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甲川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浅谈美术的审美本质
芦甲川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系,安徽 淮南 232001)
美术的审美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美术的审美关系是实现其目的、功能和作用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绘画创作中,审美性也同样制约并影响着美术的形式、形态的发展与创新。怎样来评鉴美术的美和审美,怎样建立美术正确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在当代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的审美进程里,值得重新审视、思考。
美术;美;审美本质;审美关系
美术发展史中,何为美、怎样表现美、什么是美术的本质和目的、什么是美的规律等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在当今美术门类和技法多样化的进程里,美术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前卫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新的艺术样式也在不断出现。在这些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有的体现了艺术的作用性和目的性,有的揭示了艺术自身的本体思维和客观认知,也有的给艺术的正面作用带来消极的影响。从美术本质论,美术的首要目的是表现“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享受或灵魂的震撼,从而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奋斗精神。
而在当今的美术形式、形态中,美术的审美功能和样式种类也在不断突破并融合。例如,架上绘画开始了在架下的构成,流动艺术打破了美术稳定的画面,装置艺术逐渐抛开了画笔,纸本水墨或布面油彩逐渐代替了画种和名称,综合材料技法表现成了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等等,这些新变化来源于社会发展带给人们的新的探究和思考。从艺术的本质上论,美术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体现在其思想性和精神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先进的物质材料,使艺术认知构成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开放和多元认知又拓宽了人们的艺术思维,继而,美术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美术思潮开始风起云涌,对美术的认识和讨论也开始越来越激烈,有的人轻视传统,有的人否定笔墨,还有的人否定大师,美术的美被不同的人解释为不同的含义。
美术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美术的构成也可以无处不在,但美术的本质是不能刻意更改的,美术的本质是美术的灵魂和生命,美术的本质制约着美术的作用性和目的性,是构成美术形态的思想核心。
从美术的形态学和认识论及发展论来看,美术具有多种属性,因其是一个社会学科的体系故而与诸多学科相互联系,如其社会属性、认识属性、历史属性等,但美术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态,其核心属性只能是唯一的,那就是审美。
审美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情感互动行为,审美的根源是客观事物的美,只有有了美才能有审美,审美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美感的认识,这就是说只有客观是美的,并能带给人美感,才建立起主、客观之间的审美关系。美感是美的感受和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和理性满足的统一,美感是审美意象的重要构成,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不喜欢抽象、表现艺术的人是很难建立对这些作品的美感的。有些作品的美是含蓄的、是隐喻的,有些是外放的、直观的,不同的修养和审美层次也制约着人们审美关系的建立,如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有其独特的美的构成,他的《亚为农少女》把不同空间和不同透视的关系统构在了一个平面上,他的传世精品《格尔尼卡》把西方现代派艺术推向了极至,但同时他也并不被所有人认可。由此可以看出,“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态(情绪、心境)等等的不同都会引起美感的差异,审美客体只有对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的主体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1]
审美关系是实现美术审美功能和目的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审美需求也制约并影响着美术的发展形态。人的审美认识是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形不成美感,那么主观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关系很难建立。就是说审美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艺术修养。审美以客观事物的美作为其基础,以主体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为必要条件。
美术的精神构成和物质构成的目的是为了美,美的目的和本质是为了审美,审美是要求唤起大众对艺术作品的感想、认同和思考。美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现实美,二是社会美,客观的东西上升为艺术建构就形成了美的内涵。审美性就是要求在不同的画面构成中去发觉美的因素和理念,形成美的感受和感动。凡高的作品是美的,但当时并无人承认和认同。画家去世100多年后,他的《向日葵》以天价被拍卖。罗中立的《父亲》当时也有人提出指责和异意,因为他把一个农民画成了伟人,但美的构成和内涵却赋予这个 《父亲》伟大的生命,20多年后,《父亲》还是那样伟大,成了一个丰碑。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主体的审美性有时不能与客体的美直接相联,某种程度上,还要主体不断加深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提高到能与美术作品对话的程度。
美的事物和事物的美不是以主体的审美情趣为转移的,它有自己的规律性,何为美的规律呢?“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2]这就是美的规律。
对美的规律的认识加深了我们对审美标准的把握和辨别,形形色色的以美术外衣掩饰的虚伪和欺诈被剥离开来。时下行为艺术的泛滥,成为与美的审美性的鲜明对比。从某种程度上讲,行为艺术的审美性是模糊的,甚至是倒退的,不符合传统美的规律和认知要求,但另一方面,它的形成和出现又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也是艺术在当前社会中发展的必然,在对行为艺术的认识中,既要承认其存在的客观性,又要制止其消极因素和影响,还要分析其合理成分。
