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乡土精神解析

2010-08-15 00:48孙志楠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哈代苔丝意象

孙志楠

(1.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 150086)

引言

在英国小说历史上,托马斯·哈代以其独特的品格和精湛的艺术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所有的作品中,“威塞克斯系列小说”尤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托马斯哈代这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矗立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和新时代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流溢出来的悲剧意识和浓厚的悲剧氛围震撼着无数读者。其中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是他最重要的,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作品。

哈代善于用大自然的意象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并赋予这些意象以深刻的意义,在整个小说中,这些大自然的描写在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哈代之所以能将浓郁的地方色彩恰当地融入小说当中,是由于他具有一种乡土精神,而这种乡土精神由于乡土文化被现代文化蚕食、扼杀而表现得尤为强烈。

一、解析哈代小说天人合一之境

劳伦斯曾经这样评价过哈代:“哈代的作品有一股自然的强烈的感情力量。”因为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命运融为了一体。以《苔丝》的环境描写为例,它有变幻无穷的意象和深沉的意境,在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互融互通,渗透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一哲学主题,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着交互,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主人公的心境、性格和命运。整个小说构成了一个个特色的画面,贯穿故事的始终。小说开头,哈代用整整一页的篇幅描写了苔丝的家乡——布蕾谷的风景和人物,展现了一幅原始和纯净的画面,画面唯美,意境深远。纵观小说的整体结构,其实可以看出这幅图画的暗示性。例如,在春天的马勒村,游行会的妇女们在蔚蓝的天空的衬托下,身着白色长衫,手拿白花舞蹈,这是一幅维多利亚风俗画。苔丝头上的一点红,使得整个画面显出春意盎然的热烈气氛。纯瑞脊是苔丝人生旅途的开始。此处的环境描写意味着苔丝的悲剧生活已展开序幕。秋天的纯瑞脊,空气中弥漫着夜雾,好似一片一片的丝网,变成了周围林场中间一片一片的纱幕。在这幽雅画面中,却画上了一种“粗野的图样”,苔丝遭到亚雷的奸污。朦胧的画面揭示了深一层的现实,衬托了苔丝的不幸……所有的环境描写都有着很大的象征作用,它暗示人物的性格、心态和处境,它的变化象征女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二、最初的纯净——布蕾谷

故事是从苔丝的家乡布蕾谷里的马勒村开始的。在苔丝即将出场之前,作者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描写布蕾谷的美丽和僻静,特意突出了布蕾谷与它南面那个广阔世界在地形和景色上的差异。从表面看来似乎与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活动无直接联系,然而如果纵观作品的整体结构不难看出它极富暗示性,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用布蕾谷的美丽,映衬苔丝姑娘的美丽;布蕾谷的僻静,暗示这个“自然女儿”的天真。正如布蕾谷的大部分尚未被游历家们涉足一样,故事的开始时的苔丝对家乡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人世的险恶和艰辛尚无认识。此外,已游历家眺望南北的眼光勾画出的这一幅鸟瞰图,还预示了女主人公苔丝即将开始的人生旅程:从规模“纤巧、精致”、尚未被游人涉足的布蕾谷,步入它南面那片田地(塔布篱和棱窟槐),苔丝的视野将逐渐变得开阔,她的思想境界将不断扩大,一个淳朴天真、听凭命运拨弄的少女,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痛苦的磨砺之后,将变成一个思想成熟、敢于离经叛道的勇敢女性。

