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浅析宋代科技创新的原因及其影响
郭琳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科技创新,实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创新;二是技术创新。宋代的科技独树一帜,取得了辉煌成就。影响宋代科技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其中,社会物质生产对科技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宋代的科技发展对中国社会及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新知识和新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创新;宋代;影响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早在二、三千年前,中国就以其较为发达的科学文化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尤其是科学技术,更是遥遥领先。有科学家统计,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创造发明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约三百项,而中国占一半。正如英国人李约瑟博士所说:“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以前更是如此。”“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1]在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历史长河里,宋代的科技独树一帜,取得了辉煌成就。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项(火药、指南针的应用、活字印刷的发明)都出现在宋代,这些重大发明传到欧洲,它们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及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实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技术创新,也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新方法、新理论、新知识,如科学发现和发明等;二是技术创新,主要是指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新工具、新手段、新工艺、新产品等。因此,科技创新实指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创新。
众所周知,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继汉、唐之后,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至1279年南宋灭亡,共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印刷、兵器、纺织、制瓷、造船、冶金、土木建筑在前人的基础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记录;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传统领域也同样是硕果累累,并涌现了大批的优秀科技人才及科技著作,其中沈括被誉为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的不朽之作《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宋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那么,为什么宋代的科技会如此发达,宋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就宋代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原因及其影响做一简单分析。
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下面我们就作具体分析。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它各种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经济对科学的需求主要是生产发展的要求,经济对科技进步的支持也主要是靠生产的发展提供的。因此,社会的物质生产对科技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北宋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了巩固政权,北宋政权也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措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而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各地劳动技术和生产经验的交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唐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批自耕农,他们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当时,各地农民更加注意精耕细作和推广生产经验。在农业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工具并加以推广,如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脚上的铁犁铧,在中原、华北地区已普遍使用。湖北鄂州地区农民还创造了插秧用的“秧马”。同时,南北方的生产经验也得以交流,江北的粟(谷子)、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推广到江淮一带,并逐渐推广到北方。另外,北宋时期还进行大规模的淤田改造盐碱地等,这些也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正是在农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才推动了其他行业如矿冶、纺织、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2]原始社会的社会生产是原始农牧业生产,也就是以采集狩猎为主,靠自然界的恩赐生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所获得的只是科学知识的萌芽。奴隶社会已经有了社会分工和协作,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为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先后与辽、夏、金、元几个政权并存。自北宋建国后,就与东北、西北的女真、契丹等民族战事不断。为了政权的需要,不得不把经济重心南移,依赖漕运南方的粮食及其他资源,这就推动了宋代造船技术的创新。尤其是南宋,偏安于江南,不仅有运河联通南北,而且外接大海,内外商贸往来不断,由此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宋朝建立后,一方面朝廷和官僚每年要消耗大量的锦、帛以供奢侈,而且每年还要向辽夏金等国交纳大量的锦帛作为贡品。与此同时,宋代的纺织品已成为其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中国的丝绸在世界上极富盛名,远销到埃及、东部非洲地区。社会对蚕丝的需求大大增加。故此,宋王朝对蚕桑、纺织极为重视,屡次下诏奖励蚕织,推广先进的种桑方法。因而也推动了蚕织业技术的进步。如提花织罗机的改造,可以在丝绸上织出更加复杂的花(如孔雀罗、菊花罗、春满园罗),又如蜀锦工人创造的“花流水汶”(又称曲水纹),以单朵或折枝形式的梅花或桃花与水波浪花纹组合,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锦缎装饰纹样。宋代时,我国的印染技术已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全。染缬加工,在宋代极为盛行,技术上也有了发展,如印花已专门化。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着手整顿军容,将士服装恢复唐代制度,采用夹结页印花印染军服。宋徽宗赵佶曾禁止民间制造夹缬镂空印花版,但屡禁不止。宋代的印花纹技术较前代更为精湛。为了防止染液的渗化造成花纹模糊,就在染液里加入胶粉调成浆状以后再印花。这些创造,大大提高了印花技术。后这一技术传到欧洲各国。当时的法国和意大利并未掌握染料技术,只是用油料加颜料调成涂料印花,我国的印花技术一经传去,很快了取代了原来的工艺方法。生活在宋末元初山西万泉县的木匠薛景石,在其长期的织机修造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各家之长,著成了我国古代纺织史上唯一的一部木工著作,在其著作《梓人遗制》中叙述了提花机、立织机、布卧机子(织造一般丝麻原料的木织机)以及罗机子(专织纱罗织物的木机)等几类木织机的形制和具体尺寸。既有零件图,又有装配图,且详细说明了每种零件的尺寸大小和安装部位,为我国织机发展史留下了一页非常珍贵的资料,对新织机的制造和纺织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说社会需求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基础。生产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科技不断前进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生产的需求越迫切,越能推动科技的创新。
