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探析

2010-08-15 00:45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唐军安禄山节度使

杜 志 华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陕西 西安 710062)

唐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探析

杜 志 华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陕西 西安 710062)

李宝臣是唐朝安史叛军中的重要人物,在叛乱前期,他冲锋陷阵通过战功使自己成为叛军中的重要人物,当其获得一定地位后又观望时局,反复于叛军与唐政府之间,最终投降唐军。李宝臣在叛乱中的表现、他对成德军的管理以及叛乱平定后其与唐政府之关系都是值得研究的。

李宝臣;唐政府;成德军节度使

李宝臣在安史之乱前只是唐军中的射生子弟,在安史之乱中李宝臣始终徘徊于安史叛军与唐政府之间,强则附之,弱则弃之。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就迅速升为唐成德军节度使,手握恒、深等几州之地,数万军队,独霸一方,唐政府也对其姑息纵容。李宝臣是安史之乱及以后唐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人物,但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却不多,本文中,笔者就李宝臣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在安史乱后和唐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其对辖区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够以此加深大家对李宝臣的了解。

对李宝臣族属及身世之来源,《新唐》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李宝臣字为辅,本范阳内属奚也。善骑射。范阳将张锁高蓄为养子,故冒其姓,名忠志[1]5945。”李宝臣后又被安禄山用为射生官,在安禄山入朝时又为玄宗留为射生。在这段时间里李宝臣并没有得到多少重用,始终只是做一些低级军官,在安史之乱中李宝臣见风使舵,不断徘徊在唐政府与叛军之间,最终成为叛乱的最大获益者。

李宝臣在安史之乱中的第一次反复是在叛乱刚发生时,李宝臣迅速从唐京师长安逃回范阳,并被安禄山认做假子,率军与唐政府作战。对于这次李宝臣叛逃安禄山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其之后的表现来看,李宝臣逃奔安禄山应不只是曾为安禄山所用,更重要得是李宝臣长期服役于安禄山之军队中,深知叛军势力强大,使其心存依附。

李宝臣第二次反复发生于九节度使围相州之时,这时唐大军云集,安庆绪叛军势力受挫,李宝臣在恒州手握重兵但却不对其进行救援,拥兵自重。后来又投降唐军。《旧唐书》记载“九节度之师围庆绪于相州,忠志惧,献章归国,肃宗因授恒州刺史”[2]3865。可见李宝臣对叛军并不忠诚,只是审视时事,保全自身。其后史思明率军渡河,一度击败唐军,唐军退保河阳,李宝臣第三次反复于安史叛军与唐军之间,“史思明度河,忠志复叛,勒兵三万固守”[1]5945,这时的李宝臣依然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上元二年,史思明在氓山击溃唐军,唐政府军被迫全线撤退,暂时失去了重新进攻叛军之能力。正在叛军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史思明与其子史朝义关系急剧恶化,史朝义杀父自立。史思明之死,使叛军内部大乱,“而朝义所部节度使皆安禄山旧将,与思明等夷,朝义召之,多不至,略相羁縻而已,不能得其用”[3]7112。在叛军内部出现分裂时,李宝臣密切关注形势,这时也不再听从史朝义的命令。史朝义与唐军作战不断失败,当史朝义面临覆灭之难时,李宝臣仍只是拥兵观望,最终第四次反复,以五州的地方投降唐军,并获得唐政府的封赏。据《资治通鉴》“丁酉,以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统恒、赵、深、定、易五州,赐姓李,名宝臣”[3]7136。从中可见李宝臣想的始终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

李宝臣在安史战乱中的多次反复说明其战乱后重新加入叛军是一种投机行为,并非完全投靠其中。在安史叛军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便一次次投靠唐军,并最终取得成功,在战乱中获得最大利益。李宝臣与田承嗣等有不同之处,他不完全同于叛军一党,在取得一定实力后,便拥兵自保,观望时局,并不全力援助叛军。在史朝义不断失败之时,田承嗣等人率兵援助,而这时李宝臣却坐拥数州之地,按兵不动,并准备投降唐军,坐收渔利。在安史乱后田承嗣竟为安史父子立祠堂并称之为四圣,虽有哗众之成分,但也可从中看出其自视为叛军与唐政府的对立态度。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宝臣的成德军和唐政府的关系非常微妙,据《资治通鉴》载,“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收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正己皆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籓臣,羁縻而已”[3]7175。将李宝臣与田承嗣等同列,但其与田承嗣等还有些不同,在对待唐政府之态度上亦是如此。

河朔叛镇皆具有很强的割据性,李宝臣作为其中之一,亦有长久割据之野心,并想将其职位传于子孙,《旧唐书》载:“宝臣以七州自给,军用殷积,招集亡命之徒,缮阅兵仗,与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等连结姻娅,互为表里,意在以土地传付子孙,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2]3866。”同时在一些事情上又与其他叛镇表现不同,如在天宝年间,天下很多郡县都用铜做了玄宗的塑像供奉,就像供奉佛祖一样。但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将其塑像全部熔毁。叛乱被平定后,只有恒州还保留着,朝廷因为这件事,特别嘉奖李宝臣实封百户,

