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当下的网络文化

2010-08-15 00:48林雪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孙 祥,林雪馥

(1.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当下的网络文化

孙 祥1,林雪馥2

(1.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当下的网络文化,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化中体现的社会实践性、蕴涵的对立统一性,它所具有的反思和批判功能,以及它所涉及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等等。网络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利弊相伴相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网络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从哲学层面上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前瞻性功能,兴利除弊,使网络文化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哲学;网络文化;社会实践

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从狭义上看,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化方式存在,以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它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易变性、个性化、低可控性等特点。

一、网络文化中体现的社会实践性特点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网络文化作为崭新的文化形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文化的发展,象征人类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块历史里程碑,也是人类实践的又一伟大成果。网络文化是以虚拟空间为存在形式,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利用和再造。从工具性的意义上看,网络文化拓宽了人类改造世界的领域和空间,推进了技术进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中,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中凸显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它为人的自由选择和表达,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空间。网络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方式等,而且成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忠诚的守望者,它借助网络舆论,发挥了社会软监督的作用。网络文化本身虽然不具备行动的能力,但是它却可造成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网络文化中蕴涵的对立统一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即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网络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利弊相生、对立统一的过程。由于网络文化具有极强的延伸性,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已经到达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与网络密不可分。英国传媒大王鲁贝特·默多克在传媒界宣告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娱乐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娱乐至死吧!”这就是网络文化最具号召力的口号。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常常会使得其所蕴涵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观念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使网络文化中的人们徘徊在两个极端。这时,道德评判功能变得模糊。另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奢靡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垃圾信息、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的泛滥,会潜移默化地对网络文化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极易出现诚信危机,责任弱化、信仰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此看来,网络文化如同一把“达摩克里斯剑”悬在我们的头上。如何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防止片面化、一刀切,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是网络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三、网络文化中具有的反思和批判功能

网络文化宣布了一个崭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它是对人类原有文化传播方式的否定和对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肯定,它本身彰显出的批判性功能将越来越明显。从发展过程来看,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它诞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是一个逐渐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发展的过程,是对权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它跨越了阶级、阶层的界限,加快了大众文化的传播速度和质量,它使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平民;从传播内容和方式上看,网络文化以个性化的方式传承着自然、社会、思维等众多人文知识,不断提高大众的参与意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它对改变中国人的“单向度”的、“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一种巨大的张力。网络文化充分发挥出了它在批判自我、批判社会、批判现实中的作用。它对升华时代精神,造就人文理念,锻铸文化品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网络文化涉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

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文化使得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交流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打破了原来人类社会中文化交流由于地域和时空局限所具有的独享性和垄断性。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无国界”消费文化,就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超语言的特殊语言”,它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是无国界约束的,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和渠道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盛行,也使得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在发展网络文化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网络文化全球性的过程中要求我们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又需保持自己的本色,避免文化的趋同现象。这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认为处理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求同存异”,这个“同”的最高层面就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异”的最高层面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差异。只要是能够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无论是以何种传播方式、何种表达方式,我们都应该大胆地加以吸收和运用。

所以,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既不能简单否定传统文化,也不能无视网络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把网络文化看做传播和普及主流文化的一个新的空间和平台,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文化的发展,既能合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优势。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极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一方面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化世界化的过程中学会扬弃,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迅速地吸收外来文化,让世界文明与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其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总之,网络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利弊相伴相生性,要求我们在网络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从哲学层面上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前瞻性功能,兴利除弊,使网络文化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力量。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重视并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其次,弘扬时代主旋律,鼓励创新,正确疏导,重视网络伦理教育和人文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建立和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把网络文化事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再次,应加强对网络信息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扫除网络垃圾,用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制度,保证其健康协调发展。最后,把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由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点,在表达的民主性上具有一种变革意义,因而也就缺乏一种文化的引导机制,从而可能导致无政府状态。需要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加以批判和引导,从而使之沿着健康轨道运行。

Research on Today's Network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SUN Xiang1,L IN Xue-fu2
(1.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Harbin 150080,China;2.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Network culture is an infor mation time culture that is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If we research on today's ne twork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itwill be easy for us to see that network culture containsmany characteristics,such as social practice,unity of opposites,functions of rethinking and criticizing,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and so on.Network culture integrates advantageswith disadvantages,so we should research on today's network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hilosophy;network culture;social practice

B02;G206.2

A

1001-7836(2010)04-0007-02

(责任编辑:孙大力)

2009-12-22

孙祥 (196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林雪馥 (1970-),女,黑龙江庆安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