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著源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邓小平对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构想及其实践
储著源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抗战时期,邓小平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建政、建党、建军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政权建设是邓小平领导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成功,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邓小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抗战时期,邓小平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与刘伯承同志带领太行、冀南、太岳等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高度的政治觉悟、高超的领导才能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邓小平以其科学的政权建设理论指导抗日根据地各阶级、各阶层进行政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试对邓小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理论及其实践进行初步的探索。
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整个抗战大局,邓小平身在抗战第一线,亲自领导和参加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邓小平在抗战初期就对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进行了思考。1938年初,邓小平与一二九师参谋长倪志亮等同志专门召开了一次创建根据地的问题的座谈会,邓小平说:“根据地是一个地理领域,要使根据地在一个地区存在和发展,就要有政权,通过抗日政权来领导根据地的各项建设。”[1]33在座谈会后,一二九师师部和当地省委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其中就讨论到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的问题。会议提出,在政权建立上,要建立群众信任的、民主的抗日政权,要以各种名义扩大人民参政的范围,要使各种抗日进步分子经过训练到区、村政府中工作。[1]33在邓小平的领导下,1938年8月中旬,在南宫召开了有近30个县代表参加的冀南各界代表的会议,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选举杨秀峰任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并提出了38项施政方针。
根据中共中央1940年3月发出的 《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的精神,邓小平在晋冀鲁豫边区及其华北根据地开始了伟大的政权建设的实践。1940年8月1日,成立了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这是晋冀豫边区的最高政权机关,它担负着此边区的立法、建设任务。1941年3月16日,冀太联办召开第二次行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托,提出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抗战四周年时,召开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按照“三三制”的原则,选举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成立边区政府。他的这一建议被大会接受。随之成立了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备选举参议员,召开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镇隆重举行,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建议,会议决定将鲁西33个县划入本区,临时参议会改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邓小平、李大章等133位参议员出席了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以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15项主张为基础制定的边区政府施政纲领和各项重要条例、法令;选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组成人员。邓小平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委员,杨秀峰当选为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为副主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是严格按“三三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三三制”政权在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上产生,“三三制”政权又为进一步实施民主政治提供了保证。在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召开和边区政府成立的前后,太行区的各级政权普遍按“三三制”原则进行了充实调整,从而保证了太行等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晋冀鲁豫边区各级政权是在党中央和中共北方局的指导下,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建立起来的。邓小平在建立各级政权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政权建设思想。
(一)创造性地阐述了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当时抗日战争的客观情况的产物,所以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但抗日战争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抗日根据地政权又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政权范畴。对此邓小平进行了科学的阐述:“这种政权表现为几个革命阶级对汉奸、亲日派、反动派的联合专政,既能合乎统一战线原则,团结大多数以与日寇、汉奸、亲日派、反动派进行斗争,又能保证由共产党和进步势力结合起来的优势,所以这不仅是今后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2]8这里邓小平阐明了政权的性质:几个革命阶级对汉奸、亲日派、反动派的专政。又提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的雏形,这为以后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提出了建政原则和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实质。邓小平贯彻党中央的指导方针,严格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根据地政权,充分地调动了根据地各阶层来参加政权建设。邓小平又创造性地规定了“三三制”原则的具体内容:在组织形式上,无论行政机关或民意机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或少于三分之一,进步势力占三分之一,中间势力占三分之一;在政策性质上,必须照顾了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在政权中反映出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党派阶级的民主政治的斗争;既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就必须产生政权的优势问题,我党必须要掌握这种优势等等。[2]8-9从以上内容看,邓小平领导的根据地政权向当时中国人民表明了它是一个公正、公平、正义、民主的政权,它让抗日各阶级充分地享有民主权利,同时又保障其合法权利。所以“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正如邓小平描述的那样:“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党在领导政权工作时,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2]9
(三)邓小平科学地全面地阐述了抗日根据地政权的职能。职能即职责和功能,也就是抗日根据地政权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功能和所承担的责任,邓小平通过领导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经济建设职能。边区政府成立以后,邓小平就要求边区政府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而边区政府也为根据地经济建设做出了许多努力,正如邓小平指出:“在生产的组织和领导方面,抗日民主政府与群众团体曾经尽了很大的努力。”[2]80并且在邓小平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第一,强调了边区各级政府要具有对敌经济斗争的职能。邓小平要求:“建设根据地(包括武装、政权、群众和党的建设)与对敌斗争,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性。经验证明:没有根据地,就不能坚持对敌斗争;没有对敌斗争,企图关门建设根据地,也要影响到根据地的存在。 ”[2]42
第二,政府每年举办低利或无利的贷款,在根据地经济困难时期,起到了“以工赈济”的效果,有力地保障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邓小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政府拿出了大批款子,贷给灾民。有的是纺织贷款,如武安一县就贷款组织了两万多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她们每天劳动所得,可以维持一个到两个人的生活,妇女地位大大提高了。有的是水利贷款,今年修渠贷款即达四五万元,工人全系灾民,每人每天三斤小米的工资,可以节余一部分养家。”