美的规律是判断美与不美的标准,是审美认识的理论依据,一切客观事物只有符合美的规律方能形成美感,建立审美关系。“事物的美丑取决于效用和用者的立场,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它依存于事物的用途,依存于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这里已经隐含着美是价值的观点,美是事物的价值属性,审美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3]
美的构成在一幅作品中会有强有弱,或突笔墨,或形式,或构图,或技法等。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审美性会根据自己的品位来着意欣赏作品的美的因素,所以有人惊叹作品的色彩,有人喜欢作品的技法,有人喜欢画面人物组合和景物的刻意安排,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审美主体会意求于不同的审美角度,形成不同的审美情感,建立不同的审美意象和审美关系。
把美术的审美本质上升为理论范畴,就区别开了其物质性的造型特征,纯粹以其思想性和精神性来为其释义,即美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了的上层建筑,但这种上层建筑又偏远于经济基础,它与哲学、文学、宗教等文化形式相平衡,通过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美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指明了美术是一种思想构成,作品的物质性不属于美术本质范畴,美术在上层建筑领域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艺术思维也同样吸取着文学、宗教、哲学中先进的思想观念。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艺术的创造性是在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完成的,作品的审美性对画家而言是要先形成一个内心视象,包含各种审美意象形式和建构,最后呈现于画面。对一幅佳作而言,画家主体的审美意象是清晰的,而读者的思维情感必须要沟通于画中的题材表现和形式美法则。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不同,它有自己的隐喻性。例如我们在欣赏一幅画时,会被绘画的色彩、构图、形象所吸引,跃然事中的艺术形式和形象化是固定的,不像文学作品或音乐作品的形象那样需要欣赏者自己去想象和创造,但是美术作品的形象和意味并非一览无余地呈现给观者,作品中暗含的隐喻性内容需要想象的参与。美术作品与观众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并非只是为了赏心悦目,同样它也成为别人吸收和进行艺术创作的素材。在美术欣赏中,欣赏者主动地接受美术作品的刺激和美感,并对由于刺激而出现在头脑中的形象进行积极的加工改造,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去充实和丰富对象,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美术的种类和表现技法的不断发展,扩大了艺术的审美构成,甚至美是什么又一次被争论和探讨。如国画艺术逐渐汲取油画的造型特征,开始向更抽象的方法迈进,而油画也在建构着国画的笔墨体系,观当今画作,国画的表现方法融入了大量的构成因素,如点、线、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同样,油画艺术也在削弱自身的形、色、透视规律,来融合国画的意境和意象,各门类画种和技法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架上绘画已正在走向架下,大地艺术、泼彩艺术,把画笔抛开一边;高科技又进一步创立了流动艺术、光电艺术,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版画艺术开始追求夸张变形和玑理效果,引深人们非理性的审美意象;装置艺术借用了拿来主义的原则,直接用物来表现物,抛开了画面人为的情感思维;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瞩目和抨击的话题;国外裸体艺术早已不再是新的艺术视觉亮点,这些现象扩展了艺术的审美性并延深了对美的规律的认识及对美的本质的定义,对何为美,怎样审美,什么是美术的本质属性,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
审美属性突出表现为审美精神,“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种生存论和世界观的主张,它体现为对某种无条件的绝对感性的追寻。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审美精神一直指引着人类向着积极的、向上的、美好的世界不断迈进。”[4]从现实讲,艺术的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美首先是要符合大众审美需求,要能宏扬真、善、美,要能有益于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的感想和感动,要能突出艺术的功能和作用,使人容易建立起审美意象,一句话,艺术的目的性就是要能服务于社会。
曾经,人们过多地强调美术的种类形态和形式构成,而把美术的审美属性抛在一边,许多画家在不断阐释着自己创作的动机和动因,表述着自己作品的目的和作用,而忽视了大众读者的审美需求。对当代社会而言,强调美术的审美属性就是建立艺术认知的科学性及功能性,就是要摆正美术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只有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审视美术的本质和目的,才符合建立和谐社会艺术观的发展要求。
[1]叶朗.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70
[2]王宏建.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0
[3]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
[4]邹其昌.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探微[M].北京:崇文书局,2002
Abstract:The aesthetic essence of art is its essential quality,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of art is the main approach of realizing its aim、function and role.In present artic composition,the aesthetics affect and limit the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of artic form.How do think the beauty and aesthetics?How do build the right concepts of esthetics and composition?In this magnificent environment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it is worthwhile to review and rethink.
Key words:art;beauty;aesthetic essence;arsthetic relationship
The shallow discussion of aesthetic essence
LU Jia-chuan
J05
A
1009-9530(2010)06-0086-03
2010-09-11
芦甲川 (1975—),男,河南鹤壁人,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