大历十年,李宝臣与李正己等节度使同伐田承嗣。田承嗣因为四面受敌,不得已向唐政府请罪,李宝臣这时为唐朝廷是立有战功的,代宗赏识李宝臣的功劳,派中使马文倩带诏劳之。在马文倩将要回去时李宝臣亲自送别,并赠给马文倩绢帛,马却“承倩诟骂,掷出道中”[3]7233,这让李宝臣很难看,这时其兵马使王武俊向其献策“今公在军中新立功,竖子尚尔,况寇平之后,以一幅诏书召归阙下,一匹夫耳,不如释承嗣,以为己资。宝臣遂有玩寇之志”[3]7233。从中不难看出李宝臣对唐政府开始时还是恭谨的,由于唐政府使者处理不当才使得其渐有玩寇之志。

在李宝臣死后,李惟岳为继承节度使职位要联合田悦等发动叛乱,其府属邵真便认为李宝臣是朝廷重臣,位将相,朝廷对其恩情很重。而其刚死李惟岳就发动叛乱,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不如把魏博镇的使者礼送回去,把缁青镇的使者交给中央政府。唐政府体会到他的忠诚,也许就会同意他的要求。李惟岳竟然同意了这个见议。邵真忠于唐室,他的建议自然有他自己的好恶在里面,但李惟岳的觉悟并同意也说明邵真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其言侧面可以看出,李宝臣和唐政府的关系在表面上还是过得去的。

李宝臣在晚年猜忌之心日重,而且心存异志,虽不敢明言,却请人做法,妄求天瑞,最终落的个被毒死的下场。李宝臣很少像田承嗣等叛将一样公然同唐政府对抗,基本上维持相安无事的局面,成德军在李宝臣任节度使时也没有被唐廷明令讨伐,这与田承嗣、李正己等动辄与唐中央交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纪律荡然,杀人遍野,唐代北方地区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叛军动辄屠城,强迫百姓为其服役,毁坏田地及居民房屋。当时战乱地区到处赤地千里,人烟断绝。特别是当叛军遇到抵抗时更是凶恶之极。关于叛乱中杀戮之惨史书多有记载“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3]7006“禄山步骑散漫,人莫知其数,所过残灭”[3]6937“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既克常山,引兵击诸郡之不从者,所过残灭”[3]6952。诸如此类事情在安史之乱的各个时期都有记载,关于安史之乱时唐人口之损失可以通过战乱前期户口比较获得。在安史战乱前夕的天宝十三年“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三百八十八万六千五百四不课,五百三十万一千四十四课;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四千五百二十一万八千四百八十不课,七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课”[2]229,而到宝应二年叛乱刚刚结束时天下户口“户部计帐,管户二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二十五,口一千六百九十二万三百八十六”[2]277。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唐政府损失人口达到惊人的程度,这固然由于河朔叛镇及其它藩镇割据势力不输贡赋不纳户口的影响,但也可知在战争中人口减少之大。李宝臣是安史叛军中的骁将,在叛乱中曾为其前驱,率军攻陷河洛,安史乱中之屠杀百姓、破坏经济行为自然难逃干系。

在安史之乱中李宝臣取得恒州等地的统治权,在叛乱被平定后李宝臣始终统治其地,只不过后来其藩镇统治范围又有所扩大。李宝臣是靠军功起家,不断壮大军队,训练士卒,并经常与邻藩发生战争。至于地方治理则少有建树,自署官吏,重征赋税,以供军队之用。

李宝臣由于自身所处的地位而把军事放在第一位,却也知与唐政府尽量保持良好关系。并且他在辖区内也做了些有益于百姓之事。“如至德三年(758年),滹水涨,水溢至城,宝臣发动民众修堤疏导,使居民泰然自若”[4]。当辖区内出现旱灾之时,他也知道节省食宿费用与百姓共度难关。李宝臣在辖区内虽赋役不轻但较其他藩镇要好得多。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其辖区内“既得志,计得户口,重赋敛,厉兵缮甲,使老弱耕,壮者在军,有众十万”[1]5924,相比而言,李宝臣管理成德镇在当时的河朔藩镇中还是比较稳定的。

李宝臣是安史叛军中的骁将,作战勇猛有策略,他在叛乱中左右逢迎,在叛乱后期更是拥兵观望时局,最终投降唐军,割据一方。李宝臣并未真正融入叛军之中,在叛乱后期取得一定实力后,也不再积极为叛军征战。他割据一方,不输贡赋但对唐王朝在表面上却又保持恭谨,并因此未被唐王朝征讨,还屡得朝廷嘉奖。李宝臣手上沾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却也为百姓办上几件好事,并刻碑记功,以图千古流芳,实在可笑。

[1]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郭玲娣,樊瑞平,杜平.唐李宝臣记功碑考述[J].文物春秋, 2005(05)55-56.

On Li Baochen: Jiedushi of Chengde Army in Tang Dynasty

DU Zhi-hua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Li Baochen is an important person inAn-Shirebel force in Tang Dynasty.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rebellion, he becomes an important figure by his brave exploits and gains a corresponding status. Yet, he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fter that and swings between the rebels and Tang government and surrenders to the government army eventually. His behavior in rebellion, management of Chengde Army and the relation to the government after the rebellion are worth studying.

Li Baochen; Tang government; Jiedushi of Chengde Army

K242

A

1673-2065(2010)05-0071-03

2010-03-04

杜志华(1985-),男,河北衡水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猜你喜欢
唐军安禄山节度使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天生创业家”唐军:五年赚取100亿
唐末至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及其僚属的兼官与带职
唐玄宗缘何对安禄山深信不疑
唐军 留守少年的逆袭
目不识丁
安禄山和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