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苇 赵红梅 鞠学庭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 九江 332000)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高职院校缺乏规划和预测,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所以,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即职业岗位实际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要始终重视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教学,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和加强实训环节教学,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强调理论教育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而定,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讲清要领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技术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求系统性、完整性,而着重于对思想方法的理解和理论的准确运用,基础课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理论教学中要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性。
要加强学校同社会、教学同生产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学校要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依靠企事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实习场地,形成产学结合的新的教育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归纳了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在办学理念上高职院校还是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这种定位也势必导致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离。因此对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缺乏职业性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由于许多高职院校都是自筹资金办学,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办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优秀的高职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智力能力(与人交流、沟通及对问题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和现代社会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因此,从个体的职业发展来看,高职教育也只有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智力能力、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与网络化要求人们的生活高效率、快节奏,激烈竞争成为人们生存的必然选择,导致现代人陷入越来越紧张、疲惫和焦虑的环境中。所以,高职教育中应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而出现的务实趋势。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劳动者的使用效率,延长劳动力使用年限,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就业率,增强竞争性,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课程体系就是要破除以学科教育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育体系为主、公共文化课程的设置合理、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要及时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编写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
(2)注意保持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均衡。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置课程,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素质,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
(3)高职院校对待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整体设计,兼顾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跟踪行业发展、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统一”,即: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标准的统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统一、课堂教学与顶岗实习的统一。大力开展职业认证培训工作,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实训计划中,将专业技能考核纳入学生技能考核中,实现了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双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应该将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建成配备“全仿真”的车间、工作室、设计室、操作间等等,即建设“校内职场”。另外,还要与具体企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职业岗位,这方面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瓶颈”问题,但其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不仅要全面规划,更需要持续有效地加大投入。
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工作者,除应具有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和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胜任职业教育的特殊素质,不仅要“学高”、“德高”更要“技高”。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逐步建成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使高职院校教师有稳定可靠的来源;二是要不断提高在职教师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吸收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到教师队伍中来,让他们做兼职教师。
[1] 崔承琦.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14(1).
[2] 何七荣,周巍,张东升.工学结合过程中实习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3] 李祖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8,(1).
[4]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优质银领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