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社会文化背景与家庭生活对陈垣学术影响之研究
王 军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39)
陈垣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庭生活都对他的学术产生了较大影响。
陈垣;学术;社会;家庭
陈垣,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垣的一生经历特别丰富,经历过清朝,北洋军阀时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日本沦陷统治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是旧中国和新中国历史的见证。目前对于陈垣研究的著作已然不少,但是关于探讨陈垣学术与社会、家庭的关系方面的论文却是极少。以陈垣作为一个个案,探讨学者所处的社会、家庭与个人学术之间的关系,从中窥见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对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
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了近代,大致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出国受西方教育,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改造;另一种就像陈垣一样,致力于中国传统学术。
根据陈垣生活的家庭生活、宗教、医学、社会活动、读书和学术等因素,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可以把陈垣的学术生涯分为六个阶段。
阶段一(1907年之前):1900年中俏生,1901年中秀才。陈垣学习传统文化,同时密切关注时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参与筹办农工商会,宣传改良和革命思想。1904年筹办《时事画报》,发表政治方面的议论。
阶段二(1907~1914年):医学和政治都有所作为的阶段。1907年入读博济医学院;1910年教医学;1911年参办《震旦学报》;1913年当选众议员;1914年,在税务、会办、内阁公债局任职。陈垣以后发展可以说有三个方向:一是医学,二是学者,三是政治。
阶段三(1915~1937年):全身心投入历史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阶段。1915年,陈垣参加整理《四库全书》的工作,由此,陈垣开始彻底转向史学。1917年,发表《元也里可温考》,从此在史学方面一鸣惊人,一发不可收拾。1920年参加“毛革改良会”;1921年任教育部次长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1924年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担任地学会会长一年;1925年清点文渊阁《四库全书》;1926年任公教大学辅仁社社长、公教大学副校长、翊教女子中学董事长,坚持故宫文物清点后移交,被奉系宪兵软禁在家;1927年任辅仁大学副校长,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1928年负责北京地区临时文物维持会,筹办国立北平图书馆并主持馆务,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1929年任辅仁大学校长,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1933年筹备影印《四库全书未刊珍本初集》,与胡适讨论汉译《四十二章经》问题;1935年主持影印《宋会要辑稿》,受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阶段四(1938~1945年):在学问中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阶段,如撰成《清初僧诤记》;发表《明末殉国考陈于阶传》,至1945年完成了《通鉴胡注表微》。
阶段五(1946~1948年):学术活动渐多并同旧势力进行抗争的阶段。1946年当选院士,并在1948年躲避南京方面催促南飞。
阶段六(1949~1971年):此阶段陈垣研究历史学的领域没有变化,但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陈垣于1949年当选政协委员、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常务委员会委员,陈垣的学术焕发出新的青春。
陈垣的成就主要体现其历史学成就,而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生活诸方面都对其学术影响较大。
青年时代的陈垣生活在具有岭南文化背景的广东新会县。古代的广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并不是中国文化发达之地。然而到了近代,广东在中国开放最早,也是中国资本主义最为发达之地,更是中国近代人才辈出之地。广东地区也是中国开文化风气之先的地方,同时,私塾也很发达。
陈垣幼时便被父亲送入广东的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圣谕广训》、《讨武曌檄》、《左传》、《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习八股文,使得陈垣古文基本功方面更加扎实和严谨。陈垣习八股文,虽形式古板,但内容往往体现出新的思想。由于思想比较新颖,所以陈垣后来也为正统所不接受而屡试不第。
读《廿二史札记》,悟学法。这个时候他的学问似乎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时期。陈垣的学术思想越来越倾向于经世致用之学,旨趣逐渐转向医学和政治方面。
