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兴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2006年以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在十堰市委、市政府和湖北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以新校区建设和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重点,开展了第二次创业。经过五年的努力,办学条件根本改善,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显著提升,从而为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办学基础能力来看,经过几年的基本建设,一个规划科学、设计合理、格调高雅、功能完善的大学校园已经建成。用周霁市长的话说,校园建的大气、壮观、漂亮。用省厅领导的话说,“你们的校园,目前是全省高职院校最漂亮的校园”。新校园的建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办学模式来看,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校内产业园,大力引企入校、引企入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并实践“双园融合”办学模式,搭建了校企全程、紧密、持久的合作平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提高办学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十堰职院特色的路子。
从内涵建设来看,近几年来,我们把内涵建设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来培育,紧密结合十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先导,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为基础,以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近几年来,我们把校园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高度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把“明德、自强、敬业、崇技”校训作为十堰职院育人的特色精神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三育人”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从办学环境来看,近几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全力支持我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支持我院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院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国家、省、市相关的技能竞赛、会议等活动相继来我院举行。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我院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
从全省高职院校发展位次来看,近几年来,在全院教职工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办学实力处于全省高职院校的前列,与五年前的情形相比,今天的变化真是不可想象。
一句话,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正进入厚积薄发的时期。
继“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100所示范高职后,今年6月,国家又提出再建100所骨干高职,分三年进行建设。这成为了我院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为此,我们必全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今年7月,国家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十年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与保障措施。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院已具备建设国家骨干高职的良好基础,有优美的校园、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有与1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深度合作,有正在建设的一流的科技产业园,有上级领导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有一支团结奋进、敢打硬仗的教职工队伍。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巩固和扩大改革发展成果,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对于我院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走向全国先进行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关系着我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乃至生存大计,也关系着我们每一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机遇,我们就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这几年建设新校区和省级示范性高职,不亚于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大家付出了太多的艰辛,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很苦很累。现在学校建设好了,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也即将圆满交付答卷,满以为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了。可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家都知道,现在高职院校竞争相当激烈。面对国家建设骨干高职院校的难得机遇,我们如果不抓住、不争取,不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那么再过若干年,学院就会再次被其他院校抛在后面,再次被边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二五”开始,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影响,高中毕业生人数将逐年大幅度减少。随之而来,国家必将对高校再一次进行资源整合。如果我们学院不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重大的影响,不屹立于全国先进行列,我们凭什么去吸引学生来就读。没有学生,或者少得可怜的学生,我们学校又如何生存,如何办下去?因此,我们必须克服小进即满的思想,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决不能躺在现在的成绩上睡大觉,决不能为以前做出的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珍惜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是学院改革发展、屹立不倒的唯一选择、唯一路径,是学院“十二五”期间的核心任务、重大战役。这一点,请大家务必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相比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而言,评估和考核的指标更多、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我们的建设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与十堰经济同发展,与教师学生共进步”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形成政、校、行、企和谐互动的良好机制。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持续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高水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全面提高资源整合与社会服务能力。
我们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以“和”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学院建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典范,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区域技术服务和社区终身学习基地。
建设国家骨干高职,我们必须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优势。十堰最大的特色,首推汽车产业,其次是旅游。我们的办学要紧紧围绕十堰的汽车、旅游两大产业,不断优化课程和专业设置,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实现“四个适应”,即“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适应,技能培养与岗位任职要求相适应”。我们的办学特色,就是以汽车和旅游为龙头,打造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实施校园、产业园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实现学院资源与企业资源配置及利用、教学与生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方面高度融合,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共训教师和员工,共谋学生就业,共担人才培养责任,共研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共享优质资源和发展成果,形成真正意义的“厂中校”和“校中厂”。
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和城区“三个一百”建设规划的实施,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院专业发展的背景。同时,为我院开展社会服务以及应用技术研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系要结合专业特点,动员和组织教师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深入企业调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贡献、有所作为,不断提高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提高我院在十堰的地位,使得我们在十堰的话语权更多,赢得社会、企业的广泛认可,进一步赢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就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十堰产业背景来讲,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在十堰办出高职特色大有用武之地,也必将大有作为。
人这一辈子,赶上了好时候,碰上了好机遇,就应该大干一场,干出一番业绩,成就一番事业。和2006年提出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比较,现在我们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具有很好的基础和平台。大家回忆一下2006年,我们学院是啥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处境。在那样艰难困苦、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硬是杀出一条血路,取得了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获得了凤凰涅槃一样的新生。那么苦、那么难,我们都拼过来了、熬过来了,如今,拥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决战决胜,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就一定能圆满成功。在这次申报国家骨干高职的建设方案中,我们虽然提出了“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体制机制建设、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重点专业建设,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是一项事关学院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工作,是全院上下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我们的目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其他各项工作、各个专业都必须参与进来,全院上下方方面面都必须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要以建设国家骨干高职为目标、为契机、为抓手,在建设中锻炼我们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在建设中改进我们的各项工作,提高我们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决不能认为建设国家骨干高职只是相关几个部门、几个系的事。只有团结起来,合力攻坚,我们才能夺取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全面胜利。
同志们,建设国家骨干高职的号角已经吹响,序幕已经拉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让我们继续发扬克难奋进、谋事创业的优良作风,满怀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激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积极工作,努力作为,再谱学院发展和人生事业新的精彩篇章!
注:此文为李德兴同志2010年9月10日在庆祝第26个教师节暨“三育人”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有删节)。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