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生平述略

2010-08-15 00:48徐海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孝文帝拓跋俸禄

徐海晶,祝 贺

(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白城 137000)

冯太后生平述略

徐海晶,祝 贺

(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白城 137000)

冯太后是北魏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曾两度临朝听政,执掌北魏政权近二十五年。冯太后在临朝听政时期,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和远见卓识,在她主持下,北魏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革,不仅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北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对北魏政权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冯太后;生平;述略

禁止后妃干政,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定制。后妃在执政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于外戚或宦官的力量,久而久之,会形成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展会威胁到一姓皇位的继承,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禁止后妃干政之风在北魏时期达到顶峰。道武帝为了预防皇权受到母权势力的干涉,遂称仿效汉武帝,建立了“子贵母死”制度,并使之延续下来。但是这种制度的建立,并没有阻止北魏出现女权政治,相反,北魏时期,出现了一位对我国历史极有影响的女主。她曾经两度临朝听政,并统治北魏政权二十几年。在她统治时期,北魏进行了颇有影响的改革,大大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虽然她没有像武则天那样正式称帝,但在其临朝听政时期却一直是北魏的实际统治者。她,就是叱咤一时的冯太后。

一、冯太后的生平

冯太后,本名冯淑仪。于公元 442年出生于长安 (今陕西西安)一户汉族官宦人家,据《魏书·皇后列传》记载:“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有神光之异。(其父)朗坐事诛,后遂入宫。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从这段史料可见,冯淑仪虽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小却历经坎坷。其父冯朗因受一桩大案的牵连而被太武帝诛杀。按照当时的惯例,她入宫为婢。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姑母是太武帝的左昭仪。因此,她进宫不久便与姑母住在一起,逐渐熟悉了北魏宫廷内的生活。

452年,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不久,冯淑仪被选为贵人。456年,文成帝要册立皇后,冯淑仪因“手铸金人”一举成功,被册立为皇后。

465年,文成帝病逝,由年仅 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献文帝即位之初,“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魏书·皇后列传》)这是冯太后的第一次临朝听政,全权处理一切政务。467年,献文帝的妃子李夫人生了个儿子,取名拓跋宏。冯太后喜得长孙,决定“躬亲抚养”,并还政于献文帝。

476年,献文帝暴崩,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重新临朝听政。这是她第二次临朝听政。在这二十几年中,冯太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的国力日益增强。

490年,冯太后走完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死于北魏国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年 49岁。

二、有勇有谋的冯太后

冯太后两度临朝听政,显露出了她高超的政治手腕和远见卓识。在听政之初,能够当机立断,剪除异己,巩固统治;在统治稳固以后,又能审时度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她统治下,北魏王朝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剪除异己,巩固统治

文成帝拓跋濬病逝时,冯太后 25岁,太子拓跋弘 12岁,正是母弱子幼时期。朝廷大权落入侍中、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之手。因献文帝年幼,乙浑便盗用献文帝诏令,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而且在 43天当中,乙浑给自己连升三级,位居丞相,建立起自己的独裁统治,“己酉,以浑为太尉公……秋七月癸巳,以太尉乙浑为丞相,位居诸王上,事无大小皆决焉。”(《北史·魏本纪第二》)乙浑的独断专行,使朝政混乱不堪,朝臣人人畏惧。

“文成崩,乙浑擅权,内外危惧,文明太后临朝诛浑。”(《北史·列传二十二》)在北魏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候,冯太后力挽狂澜,密定大策,毅然命侍中拓跋丕统兵收捕乙浑,立即处死,并宣布临朝称制,使北魏政权转危为安。

冯太后还政于献文帝后,因政见不合等原因,帝后矛盾逐渐加剧。献文帝最终在 18岁时被迫逊位于 5岁的皇太子拓跋宏,自任太上皇。

冯太后年轻守寡,不耐宫廷生活的寂寞,因此选了一些有才气且相貌英俊的男宠。此举有伤风化,朝臣拓跋子推等挟献文帝与冯太后对抗,借故杀害了冯太后最宠信的中常侍李弈,引起冯太后的不满,“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 ……显祖殂”(《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四》)。从这段史料上看,献文帝应是冯太后所害。

