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亮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安徽淮北 235000)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唐智亮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安徽淮北 235000)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中心,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产物,是逻辑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涵,具有整合利益格局、凝聚和激励建设力量的重大作用。要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统一对共同理想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辨正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22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主题,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确立和时代性内涵等,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总是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现实之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凝结,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产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决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只能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属于人民大众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教育人民和组织人民中,使人民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把人民团结起来开展革命斗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使人民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共同理想”一直成为我们团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和发展各民族关系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从而为全国各民族人民树立共同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共同理想”的正式提出是在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出了“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任务。自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成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以及“九五”、“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定为今后十五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崭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度重视共同理想教育,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伴随着我们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认同。因此,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中心,这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产物,是逻辑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涵。由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具有较多的特殊性。目前我们不仅要着力解决生产力落后和不平衡的问题,还要着力解决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成熟和不完善问题。例如,我们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我们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们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这就是说,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又是每一天都在进行的生动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历史活动,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求我们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认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做到坚守共同理想,紧跟时代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整合利益格局、凝聚和激励建设力量的重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在逐步增强。这就要求更加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整合各方面利益格局、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因为无论哪个阶层、群体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全民族的振兴。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之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包容性、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激励人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认识和倾向。有人认为,中国建国以后,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能够得到发展。学界甚至有人主张,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和发展中国。[2]还有些人接受了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一些相似点的观点,认为应该在中国进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这些看法和认识是相当错误和危险的。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根本的理论对立和实践区别。首先,在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上,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提倡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和来源的多样性。它甚或把基督教学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康德的伦理学与启蒙思想、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其次,在是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上,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不改变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主张生产资料所有制并非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才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其他在是否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是否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都有着根本的不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是与中国的国情正相悖反的。主张在中国搞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无视我们的历史脚步、无视人民的共同理想,危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鸦片战争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和实践还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也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难以得到最大多数中国人民的认同,仅仅在口号层面起作用而已。这种说法具有明显的认识上的肤浅性和主观倾向性。正如前文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
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提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说明核心价值体系淡化了共产主义理想。也有人这样提出问题,过去我们一直倡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次为什么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实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致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另一词叫共产主义”[3]173;“达到共产主义的目标,要经过社会主义阶段……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这同时也是为共产主义奋斗。”[4]13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分阶段理论运用于现实中国实际的产物。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实施的方向和目标,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诚如江泽民“七一”讲话所说:“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5]293这充分说明,共产主义理想在我们党的理念中,从来都是根深蒂固、一往情深的。
[1]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 2007(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石柏胜
D616
A
1671-8275(2010)03-0115-02
2010-01-04
唐智亮(1981-),男,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助理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