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竹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石秀竹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通过对怎样合理有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成长服务。
课程资源;开发;整合
1.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必要的直接条件,它是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的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2.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内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保证。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对于充分实现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价值,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课程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建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是关键。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同的地域,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也各有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水平不同,学校和教师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也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会有所区别。它们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资源。
3.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课程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而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如财力、人力和物力、时间、场地、媒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和学习环境等资源。
4.课程资源的载体
课程计划、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制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计算机房、语音听力室、实验室、图书馆、电教馆、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和实验基地等等。
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学生家长、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等均为课程资源的载体。
这样,控制方程式(7)、初始条件式(8)、边界条件式(9)和连接条件式(11)以及式(13)或(15)构成FRP布加固简支裂纹黏弹性梁弯曲变形的初边值问题.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广泛,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资源的筛选
课程资源要通过筛选过滤才能确定。(1)教育哲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进步方向;(2)学习理论,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3)教学理论,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师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念和目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要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尽量用最少的开支和财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考虑一般学生对象的共同情况,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及能够提供条件的课程资源背景。除了考虑学生群体的情况外,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课程资源开发
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和选择有效参与社会活动和把握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研究和确定学生的素质现状,了解学生已经具备或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养,以确定制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以及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专门人才的资源,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资源调查,编制调查工作手册或方案,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制定相应的策略。建立课程资源管理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规划资源,促进资源的分流、整合与共享,建立保障管理机制,注重条件代替与资源整合。
就学习而言,研究学生的种种活动兴趣,从中可以归纳出能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工具、方案、问题、设施,以及怎样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众多要素,辅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要点。如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
1.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2.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给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和分析原因的信息反馈资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高质量的互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3.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4.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很多技能都具有通用价值,经过调查、整理,可以列出一张对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清单。至于态度、兴趣和接受能力等,必须结合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作为课程组织成分之一的素质标准。
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来源于研究新教材和新手段、先进教学法的报道,对教学的自我总结,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同事、督导员等等。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善于通过自我表现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不断提高这种能力。通过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记录等自我总结的方式和策略记录教学互动过程。这可以使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又可以对教学发展作长期的跟踪,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作长期分析,从中找出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方向。通过组织研究小组,开展经验交流,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等,更好地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逐步使自己成长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校领导的能力和素质是关键。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的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我们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化放在首位,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法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工作人员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因此,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成长服务。
G40-012
A
1001-7836(2010)01-0070-02
2009-11-20
石秀竹 (195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