三、缥缈中的宁静——芙伦谷

失身于德伯之后,苔丝回到故乡“潜修静养”了两三年之后,第二次离家,到芙伦谷的塔布篱牛奶厂工作。在描写芙伦谷时,哈代再次强调了他在第二章开头那段环境描写中业已指明的布蕾谷与芙伦谷的差别:布蕾谷……和现在这个地方比起来,有根本性的不同。……和她顶熟悉的那一片比起来,也没有那样蓊郁葱茏之美,但却更能使人起畅快爽朗之感。它没有和它匹敌的那个谷里那样蔚蓝的大气,那样浓重的土壤和气息,……布蕾谷里的河流,缓慢、沉静,往往混浊;河底是泥的……芙伦河却和那位福音教徒看见的生命之河一样地清澈,和天上的浮云的阴影一样飘忽……(156-157页)芙伦谷比布蕾谷“更广阔显敞”,“更能使人起畅快之感”,这就预示着苔丝来到了一个崭新、美丽、令人兴奋的世界,找到了她所寻求的快乐。正如故事后来告诉我们的那样,在“草色芋面、阳光普照”的塔布篱,苔丝与安玑·克莱相爱,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然而这段环境描写中的一些细节也引起读者几分疑虑和不安。所有这些环境描写细节却同样暗示着一系列的痛苦和不幸都在等待着苔丝去面对。

四、彻骨的冷酷——棱窟槐

苔丝的幸福果然好景不长,新婚之夜即遭遗弃,第二年冬天她辗转流落到冰天雪地的棱窟槐:一个贫穷、荒凉的山庄,位于一片硬如“火燧石”的白垩高原上,死气沉沉,有如“灰烬一般”:……只见它在她下生哪个山谷和她恋爱哪个山谷之间展开……这儿的空气,又寒冷,又干燥,那些绵绵的车路,下过雨后,过不了几点钟,就叫风吹得白茫茫一片尘土了。她一看四周的土质那么贫瘠,就知道这的工作,一定是最艰苦的 (415-416页)。这段描写十分巧妙地把布蕾谷,塔布篱和棱窟槐这三个地方联系在一起。白茫茫的尘土和寒冷干燥的空气,暗示棱窟槐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在这个白垩质高原上,只有冷酷和贪婪。一系列的环境描写把一副超现实主义的恐怖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其象征寓意十分明显。大地的荒凉,象征着苔丝心灵的寂寞与悲哀,苍天好像是“一副没有眉目口鼻的脸”,则说明苔丝在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里已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五、绝望中的毁灭——悬石坛

哈代把苔丝人生旅程的终点安排在悬石坛,其象征寓意既深刻又显而易见。悬石坛是英国古代居民给太阳供牺牲的祭坛。苔丝躺在这个祭坛正中央的牺牲石上,被 16名从四面合围而来的警察逮捕。这意味着苔丝是无辜的受害者,是注定毁灭的悲剧人物,是为现代人类献身的替罪羊。在这里逮捕苔丝的警察就是社会习惯势力的象征,他们视苔丝为不可救药的堕落女人,通奸杀人的淫妇。与此相对,哈代却把苔丝比作奉献给神灵的无辜牺牲品。这对统治阶级道德的谴责是何等的强烈!对维多利亚社会习俗成见的批判是何等的大胆!苔丝被捕于悬石坛是哈代小说中最精彩动人的场景描写,充分展现了作者卓越的写作才能;在这里,象征与现实、神话意义与人道意义、人物行动与环境描写融为一体,堪与英国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段媲美。

结语

哈代善于用大自然的意象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并赋予这些意象以深刻的意义,在整个小说中,这些大自然的描写在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令主人公苔丝的命运撼动人心。作为一个处于世纪交叉点的文学巨匠,哈代以他的现实主义敏感性,以威塞克斯为背景,书写了一部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悲剧历史,为其在世界文坛中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1]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 M].张若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Ian Milligan,The novel in English,The Mac Millan Press Ltd.,1983,pp.113-114.

[3]Richard Carpenter Tho Mas Hardy,The Mac Millan Press Ltd.,1976:136.

[4]哈代.威塞克斯小说诗歌总集序 [J].文艺理论译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Harold Bloo M,Tho Mas Hardy’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Chelsen House,1986.

[6]张玲.晶体美之所在[J].外国文学评论,1992,(5).

[7]曾令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J].外国文学评论,1994,(4).

猜你喜欢
哈代苔丝意象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