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
——《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探索

2010-08-15 00:53:55王丽秋
关键词:心理现象心理学教学内容

王丽秋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
——《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探索

王丽秋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的新生开设《普通心理学》课程,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凸显其重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现已初步形成:预习——讲授——掌握式;问题——领悟——发现式;对话——探究——生成式等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及这些模式所包含的具体的教学方法。由于运用了适宜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增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优化知识结构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普通心理学》这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基础理论学科,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

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重要的奠基学科。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的新生开设《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难度更大。因此,《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探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一、《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探索必须遵循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其它课程教学一样,在建构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必须同步进行。教学内容无论怎样丰富和优化毕竟只是静态的东西,只有通过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才能使之动态化并映入学生的心灵。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会出现盲目尝试、盲人摸象、甚至舍本逐末的趋向。

(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必须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其有效性也必须以此来衡量。由于学生是建构知识、发展智能、张扬个性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若不能充分发挥,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就必然是一句空话。因此,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建构知识的主动性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增强学生的认知兴趣,促进其思维方式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促进其现代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完善。

(二)以教学目标和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根据布卢姆等人对目标的定义和分类所进行的系统的研究,“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1]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以学科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和依据,这是所有的学科教学必须遵循的。一般而言,学科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各章节目标和课时目标;教育目标可以分解为各单项目标及阶段目标。但对《普通心理学》学科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分解而言,相对要复杂得多,这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以探索《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还要遵循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三)统合“教法”与“学法”的原则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必须对教师“教”的方法(简称教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简称学法)进行统合,使之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教法要依据学法,否则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甚至会出现闭门造车、南辕北辙的倾向;学法要以教法为指导,否则缺乏目的性、有效性,甚至会出现浮光掠影、盲人摸象的倾向。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指导地位;其指导作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法是否适宜。适宜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教法和学法能够相互适应、和谐自然甚至形成优势互补、珠联璧合之势,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法、学法都得以最大限度的优化;从而使教学内容活跃生辉、跌宕起伏,使教学活动轻松愉快、柳暗花明;从而使师生智慧的火花频繁碰撞,使教学活动高潮迭起。最终使教学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教师、学生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得到协调发展。

二、《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普通心理学》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现已初步形成了:预习——讲授——掌握式;问题——领悟——发现式;对话——探究——生成式等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及这些模式所包含的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预习——讲授——掌握式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印象、带着问题进课堂,使讲授效果大大提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预习——讲授——掌握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又由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构成。

1.高度概括式

一些需要整体把握的教学内容,高屋建瓴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整体框架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普通心理学》教学活动开始,要使学生把握教学体系,就宜采取该教学方式。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丰富多变而又复杂微妙,但我们可以根据其内在的规律归纳为:人的信息加工;行为调控;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内容。如人的信息加工由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构成;……这,就是这门课程的‘骨架’,是学习中要深入探讨的内容。”每一章教学活动开始,皆宜采取该教学方式,帮助高屋建瓴地了解教学内容。

2.言语直观式

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师通过言语描述提供直观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把握概念内涵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感觉”时,教师描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周围的事物,看到蓝天、听到鸟鸣、嗅到花香、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北风的凛冽……客观事物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个别属性通过我们的感官反映到我们的大脑就产生了谓之为‘感觉’的心理现象。那么,感觉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现象呢?”学生在教师直观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活动,概括概念的内涵,深入理解概念。

3.事例、故事导入式

一些心理现象,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促进学生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气质”用生活事例导入,“如果我们有机会到助产医院参观,就会发现初生的婴儿有的好哭爱动,有的比较安静;如果我们当老师仔细观察学生……这是气质在起作用,那么气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呢?”;讲“观察”由小故事导入,“据说两千多年前,一青年仰慕亚里士多德的才华,前来求教,亚里士多德信手拿条鱼给他,他纳闷,鱼有什么好看的,亚里士多德指导他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看,结果鱼没有眼皮被他发现了,观察是怎样的心理现象呢?”等,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与理解。

