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性问题的研究

2010-08-15 00:45:45
关键词:教师应个体差异

王 丹

(渤海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性问题的研究

王 丹

(渤海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差异性问题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了简单的阐述,并根据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公正的分配原则:“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用这一原则可以较好地处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差异性的问题。而教师是处理这一问题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对差生的培养,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

教学;教师;平等;差异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中学生差异性问题也开始受到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解决这种学生差异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差异性问题。但从现状上看,教师很少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对是否能处理好学生差异性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就引发了我们应该对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差异性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1 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界定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方面:质的差异是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发展速度快慢和发展水平上的高低。”[1]

“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般分为个体内的差异和个体间的差异。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个体系统内各因素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和兴趣的不平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但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甲生比乙生勤奋,但没有乙生聪明。”[2]

而“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 (学习动机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业能力倾向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和男女生的差异等。”[3]

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质上是“指个体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体品质。表明每个个体都是独自内心精神世界的鲜活、生动、特殊和具体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不可重复的、不可再造的价值主体。”[1]

因此,教师应注意平等中的差异对待,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

2 异化的差异性

2.1 内在心理

教师常常出于个人的心理原因会重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有潜力的学生。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尽量纠正这种行为,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等问题常会使教师不自觉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标签。

师生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间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与被尊重。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存在的外部条件不同,而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待遇,这并不符合为师之道的基本原则。学生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师不能用任何方式来剥夺学生的这种求知的权利。

2.2 外在表现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课堂教学中,目光上的交流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通过学生们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他们接受知识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有多少。同样,学生们也会更关注教师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可是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眼光会更多地停留在那些学习成绩优异或有潜力的学生那里,很少留意那些较差的学生,这种目光的交流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对他们的重视程度。教师的这种行为也会使好学生有一种优越感,把这种关爱当做资本来炫耀,而差学生则有一种抬不起头、被忽略的感觉,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貌合神离,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课堂教学是需要师生双方相互协作,只有教与学的合作默契,才可能有更高的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学生本身一定是存在差异的,不可能完全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叶子”一样。我们看到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他们内在智力差异的外显。教师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如何恰当地处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用博爱的胸怀来包容和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才会顺利,有成效。

3 实施策略的基础

3.1 亚里士多德的分配原则

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公正的分配原则:“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即“公正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平等,但并非对所有人而言,而是对于彼此平等的人而言;不平等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公正的,不过也不是对所有人,而是对于彼此不平等的人而言。”[4]也就是说,平等或是不平等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数量上或大小上的均衡就是公平的,而是对不同的人或物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恩赐。

3.2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彼得斯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同样地对待同类的学生,而不同类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对待。”[5]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来培养学生。

4 具体的实施策略

4.1 树立平等观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首先从心理上更好地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心理和行为上尽量消除学生彼此间不平等的外在条件,如家庭条件、权力地位、学习好坏等,使学生们的外在条件的不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程度不要成正比。

教师应给予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为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智慧和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学生们平等的机会来获得知识,这样的课堂就会营造出平等的氛围。学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环境下,才会更好地进行课业的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可以顺利进行。

4.2 重视差生

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是有优点的。因此,教师应去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不要让短处盖过长处,当找到这些长处以后,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这些优点成为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重拾成功的信心。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教师应用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从来都没有放弃他们,我们时刻都在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认可。

4.3 课堂资源的合理分配

每一个学生都应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拥有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有人认为所谓课堂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分配就是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相同的资源,同等关心,同等对待。而我们正应该打破这样一个误区。衡量给予学生的教育资源是否适当,不在于教育资源的绝对平等的分配,而是在于是否合理,如果所给予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能充分地吸收和利用,那么这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应对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分析比较,再做出合理的资源分配,这样才是明智的选择。

因此,教师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因为即使运用相同的学习时间、相同的学习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并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只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曹江峰.关注学生差异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42.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0.

[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 [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1.

[5]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7~211.

G642.0

A

1674-6341(2010)02-0088-02

2009-12-23

王丹 (1985-),女,辽宁锦州人,在读研究生,从事教育学原理方面的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富春凯

猜你喜欢
教师应个体差异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找句子差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