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就业心理调适问题探析

2010-08-15 00:47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

贺 青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37;2.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江苏 苏州 215137)

从中学走进高职学院,每一位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和一定的心理问题。只有在短期内尽快调整自己的身心,转变个人角色,才能为今后的大学生活乃至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及课余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培养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环境适应障碍

由于环境的改变,高职新生刚入学时,对变换的环境有一种新奇感,觉得校园里充满朝气,但是当这种新奇过去之后问题随之而来。高职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高职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高职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高职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专业学习的压力

高职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或非自己所选,但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强迫自己进行学习,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工、考证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

3.人际交往压力

目前高职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有的由于教育不当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缺乏集体环境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交际困难导致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高职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人的溺爱,养成许多不良习性,与人交往也容易产生问题。

4.网络依赖心理

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忙于学习,没有空闲时间,进入高校后空闲时间较多,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走进网络世界。不少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脱离,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5.情感困惑和危机

随着社会的开放,高校校园的恋爱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恋爱中的学生只沉浸在两个人的世界,与其他同学来往贫乏,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成绩的滑坡,从而引发情绪抑郁、排他心理以及伤感的人际关系等负面心理影响。

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实施途径

1.创建开放的体育课

教改后在教学内容上把课堂练习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延伸到相关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职业素质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思维的空间,激发创新的灵感,使学生真正成为练习的主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利用选修和专项课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兴趣的机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用诚恳的态度与真挚的热情去关心、爱护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明显,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

2.提倡自主能动、主动快乐的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改革要突破传统的单纯注重知识、智力、体能的局限,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课堂上要把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建立在责任感上;要把运动的乐趣作为目的之一来进行体育学习,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适宜的学习方法支配和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体育教改后要突出“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过程,做到身体力行、亲身体验。

3.组织体育竞赛,公平竞争

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创新竞赛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大多数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能够主动去体现体育“重在参与”的精神。在赛场上,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学生可以抛开平时的隔阂和距离。观看比赛时,队员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同学都会呐喊、鼓掌,仿佛他们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同时,也会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4.组织有规律的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课外活动,对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进行熏陶和同化,能够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项目上,降低网络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三、体育课对高职学生未来就业心理调适的实施途径

1.以就业为导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专业类别。职校学生的专业活动特点主要分为站立型、伏案型、动手型、户外综合型等。其中站立型对身体下肢的力量与耐力,曲、伸肌的协调与平衡能力要求较高,适宜选择体操、各类跑、跳等练习。伏案型基本上长时间静坐伏案工作,对大脑工作效率以及手指、手腕灵活性要求较高,适宜选择球类、基本体操等项目练习。动手型工作对手指、手腕力量、灵活性要求甚高,适宜选择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练习。户外综合型学生日后工作范围广、劳动强度较大,对体力、耐力要求较高,适宜选择大球类、有氧耐力等项目的练习。

2.注重职业能力及自信心的培养,增强社会功能,顺应未来工作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踏入社会后,大多从事体力与技术结合的工作,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抗耐力强度、抗力量强度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安排针对工作实践需要的练习内容,增加具有适当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如,对数控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些有效提高注意力、灵活性方面的内容和抗大强度、抗疲劳、超强耐力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一般身体素质发展的同时,还可以适应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

3.坚持系统锻炼,培养坚定意志品质

高职生今后的就业大部分是一线技术、服务或管理人员,这要求他们从学生时代就要自觉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不断发展提高。在体育课上、课余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努力拼搏,坚定意志去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困难或障碍,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

4.体育运动项目繁多,通过不同项目的锻炼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高职学生易产生的不良就业心理,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学生觉得自己不太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以改变孤僻的习惯;如处事犹豫不决,就多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跳远等体育活动,以帮助养成果断的性格;如果做事自信心不足,就选择跳绳、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如此坚持一段时期后,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四、小结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是息息相关的,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必须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在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注重对学生自信、意志品质、与人交往、社交礼仪及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的锻炼,学生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与老师相互配合,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今后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刘静.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09-210.

[2] 董玉福.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6):69-71.

[3] 马卫东.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实施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09,(6).

[4] 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6).

[5] 周昊.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6] 谢安.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7] 向波.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教育学术),2009,(6).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