4.穿插活动式

一些理论较难理解,教师通过一些小活动或小实验,促进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讲“感觉编码”时,穿插了“压眼闪光”小实验:“有眼疾或戴隐性眼镜的同学不要做,闭上眼睛,把手指压在眼皮上,再稍微使一点劲,轻轻地揉眼睛,大约做30秒,你感到了什么?……对,你可能看到星星、方格和闪烁的颜色,由于视网膜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同学发现了“物理能量→神经冲动”的道理,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感觉编码。

5.即时反馈式

一些理论较复杂,教师讲授后,通过提问、学生议论和发问等方式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注意的衰减理论后,教师要求学生①概括理论的观点并找出关键词②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③为什么两种理论可以合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或“布罗德本特——特瑞斯曼理论”④分别对两种理论进行评价。学生可自行思考回答也可以和邻近座位的同学议论、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评价,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

(二)问题——领悟——发现式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由针对不同种类问题的具体教学方法构成。

1.案例分析式

一些能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理论,通过设计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每章结束后,我们都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案例,诸如:“瘦汉抱肥牛的故事”、“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 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该类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现异同式

一些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学生对其内涵的把握和相互关系的论证较困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其异同并进行理论概括的一种方法。诸如:感觉与知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表象与想象;幻想与创造想象;语言与言语;情绪与情感;感知与思维;语言与思维等等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学生既要准确理解,又要把握其间的关系,相对说来难度较大,学习之后,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的方式发现异同,概括理论,达到促使其准确掌握概念并把握其间相互关系之目的。

3.螺旋上升式(轻松接力式)

一些综合应用的问题,难度较大,单个学生力所不及,把问题分解为由浅入深,难度呈螺旋状上升的子问题系列的方法。例如“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该问题由“注意的规律”及“怎样在教学中运用”两个问题构成。可把两个问题分别设计成螺旋上升系列,第一个系列“注意的规律”可分解为:注意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它有哪些功能与外部表现?有哪几种类型的注意?引起原因和保持的条件是什么?第二个系列“怎样在教学中运用”可分解为:怎样判断学生的注意状态?怎样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怎样运用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怎样运用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而两个问题系列实际又连接成一个螺旋上升系列。问题的起点一般同学都能解决,随着难度上升,后面的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亦能解决,学生的认知随着问题难度的逐渐增加亦呈螺旋状上升趋势。螺旋上升式也可称之为轻松接力式,好像田径接力赛那样通过传递接力棒到达终点。

(三)对话——探究——生成式

教师确定对话主题,设计对话主线,创造对话的轻松氛围,促使其和谐互动,以达深化、升华理论之目的。该模式又由针对不同对话主题的具体教学方法构成。

1.脑力激荡式

一些和学生的经验有一定联系、开放性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对话,通过信息交流、观点碰撞等脑力激荡方式,生成精彩观点,促使教学活动向纵深拓展的方法。如: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怎样调控情绪使之保持适宜状态?怎样激发创造思维?如何在学习中提高记忆效果?等等。通过师生、生生脑力激荡,生成很多精彩观点,如情绪调节的有效技巧、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等,有些甚至升华到理论层面。

2.轻松漫话式

一些学生感兴趣并和他们的经验有一定联系的问题,在漫话中,拓宽、深化、升华主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人的心理特性”的教学,教师在漫话狮身人面怪物斯芬克斯之谜的氛围中引出,“你了解自己吗?了解你的好朋友吗?了解朝夕相处的同学或亲人吗?你怎样描述自己或他们的特点?你对成功怎样理解?你认为人生的成功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轻松漫话中能力、人格等问题,层层递进式地逐步深化。

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我们长期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切实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还要进行无止境探索。

[1]陈琪,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9.

G642

A

1003-2134(2010)04-0179-03

2010-05-28

安徽省2007年教学研究项目“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2007jxxm303)

王丽秋(1952-),女,安徽灵璧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

责任编校 刘正花

猜你喜欢
心理现象心理学教学内容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创造101》粉丝集资应援现象为例
新闻传播(2018年21期)2019-01-31 02:42:02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网络社区”与心理现象及研究展望
青年时代(2017年25期)2017-10-23 01:12:10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