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0-08-15 00:48姚兰发张达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目标体育

姚兰发,张达成

(黑河学院 体育系,黑龙江黑河 164300)

我国学校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姚兰发,张达成

(黑河学院 体育系,黑龙江黑河 164300)

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与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列举我国学校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呈现“由单一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向多元化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方向发展”、“由主观性向客观性方向发展”、“由阶段性效应向阶段与长远性效应相结合方向发展”、“由目标化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四个趋势。

心理素质;学校体育;身体教育;心理教育

一、选题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善。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有所提高,但精神文明却明显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很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述,主要集中在社会相关法律文件制定与民族素质提高两个方面,提高民族素质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完成。从现阶段我国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思想品德类课程”作为纯“知识教育”现象较为严重;(2)载体课程 (即以其他课程为载体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学校体育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金钦昌指出:“学校体育不但可以启智,而且可以育德。”[1]但在实施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确立终身学习、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以来,学校体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有关心理素质教育未及时作出有效的调整,其突出问题是,强调“身体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具体表现为强调学生“兴趣爱好”教育,忽视学生“意志品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忽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强调对学生“身体健康”教育,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以学校体育为载体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建立身体教育、心理教育、终身教育一体化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保证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过程回顾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军国民体育思想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体操是强兵的主要手段[2];(2)自然体育思想下的“道德品质教育”,强调身心协调教育目标,重视一定的意志品质教育;(3)前苏联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强调“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手段”,心理素质培养统一指向共产主义思想品德、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教育[3];(4)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下的“心理健康与终身体育教育”。强调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心理素质培养以心理健康、终身体育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为主[4]。

三、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口号”现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但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还略显不足。当问及体育教师通过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心理素质时,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为你列举一堆,当问及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载体时,他们却会略显难为之色,但还会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对应,如田径、体操等——意志品质;全程教育——健康心理;自选运动项目——运动兴趣;技能培养 ——运动习惯;传统体育 (武术 )——爱国主义;球类等——集体主义;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手段回答时,基本就以隐性教育,突发事件教育为主。这就不难看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明白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培养目标,但对实施载体及手段与方法并不明确,即心理素质教育“口号”有,心理素质教育“动作”缺。明确心理素质教育载体及教育手段方法是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

(二)田径、体操等健身运动项目遭“冷遇”现象

我国现阶段大学、高中、中学,甚至一部分小学都开始实施新式体育课教学模式,如俱乐部制、选项课、分班制教学。新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对象特点,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学生如何能有一个正确的体育锻炼兴趣或是稳定的体育锻炼兴趣,他们此时的体育需要与走入社会的体育需要是否有一个合理的衔接,这一时期能否给予学生“过宽选择权”?给予了“过宽选择权”后,相对枯燥、乏味,但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培养课程如田径、体操等健身运动项目慢慢被学生“淡忘”,很多学校已不再开设田径、体操等健身运动项目课程。究其根本并不是新式体育课教学模式原因,片面强调学生兴趣,忽略学校体育教育价值才是根本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应该来源于动机、动机应该来源于需要,从学校体育“教育角度”来说,参与体育锻炼需要以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导,中小学生选择体育活动最主要目的是“玩”,以“玩”进行个性培养不是不好,但学校体育“玩”的教育中必然要由“教育”为主导,如果仅是片面强调学生个性“玩”的需要,“放羊式”教学大概是“最佳”教学法。

(三)“体育就是身体教育”观念错误认识

陈琦在博士论文把“体育三基、体育兴趣”作为最主要的终身体育基础选项,其次是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最后才是“体质基础”。说明我国学校体育本质目标已走入多元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仅是本质目标之一。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能力,培养良好体育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已开始被广大学者接受[5]。崔颖波观点则更加鲜明:《“体育”不是“身体教育”》。通过对日本“体育”发展过程及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大纲》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定位分析,认为我国“体育”已经进入“运动教育”阶段[6]。重视与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四、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发展趋势

(一)由单一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向多元化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方向发展

单一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即传统爱国主义精神、道德品质、意志品质教育目标,向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多元化目标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人才竞争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社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竞争机会,同时也将给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压力与责任,知识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都将是社会需求人才,但心理素质要求也会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广博的知识,加上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新时期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学校体育利用其开放性特点,心理素质教育有利条件,在实施身体教育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完善教育体系的有效保证。

(二)由主观性向客观性方向发展

从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中,不难看出,我国现阶段在接受“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有时犯了“形而上学”思想的错误。如,“体育”就是学校体育,用“体育”规律指导学校体育发展,从而出现“体育是以竞争为目的、体育是以健身为目的”教育思想;再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部分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如武术等传统中国体育运动项目实施;还有,“以人为本”思想的推出及引入学校教育中,学校体育出现“以学生兴趣”培养为重点的“三自主”教学原则等等。这些理论与思想本身没有错,但学校体育必须要以“教育”为前提,主观性 (人为理想化)必须服从客观性 (教学本质化),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以教育为前提,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坚持教育原则与学校体育教育原则指导下,实施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客观反映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价值与地位。

(三)由阶段性效应向阶段与长远性效应相结合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出现“运动不足、肌肉饥渴”等现象,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已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学校体育必须在解决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社会适应目标定位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由目标化向实质化方向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五条中,有四条可以概括为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目标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目标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中有两个是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学习领域四:心理健康目标、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目标),学校体育被“赋予”如此高的地位,承担如此庞杂的心理素质教育任务,还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本职”任务,学校体育能否实现这些目标呢?怎么实现呢?目标的量化标准又是什么样呢?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必须由目标化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各项目标必须有一个基本的量化标准及实施途径,明确切实可行的运动项目或运动群为载体。实质化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是明确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35.

[3]鲁国斌.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8):101-104.

[4]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1):9-13.

[5]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崔颖波.“体育”不是“身体教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491-493.

(责任编辑:侯秀梅)

G807.01

A

1001-7836(2010)12-0088-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36

2010-05-11

姚兰发 (1976-),男,安徽利辛人,讲师,硕士,从事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目标体育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