是想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指标给地方造成压力,使各地区在互相的竞争中实现大跃进。

二、毛泽东超高速赶超战略的形成原因

毛泽东提出和实施赶超战略,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国际国内形势的压力。中国是一个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国。1956年 6月,毛泽东曾坦率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130当时我们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现代化建设还是一片空白。然而,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比我们发达,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市场上要挟甚至封锁我们。落后无疑是我们在国际社会受歧视的主要原因,“人家看不起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粮、钢、机械少。”[4]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开除“球籍”!这一切催生了毛泽东的头脑中巨大的压抑感和危机感,加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驱使,他便希望把常规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压缩,在低起点上实现高目标,用跃进的步伐迅速追赶欧美等现代化的先行者,让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这是毛泽东提出经济赶超战略的内在动因。

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赶超浪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了高速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蓬勃发展,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以新中国为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是11.3%,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是 18%,比英、美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的发展速度快得多。为了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世界,苏联提出了赶超美国的目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大都选择了自己要赶超的具体对象。共产主义阵营中这种赶超热浪,强烈地影响着毛泽东,并激励他制定了“赶英超美”的目标。要实现这个伟大的抱负,没有超乎寻常的高速度是很难办到的。

其次,三大改造提前完成的激励。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所需的时间,中央和毛泽东原来估计是三个五年计划左右,但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算起,实际上只用了不到四年就完成了。这使毛泽东“把建设社会主义,把根本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了”[5]。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子和方向的正确性不容置疑,这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过失,以致在长时间里遗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表面上的成功使毛泽东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人为地加快,“本来的安排是用十八年时间完成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促进就很快。”[1]315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既为赶超战略提供了事实依据,又为其可行性作了“充分”论证。鉴于此,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1]223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并最终导致了“大跃进”的发动。

再次,战争年代革命经验的影响:我们党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运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战争问题,得心应手,无往而不胜。这使毛泽东对群众运动的可行性深信不疑且极有好感。由于对经济建设这个根本不同于革命战争、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事物缺乏深入理解,他很自然地就搬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来指导经济建设。早在 1956年听取 34个部委汇报时,毛泽东就多次讲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所以能超过苏联,主要因为“我们有群众工作传统,有群众路线”,实际上就是群众运动。然而,革命和建设有着质的不同,这导致群众运动在不同时期的运用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在革命年代,群众运动往往能达到一定的革命目的和工作目的,革命形势成熟时,它可以迅速打破旧的制度;但在建设时期,群众运动的“规模大、力量强、激烈性、无序化等特征”[6]会造成灾难。过分相信和强调群众运动,坚定了毛泽东对超高速赶超战略的实施。

三、毛泽东高速赶超战略的失败根源

毛泽东实施赶超战略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威胁,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从它本身来看无可厚非,而且,回首建国头七年人民干劲高涨,经济快速发展,“赶英超美”战略并非空想。如果引导得当,决策正确,我们似乎很快就可以看见胜利的曙光。但在实施过程中,它却渐渐偏离了正轨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分析失败根源,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忽视了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有自己特殊规律的,这个规律客观存在,不能违反。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落后发达国家一两个世纪的低起点。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赶超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指标与速度必须与国力相适应。当速度、指标等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荒唐地步时,事情就会走向反面,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毛泽东等领导人在领导建设的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指标和高增长率,主观激情、主观意志脱离了客观经济规律,结果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受到了惩罚。

其次,夸大了群众运动的作用。

超高速发展战略对曾经因为落后挨打的中国来说,本来是个美妙的字眼。但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建设。放手发动群众,在战争年代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但是,转入经济建设阶段后,再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显然是不适用了。迷信群众运动,并不是真正地依靠群众,而是一种放大了的主观主义,它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群众,借群众运动来达到某种主观愿望,必然导致结果离群众需要相距甚远。因为经济是按照规律发展的,要有科学的管理、严格的工艺要求,还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生产出来合格的产品,才能够持续地发展。否则,采用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的办法,则会适得其反。在当时的情况下,放手发动群众,过分地强调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打乱了各种规则制度。进入 1959年后,各个工业企业废品增多,事故频出,火灾不断,事实证明,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尊重和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尊重科学技术,靠先进的管理,才能高速发展经济。

第三,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赶超战略的挫败,最惨痛的教训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大话搞弄虚作假。农业放高产“卫星”,亩产万斤粮,甚至 12万斤粮食。天津市新立村把几十亩的稻秧苗,快成熟的时候都移植到一亩地中,这样明显的造假行为,不但不加以批评,反而各大媒体却争先恐后地报道,其结果是浮夸风四起,各地报喜不报忧的事情,甚嚣尘上。全民大炼钢铁,浪费了大量的能源,砍伐了树木,所炼出来的钢铁都是豆腐渣形状的废物,根本没有用处。就是这样的废铁有 300多万吨,都统计到全年的钢产量中去了。在农业方面,粮食产量比1957年只提高3.4%,比前五年的平均产量增幅3.8%还略少了一些。发展建设过程中“假、大、空”现象的出现和领导同志对调查研究的忽略导致赶超战略离预期目标越来越远。

第四,忽视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曾有过通过技术革命加速经济发展的光辉思想,为此他提出两项任务:一是向地球开战,向科学进军,迅速赶上世界科学的先进水平;二是号召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但是反右派斗争之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有了较大改变。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讲到对教授的态度,他当时说,怕教授,进城以来相当怕,不是藐视他们,而是无穷惧怕他们;看人家一大堆学问,自己好像什么都不行;马克思主义者惧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怕帝国主义,而怕教授,这也是怪事。此番话表明他正在“打破迷信,解放思想”,否定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指导作用。在实际建设中,毛泽东没有利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建设,而是坚持“政治挂帅”的方法,希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使群众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大炼钢铁期间大搞所谓“小、土、群”,科学几无立足之地。用这种原始的蛮干手段搞现代化建设,必然会出现失误。缺乏科学素养和排斥科学精神,这也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在很长时间内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

超高速赶超战略是一代中国人最美好的愿望,他们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我们现在仅仅用“对”或“错”来评价它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建设中,我们应该秉承老一代革命家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谨记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并不断提醒自己,将那没有实现的“超越”进行到底!

[1]毛泽东选集:第 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薄一波.在外交部党员干部会议上的报告[R].1959-06-13.

[3]毛泽东文集:第 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7.

[4]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小组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R].1958-06.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 (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20-720.

[6]李锐.“大跃进”失败的教训何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3).

D614;A84

A

1001-7836(2010)04-0004-03

2009-12-29

熊辉 (1973-),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及就业指导研究。

(责任编辑:孙大力)

猜你喜欢
超高速战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中国风投行业迎来超高速发展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38
采用超高速离心铸造技术开发耐磨薄壁铸管
四川冶金(2018年1期)2018-09-25 02:39:26
战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战略
基于ST-SRCKF的超高速强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