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一个关于本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究竟表现为一种什么样的特性的问题,是有关本国文化发展中特有的内在精神的延续和文化传承的发展模式问题。它是文化发展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情感、规则制度、手段方法、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总的说来是一种文化长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风格。因此,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历史的积淀,是支持一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潜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要聚居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冲积平原地区,拥有良好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资源等条件,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农业耕作便成为中华民族主要的谋生手段。而在这种环境里产生的科学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这些学科构成了古代中国科学的主体。
宋朝极为重视天象观测,北宋已出现多种星图形式,中期以后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恒星观测。黄裳根据观测结果,以北极星为中心,共有1440颗,绘成星图,刻在石上,称为“天文图”,现仍完好保存在苏州市博物馆里。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刻天文图。农业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基础,农业劳作不需要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地域较为稳定,但农业必须随着季节进行交替,因而在时间上具有相对的固定性、重复性,久而久之,人们便根据天象的变化来判断气候、预示季节来临,这就是历法。宋代先后制定了20多部历法。在沈括的《十二气历》中,提出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大月31日,小月30日,十二气为一年,与现行公历基本一致。南宋的天文学家杨忠辅,在其《统天历》中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欧洲380年后颁布的格利高利历完全一致。他还提出加归年长度不断变化,古大今小,是天文史上一个重要发现,有关这一点的近代理论600多年后才提出来。
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任何民族文化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的文化形态的涌现,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民族文化传统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3]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当代,当它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后,必然朝着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科技发展发挥其作用。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顶峰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尤其是北宋时的三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及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的三大发明,由中国传到世界后,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科学文化的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此,马克思作了高度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健全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4]1620年,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一书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的,第二种是在战争方面的,第三种是在航海方面的。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影响。”[5]马克思和培根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它们对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上的作用。特别是马克思更是敏锐而深刻地指出:“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它们的西传看成是推动西方社会发展,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6]从政治与经济角度分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探险,帮助资本家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军事角度分析了火药武器在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的过程中,进行暴力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思想角度分析了印刷术在新兴资产阶级制造革命舆论,进行思想启蒙教育以及传播资产阶级的观点、主张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等等,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四大发明(包括造纸)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新知识和新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对人类与社会的影响是人们无法预料的。许多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曾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国家的追赶与跨越,如建国不足200年的美国,依靠科技兴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便赶上并超过了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越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封建奴隶制的日本,利用明治维新,依靠科技,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可以这么说,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今天,新的科技创新正以人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和潜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抓住时机,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再创中华民族的新辉煌。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3
[3]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12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7
[5]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14
[6]毕剑华.中国科学技术史概述[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88-89
Abstract:The technology is creative,solid a contents for including both side.While ising a science technique creative;Two is a technique creative.The technology of the on behalf of Sung creates new style, obtaining the glorious achievement.It is various that Sung on behalf technology that affect the factor set up, having 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al etc.various factors,among them,the social material produces to rises to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decision function.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the on behalf of Sung produc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history progress of worlds,behaving provide the new information know with new hand a development for,biggest increases people knowing nature,holding new election nature with protecting natural ability,pushing social productivity.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e;the Song dynasty;infection factor
H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Song Dynasty
GUO Lin
K244
A
1009-9530(2010)06-0078-03
2010-09-14
郭琳(1972-),女,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