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平,祝移民,贺兴虎
(1.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2.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湖北十堰442000)
“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特色初探
田 平1,祝移民2,贺兴虎1
(1.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2.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湖北十堰442000)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面向地方经济、依托产业、服务产业,以建设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为契机,通过“政、校、行、企”和谐互动,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上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与学院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点。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园融合;模式;特色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位于鄂西北,地处著名的汽车城,地方经济主要以汽车和旅游为支柱产业。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面向产业、依托产业、服务产业,以建设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为契机,通过“政、校、行、企”和谐互动,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上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与学院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双园融合”办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双园”有两重涵义。狭义的“双园”是指校园和校内产业园,称之为“小双园”,产业园用于引进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类和现代服务类企业,以搭建校企深度、全程、紧密、持久的合作平台。广义的“双园”是“小双园”和学院周边各个工业园的组合,称之为“大双园”。
“双园融合”有两个层次的融合,首先是校园与产业园的融合(以下简称“小双园融合”),然后在此基础上与十堰工业园融合。校园与产业园的融合,是指学院资源与企业资源配置及利用、教学与生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方面高度融合,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育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共训教师和员工,共谋学生就业,共担人才培养责任,共研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共享优质资源和发展成果(简称“七共”),形成真正意义的“厂中校”和“校中厂”。然后再与学院周边各工业园区进行内容更加广泛的融合(以下简称“大双园融合”),形成体制科学、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政、校、行、企”和谐互动局面,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骨干基地,实现校企之间全面、全程、长远、深度的合作关系,成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典范。
完善的硬件建设,是实施“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重要基础。按照校园建设规划,产业园区位于学院天问路以东,占地面积约200亩,以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企业生产为主;校园区位于学院天问路以西,占地面积780亩,以基础课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及实习实训、虚拟仿真训练、服务类企业经营活动为主。这种布局既使整个校园功能分区相对独立,又使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配置及利用、教学与生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有利于“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开展。
目前,在产业园内已建成25 000m2生产性实训车间,拟再建30 000m2,使生产性实训车间建筑面积达到55 000m2;校园区已建成10 000m2实训用房,拟再建15 000m2的实习实训用房,使实习实训用房建筑面积达到25 000m2。按照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企业实力强、与相关专业匹配度高的原则,已引进6家企业的分公司及相应的生产线入驻,企业捐赠建设厂房11 000m2,捐赠设备总值1 200万元;十堰市企业家协会合作共建的“十堰市企业家培训中心”和与十堰市旅游局合作共建的“十堰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已落户学院;与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电子信息行业共同组建的“十堰市电子信息工程中心”已在学院挂牌。从而具备了实施“双园融合”办学模式要求的硬件基础条件。
“大双园融合”的实施,必须依托雄厚的地方产业背景。十堰市汽车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产业规模大,聚集程度高,市场网络完善,产业化设施条件优越。十堰市地方工业的特点就是以汽车和汽车零配件生产为主的工业园区密布,校企合作的产业背景和基本条件较为成熟。在学院附近,有唯一以“中国”冠名的汽车零配件集散地——中国(十堰)汽配城,其经营面积、进驻商户、销售收入三项指标独占3个“中国之最”。在学院周边,分布着十堰东风工业园、东风渝安工业园、普林工业园、万向工业园、十堰温州汽配工业园、十堰港澳台工业园、十堰汽车电子工业园、物流工业园、三环工业园等几十家工业园。这些企业大到车身、车架、车桥等总成,小到垫片、弹簧、螺丝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与汽车生产有关的模具、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油漆等工种一应俱全。这些园区的企业为学院实施“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院与之共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由学院发起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在此平台下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学院以及关心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企业家、海内外知名人士参加,下设秘书处、体制机制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为有效实施“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在“双园”内又实行了“政府引导、董事会决策、会员单位执行”的管理体制,即校企双方在政府的引导下,以精干、高效、统一为原则,在不改变学院与企业的独立法人主体资格,不改变校企双方各自的主要职能,不干预对方的内部事务的前提下,开展全面合作。董事会称“双园董事会”,下设办公室(简称“双园办”)、资产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综合保障部。通过制订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强化各项建设的落实。
目前,学院已与15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不含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较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诚互信、互利双赢、长期合作的原则下,通过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合作原则、内容和各自承担的权利义务,尽可能减少在合作中的不和谐因素。在协议中校企双方均强调,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要达到的是校企之间的长远、全面和深层次的合作,要建立的是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成立相关机构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学院已出台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管理暂行办法》,正在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制度;根据“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特点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制(修)订《“双园”董事会章程》、《产业园管理办法》、《产业园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产业园技术研发与应用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工作细则》、《产业园教学评价与评估制度》等系列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育人为本、以他方为中心,通过人、财、物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建立“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四大机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学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入驻学院产业园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在相关政策、法规及优惠措施的推动下,学院以他方为中心,在资源利用、员工培训、合作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的支持与优惠;全力为企业服务,激励企业参与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解决其急需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形成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企业通过在产业园和关联企业无条件承担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接纳和支持学院参与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活动,接受学院教师到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实施等途径,提供校企合作平台,分担学院的办学成本,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以此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学院利用师资、教学资源等优势,企业利用资金、技术、生产设备等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享学院图书馆、食堂、医务室、商场、银行、公寓和其他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合作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为基础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校本教材,共育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行人员互聘,共享高素质人才,共引共享行业技术大师和高级人才;共同开展员工培养,共谋学生就业;共同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共享发展成果。在“双园”内,在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