献文帝死后,太子拓跋宏即位,即孝文帝,年幼,冯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此时,她的统治已彻底稳固下来。遂开始了她一生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事件:改革。

2.大刀阔斧,实施改革

冯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时,北魏政权面临着严重危机。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因连年征战,国库空虚,难民流离失所,官吏贪贿成风,阶级矛盾尖锐。此时的冯太后广开言路,重用人才,突破重重阻力,推行了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改革,并取得成功,北魏国力自此迅速增强。

484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颁布了“班俸禄”诏书。班禄制颁布之前,鲜卑的官员是没有俸禄的,他们主要依靠征收赋税和战争掠夺来增加收入,这样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弊端,易形成官员对百姓的重重盘剥,不利于政权的统治和稳固。为改变这种陋习,冯太后决定实行俸禄制。

俸禄制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帝纪第七高祖纪上》)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派使者分巡各地,纠正食禄之外的贪赃枉法者,俸禄制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魏书·帝纪第七高祖纪上》)对于违反俸禄制的官员予以严惩。“秦、益二州刺史恒农李洪之以外戚贵显,为治贪暴,班禄之后,洪之首以赃败。魏主命锁赴平城,集百官亲临数之;犹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自馀守宰坐赃死者四十馀人。受禄者无不跼蹐,赇赂殆绝。”(《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李洪之不仅是秦、益二州的刺史而且是孝文帝的舅舅,对他及其他 40多名地方官员的处置,引起朝野的强烈震动,贪赃受贿者有了大大的收敛,使得北魏政治清明,吏治一新。

485年 10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开始了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魏书·孝文纪》上载:“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均田令就是国家把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分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 40亩,妇女每人 20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农民则向官府交租、服役。这一改革使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说,冯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对北魏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冯太后改革中另一个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三长制”。建立三长制之前,北魏实行的是宗主督护制,“旧无三长,唯立宗主主督护,所以我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北史·卷一百序传第八十八》)在这种制度下,户口隐匿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国家税收严重减少。因而,冯太后创立了“三长制”。

“三长制”,就是按照汉族封建统治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党长之上是县令。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税,管理生产,维护治安。这种设置,可以把朝廷的政令通过州、郡、县,一直下达到每个家庭。“三长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大大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增强了国家的力量。

3.远见卓识,后继有人

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冯太后深知,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来推广和巩固。因此,冯太后注意培养一名和自己思想一致并能继承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孝文帝自出生起就由冯太后“躬亲抚养”。在冯太后进行全面改革的同时,也尽可能地让他参与和学习治国方略,经受各种锻炼。在史书上,经常可见孝文帝与冯太后外出巡视的记载,如“二月辛巳,帝、太皇太后幸代郡汤泉,问人疾苦。鳏寡贫者妻以宫女”(《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冯太后此举意在让孝文帝了解民间疾苦,随时随地接受磨炼。冯太后的言传身教以及她坚毅的性格和卓越的胆识,对孝文帝影响很大。正因为如此,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能够继承她的事业,使北魏的政治、经济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孝文帝可以说是冯太后培养的得意的接班人。

作为女主执政,在历史上向来颇有微词。从以后史书对冯后的记载来看,大多倾向于其害献文、行不正,对她在北魏历史乃至对中国以后历史的发展的作用则避而不谈,或者把冯太后所主持的改革功绩都算在孝文帝的头上。这对冯太后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冯太后临朝时所采取的稳定政局、发展经济等措施,不仅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北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这一切,冯太后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陈 树)

K239.21

A

1001-7836(2010)12-0007-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03

2010-06-14

徐海晶 (1975-),女,黑龙江泰来人,教师,硕士,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祝贺 (1981-),女,吉林白城人,教师,硕士,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孝文帝拓跋俸禄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领导是咱老家人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
俸禄的标准
学识与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