广东地区是西方势力最先入侵的地方。基督教在广东地区的发展十分迅猛,影响很大。陈垣生活的年代里,家乡已出现不少教堂。身处珠江三角洲的陈垣不能避开它的存在。陈垣移至北京居住之后,对基督教的接触多了起来。陈垣所生活的岭南地区就是佛教禅宗非常盛行的地方,一直延续至近代。陈垣大多谈及基督教的时候,只是谈及教义,或教授一定的基督教方面的课程或研究。跟陈垣接触较多的北京市缸瓦市教会,是英国伦敦会(Lon2 don Missionary Society)最早在华北设立的教会。1917年陈垣发表《元也里可温考》,学术发生重大转折,此时,他对于基督教已有相当的研究。
陈垣在教会管理上担任了一定职务,同时陈垣还任缸瓦市教会“教会神学研究班”导师,讲授“中国基督教史”。“惟吾总觉得基督教文化未能与中国社会溶成一片,深入人心,至为憾事。”以文学为例,他说旧约的诗篇和雅歌“皆极有文学兴味,何以百年来未见有以此为诗料者”?寺庙、僧人都可以入诗,为什么“福音堂、牧师、神甫不可入诗?”[2]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陈垣逐渐淡出了基督教活动圈,其在公开场合谈及在基督教方面的感悟也是越来越少了。接触和研究的宗教种类愈多,心中的感悟和对宗教的反思也就愈多。基督教的光辉已经不再高尚,更多的是伴随着西方人的经济文化侵略。陈垣以后更多的是怎么样以学术的眼光研究宗教。陈垣受这么多宗教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于时事抱有坦然的态度。1937年,日本侵入北平,陈垣没有离开北平,北平解放的前夕,陈垣又一次没有离开北平。
1949年的北平,已经被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加紧对北平的文化名人进行转移,其中包括胡适、傅斯年等都追随国民政府而去。但是,陈垣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献学大师并没有离开北平。1949年1月31日,陈垣在柴德赓、刘乃和的陪同下,同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起迎接解放军的到来。陈垣以前并没有学习过马列主义。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证明了一切。陈垣并没有被旧思想完全禁锢,他想弄明白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因此,陈垣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史学思想发生根本改变,不再为考据而考据,更是强调文献学的现实性功能。陈垣晚年的学术思想得到升华,反思从前做学问“糊里糊涂做了一辈子学问,也不知为谁服务”。
陈垣18岁时,陈家便为陈垣准备了婚礼。此后的陈垣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负起家长的责任,先后生育了六个子女。陈垣无论做什么都特别地用心,教医学之时,既是胆大,又是心细,善于揣摩学法。学问大多都有相通之处,教医学特别会培养人的耐心和细心,大胆与谨慎兼有的品性。这些都对陈垣的感情和思想造成影响。
至1918年,陈垣38岁时,生下了第五个女儿,同年妻吴淑媛卒。1932年次女利贞病逝;并移居米粮库1号。在此居住期间,与胡适成邻居。第二年,两人便讨论了汉译《四十二章经》问题,并成为挚友。两人之间学术交往也逐渐多了起来。由此可见,学者们之间居住空间上的接近也对学术有重要影响。
1937年移居南官房口;次年移居李广桥西街(今柳荫街);1939年,又移居兴化寺街5号。三年搬了三次家,不能说搬家次数不频繁,这与当时社会大背景有关系,由此可见,日本侵华战争对每一个中国学者都会造成影响。这历次搬家的背后,透露的是学者们生活环境的不稳定与时局的纷乱。陈垣是中国现代宗教史研究的专家。陈垣受传统文化熏陶,锻炼了他的治学方法;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使他对于西医学和基督教等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垣对基督教的好感已经多年,最早缘于其父亲生结石病,中医无能为力,由传教士施以西医手术而得以痊愈,这也成为1907年陈垣入读博济医学院的原因之一。陈垣妻子吴淑媛死亡,次年陈垣基督教受洗。如果受洗的说法属实,那么两者之间,不能说没有联系。受洗的说法流传不多,但足以说明陈垣与基督教接触的紧密事实,以及陈垣受其思想的影响,从而转入宗教史研究。对于几种不同宗教思想的研究,又进一步使他深化了对宗教思想的认识。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许多传统知识分子内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得他们因此而发生了分化。陈垣并没有逃避、对抗新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欣然接受,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改造自己的头脑。“解放以后,得学毛泽东思想,始幡然悟前者之非,一切须从头学起。年力就衰,时感不及,为可恨耳”[3]216。
[1] 孙玉蓉.为《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补遗指谬[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
[2] 陈垣.基督教入华史略[J].真理周刊,1924,2(18).
[3] 陈智超1陈垣来往书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张彩云
I206.6
A
167128275(2010)0520066202
2010206225
王军(19792),男,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2008级历史文献学专业在读硕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