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校企之间的情感联系,畅通交流沟通渠道,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入校,探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实行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互送制、校企合作例会制度,定期开展联谊活动;建立校企网络沟通平台,提高信息互享度,提高沟通协调效率。以校企文化互融为目标进行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功能,优化教育教学和生产环境。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贴近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双向途径,使校企两种文化相融合、相贯通、相协调,建设企业与学院“合而不同”又相互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制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订各项制度,定期对合作状况进行考核、检查和评估;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现场会等,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通过利润分配、奖励、年度考核、评先评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教学考核等多种手段,对校企双方进行考核,实现人才培养责任共担。
学院以产业园为平台,以“七共”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园融合”办学模式,实现校企之间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上、学院教学与企业生产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上的高度融合,使合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合作的过程更加完整、合作的程度更加紧密。
全面合作,是从校企合作的内容而言的,涉及到生产、教学、技术研发与应用、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是校企合作较为完整的模式。在“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下,学院积极探索和开展了包括发展规划、实习实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员培训、人员互聘、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文化、就业与创业、信息交流、技术研发与应用、捐资助学、经济实体、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和校企双方认为可行的其他方面的合作,使校企合作的领域达到最大化。
在“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下,企业全程介入学院的教育教学过程,包括从学生进入学院后的入学教育开始,合作企业就将其产业背景、经营理念、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贯穿其中。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实现“零距离”对接。
学院已探索和实施了“整体滚动递进式”、“三结合”、“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发了30多个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68门课程;合作开展了“联通班”、“广电班”、“夏普班”等订单培养。在此基础上,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和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双园融合”办学模式是学院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对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具有鲜明的特点。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十堰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汽车产业一直是该市的主导产业和生命线。十堰市的战略目标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商用车之都”,目前正具体实施汽车产业的“五个一”振兴计划,即在全市培植10个整车企业、10大改装车企业、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到2012年全市汽车产销量达到100万辆,汽车产值突破1 000亿元。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高职院校,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占专业数的1/2,学生人数占总规模的2/3。为地方经济服务,特别是为以汽车为骨干产业的地方经济服务就是学院一贯坚持的办学思想,也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学院提出了“紧密结合十堰一主四大产业背景和汽车城、武当山、丹江水的区域特色优势,打造汽车品牌,做好山水文章,突出围绕轮子转,促进武当游,拓宽扶贫路,保障清水流”的办学特色的建设思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建成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内产业园,实行“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符合十堰市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与地方产业高度吻合。学院的产业园区不仅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堰市整体工业园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十堰城区工业园区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共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一般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相比,学院的产业园具有规模大、产业背景强的特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厂中校。双园建成后,可容纳学院约2/3工科类和相当一部分非工科类学生的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使这些专业有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地理位置上,校园和产业园既相对独立又连为一体,非常方便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学生的理实一体教学和生产性实习实训都可以在不离开学院的情况下完成,既方便了教学和管理,又可节约教学成本。双园融合的合作模式,能将“教、学、做”真正融为一体,使课堂进入生产车间,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各种考试和考核方式的一体化;能真正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教学与生产的关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不好把握、也存在争议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处理好“教学性生产”与“生产性教学”、“学习性生产”与“生产性学习”的关系。教学性生产,重心在于教学,生产服务于教学,其教学形态是模拟性的生产性教学,主要形式是“学中做”。在生产性教学中,企业的生产成为首要任务,真实性生产成为教学的显著特点。但是工学结合下的生产性教学与企业工人的生产劳动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生产的过程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专业教师和师傅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形式是“做中学”。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通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人员互聘、教学计划互通、实习过程共管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双园中,学院与企业共处同一地域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校企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等能够深入进行。学院与企业的关系是互利共赢,企业的发展能为学院提供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学院的发展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合作基础。因此,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一定会越来越深,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全程合作关系终将会在双园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当然,“双园融合”作为一种探索之中的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尚有很多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地方。
“Double Garden Integration”M ode of Shiyan Techn ical Institute
TIAN Ping1,ZHU Yi-min2,HE Xing-hu1
(1.Office of Co-Education Combing Teaching with Production,Shiya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2.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Shiya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With the suppo rtof the local government,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brings itsow n advantages into full play.By taking the oppo rtunity of establishing a p rovincial demonstration school,through the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s,the schools,the administration and enterp rises,and relying on manufac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the school opens itself to the local economy,creatively exp lores a mode w ith School-Enterp rises cooperation,and contrived a“double garden integration”education mode,w hich tightly connects the local economy and form s itsow n featuresof running school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choo-enterp rise cooperation;double garden integration;mode;features
G710
A
1008-4738(2010)05-0012-04
2010-08-10
2009年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09KS03)。
田平(1965—),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祝移民(1965-),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贺兴虎(1976-),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讲师。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