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菊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项 菊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之一。目前现代汉语教学大都处于学生“学着没兴趣”教师“教得无效益”的尴尬境地,教与学的矛盾较为突出。本文试图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作出一些思考。
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因人施教;思维引导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1](p12)。从历史上讲,现代汉语课程有过三次改革浪潮,它们分别发生在 20世纪 50年代末到 60年代初、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20世纪 80年代末。教学改革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实际收效令人堪忧。目前,一些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学得无味”老师“教得无益”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学生主观认识上的不足,也有教师教学中的不得法,另外,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亟需进一步完善。现代汉语教学的这种不景气较为突出地反映了教与学的矛盾。为此,我们试图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入手,结合教学内容的安排,谈谈如何摆脱现代汉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走出认识误区 教学中,教与学相辅相成,只有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学生专心致志地学,才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有些学生之所以不能认真地学习,原因之一就在于角色的突然转换——由中学生一下子变成大学生,新的环境、新的课程,甚至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他们顿觉手足无措,产生茫然感。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学生,一种情形表现为翻开教材,觉得似曾相识,听着从教师嘴里冒出的一串串名词术语,更是耳熟,似懂非懂。于是有人认为这门课无甚奇妙,不听也能懂,学着没兴趣,有人甚至认为这门课学了也用不上。另一种情形是,一部分学生冲着学习现代汉语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会大大提高写作水平而来,他们期待着服用这剂灵丹妙药后,学有所得的奇迹能立竿见影地在自己身上发生,坚持一段时间后发觉并非如此,于是带着失望抱憾而去。对现代汉语缺乏必要乃至正确的认识,使他们陷入思想的误区,于是一些学生听课随随便便、漫不经心,做练习马马虎虎,虽屡屡出错,也不以为意。由此可见,要改变现状,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很重要性,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彻底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二)激活学习动机 动机是组织和调节个体行动的心理动因。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而是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力障碍。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应该对自己使用的母语——现代汉语有比较充分而准确的了解。现代汉语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低年级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基础课是专业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是为发展学生智能,学好高年级专业课打下宽厚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服务的。基础不坚实,无疑对将来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有着很大影响。同时,现代汉语实用性强,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语言文字的修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会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汉语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愈益显得重要。就目前大学生 (甚至包括研究生)来说,其语文修养和语文水平有每况愈下之势,如有的学生一篇毕业论文光语言上的错误就满目皆是,令教师头疼不已。因此,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正视现实,以激发他们学好现代汉语的动机和热情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教学对象出发,因人施教 我们的学生本来就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汉语这门工具。因此,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是把他们的语感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高度上来,也就是说,要唤醒他们对汉语的语感。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使基础知识与学生的潜能和悟性结合,并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基于这种认识,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学内容要考虑各种知识的分量、广度、深度,以适应现代社会[2](p173)。不宜过多地引进应在专题课讲授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有限的课程容量与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的日益尖锐的矛盾,而且避免了脱离一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去空谈理论,置学生于云里雾里,以致学生觉得“学着无味、学了无用”,老师徒叹劳而无获。教学中应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大力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注意各种语言现象,积极收集新词新语等,及时地进行思辨和分析,并能动手写些小论文。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观察力和敏锐力,为将来的创造性工作打下基础。
(二)不断汲取学术前沿成果 陆俭明先生指出:跨入 21世纪后,我国汉语应用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即为“适应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现代汉语应用研究”[3](p516),呼吁从事汉语言本体研究的专家学者“要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加强汉语同义词、同义句式特别是书面语同义句式的研究。”研究是为了应用,教学也是为了应用,应用把研究和教学联系起来。张志公先生曾再三强调实用性是教学语法生命力之所在,结合语言运用及修辞讲语法,就是“要使语法书更可亲、更有用。”因此,教授现代汉语,我们既要从教学对象出发,因人施教,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又要兼顾语言的研究动态,有选择地不断地汲取学术前沿成果,以致力于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语言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讲述同义句式的选择,可尝试从语法知识、修辞规等方面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目的、对象、场合、上下文等语境因素,灵活地调整言语行为,从而化知识为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不断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老师当“演员”,学生做“看客”,学生 (学习“主体”)的退场,教师 (本应是“教练”)的登台,这种有悖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是导致学生“学着没兴趣”的又一重要原因。教师“闻道在先”,处于知的地位,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无知”者,处于学的地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现成的知识结论,一语道破,直接充塞给学生,让学生地机械地背诵和记忆,从而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一个智力加工过程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主要是凭借自身的积极思维完成的,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加以正确的引导,以使其能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
(一)感性入手,联系旧知 教学过程首先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即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路线。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材料,为学生学习铺平思维道路,也就是把学生习得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材料和新材料必然地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使新概念融化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系统之中,建立一个更高的知识结构网络。例如讲述短语的结构类型,可联系有关词的构成知识,进而联想到绪论部分讲授过的现代汉语语法特点——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将新相知识贯穿一体,启发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和印象。
(二)巧于设问,创造情境 愉快的情绪、浓厚的兴趣、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只有意识到智慧和创造力而感到兴奋自豪,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于设计问题,逐步推进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自认为已知的,通过设疑使其感到并不熟知,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对于学生认为陌生的,借助提示使其感到似曾相识,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思维,为学生理清思维顺序,并在课堂上努力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学习情境。例如讲述“把”字句和“被”字句,学生一看,自以为在中小学里早已接触学习过,没必要再学。教师可先为学生精心设计几组富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句,让学生选择并思考为什么有的能成立,有的不能成立,在此基础上再来总结这两种句式的特点。研究普通话的语法规则,还必须将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区别开来[4](p418),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方言,举出各地方言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实例,以进行比较分析。这样,让学生时时面临着新的问题,引导他们带着疑难问题不断地去深究,激发他们抱着渴望和探秘之兴趣去思而得之。毕竟现代汉语不是一门研究课程,而是一门语言学的入门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5](p162)。
(三)联系实际,创新学习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也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变化的系统。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语言教学,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生活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不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自己所了解的、大学问家所写的当作“经”而抱住不放。例如有人认为“新的语文现象的出现,往往是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人开始使用,在最初肯定是规范的”[6](p108),或者习惯于已往的的经验,满足于旧知,甚至用陈旧的知识来看待新的语言现象,这些想法会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变得滞后,且变得毫无生气。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正确看待语言运用的时代风尚,从而进行创新性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培养语感。
现代教学理论注重因材施教,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7](p4)。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组织者,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途径上能启动思维、系统思维、深入思维并乐于思维,教师的思维引导作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顺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一个较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目前现代汉语教学正面临第四次改革浪潮,有关专家学者试图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性、教材的编写、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等方面进行探讨。教学改革,说到底还是要归结到教与学这对矛盾的统一体上。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要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既不能忽视学生主观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也不能忽视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思维引导作用,彻底改变流露于学生身上的那种无所事事、无所用心“闲云野鹤”式的学习心态。只有这样,现代汉语教学才能摆脱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师生才能真正做到“学得有兴趣,教得有效益”。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志公.张志公文集 (第三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3]陆俭明.跨入新世纪后我国汉语应用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中国语文,2000,(5).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 (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倪明亮.人类语言纵横谈 [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0.
[7]孙绵涛.高等教育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H109.4
A
1003-8078(2010)05-084-03
2010-09-10
项 菊 (1966-),女,江苏苏州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张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