第三,制定了正确的财政和合适的负担政策:统一累进税,适合了奖励发展生产的需要。邓小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边区临时参议会通过的统一累进税办法,将于今年在太行区实行,这更确实照顾了各阶层的利益,负担面有了扩大,完全符合中共中央规定负担人数达到总人数百分之八十的政策。统一累进税实行以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奠定财政的基础,而且必然提高各阶层生产热忱。”[2]83
第四,采取“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贸易政策和打击伪钞保护法币的货币政策。边区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根据地的贸易和金融的管理,促进了根据地的贸易的发展,保障了根据地的金融稳定。
其次,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同样在边区政府成立后,邓小平要求边区政府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日常重点工作。邓小平领导的边区政府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三三制”的民主政权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成为当时中国民主政治的一面闪亮的旗帜。并且邓小平早在1940年指导成立冀太联办的时候,在施政纲领时就提出了“彻底实现民主政治,建立廉洁政府”的目标。[3]
一方面,“三三制”政权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推广和发展的过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正是通过民主的办法推行普选,由抗日的各阶级、各阶层选出自己满意的代表,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根据地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特别是根据地推行的是真实的民主,不是大资产阶级的那种虚假的民主,从当时根据地实施对特殊阶层的选举方法就能看出,例如对于缺乏文化知识的阶层实行的是投豆法、画图法、背箱法等。
另一方面,通过民主政治教育,来推动民主运动发展。在抗战时期,加强民主政治教育非常必要,因为人民面临着反动政府虚假民主的欺骗,因此认清谁实行的是真正的民主显得尤其重要,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教育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2]20建立民主的政府需要民主,民主政府的任务就是向根据地各阶级各阶层实行真正的民主。
总之,边区政府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和施政目标,并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中共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的真实民主,为中国人民的民主政治斗争指明了方向。
再次,军事建设职能。在抗战时期军事建设必然是中心任务之一,没有坚强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也就不可能有根据地。政府也积极地参加了根据地的军事建设,为军队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做出了贡献。早在1940年9月,邓小平指导冀太联办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人民武装组织条例》《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荣誉军人抚恤条例》《军事支差条例》等法令法规,使根据地开始走上依法加强军事建设的轨道。后来在1941年7月7日—8月15日的晋冀鲁豫边区的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领导制定了 《晋冀鲁豫边区军事支差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地的军事建设增强了军事实力,为打败侵略奠定了军事基础。
还有文化建设职能。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同样也离不开对敌的文化战线上的抗战,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政策,政府也积极推行文化建设以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1942年元旦后邓小平与李雪峰主持召开了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与会人员来自22个文化团体,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一二九师、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直属单位、学校、太行区6个专署28县。邓小平与会发表了《关于新的形势与对文化工作者的希望》的主题讲话,对各级党委各级政府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5点希望,主要提出了文化建设应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将理论和现实结合的要求。在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指导下,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人民作家赵树理参加完座谈会后接连写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优秀作品。
最后,支持和领导群众运动。邓小平对政府在群众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做了精辟的论述。邓小平强调“政府对于群众运动应是扶植态度”,但政府“也不要采取干涉或代替包办的态度”。同时邓小平又强调政府 “要把群众运动约束于政府法令之内,亦即是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内”。[2]74由于根据地政府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制定了正确的群众运动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根据地的群众运动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抗日热忱,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总之,根据地政权的职责是“服从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的领导,扶植群众运动和照顾基本群众利益,巩固统一战线,爱护军队和解决军队的供给、补充。 ”[2]12
(四)邓小平科学地论述了怎样正确地处理党政关系。由于当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抗日根据地政权是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代表着抗日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政权机关,所以对于处理好党与政权的关系意义非常重大。邓小平重点论述了以下问题: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反对“以党治国”的观念。邓小平全方位地论述了“以党治国”带来的危害,他指出“‘以党治国’的国民党遗毒,是麻痹党、腐化党、破坏党,使党脱离群众的最有效的办法。我们反对国民党以党治国的一党专政,我们要反对国民党的遗毒传播到我们党内来。”[2]66
其次,指出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是指导与监督政策。邓小平指出,“党对政权要实现指导的责任,使党的主张能够经过政权去实行,党对政权要实现监督的责任,是政权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党权高于一切。这是与‘以党治国’相反的政策。”[2]12邓小平还从党的政策与政府政策、党的领导与优势、“三三制”原则、民主问题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原则的具体运用。
再次,指出要正确发挥党团和政府机关支部在政权中的作用。邓小平要求“为了保证党对政权的领导,为了统一党员在政府中的步调,在县以上的民意机关或行政机关中均应组织党团,由同级党部指定几个负责干部组成,人数以不超过七人为好。”[2]12同时邓小平还指出党团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邓小平对政府机关支部同样也做了严格要求,指出“政府机关支部没有党团的权力和责任”,也不能让政府机关支部成为“第二党团甚至变成第二政府”,并且还指出政府机关支部有自己的特殊任务。
(五)邓小平正确阐述了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规律,其中就强调处理好政权建设和其它根据地建设的关系。邓小平指出,“一个根据地除了必须具备的地理、敌情、时机等条件外,其本身必须具备着革命的武装、政权、群众组织和党等四种力量。这四种革命力量是缺一不可的,缺了一种都不能形成革命根据地。这四种力量又是互相配合的,任何一部分不得力都会影响其他部分,互相配合不好也会使根据地受到损害。”[2]16并且邓小平还明确地强调政权建设的作用及其职责。邓小平说:“没有坚强的政权工作,财经建设、除奸司法等工作无成绩,不仅不能建立根据地的秩序,而且要影响到军需民食,这样也会影响到根据地的巩固与坚持。”[2]64
邓小平对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且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形成了科学的建政思想,成为其领导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蓬勃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成功的实践能带来正确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为以后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一)邓小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渊源之一,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作为邓小平早期的政权建设思想,它接受了特殊客观实践的检验,指导邓小平等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成功,对邓小平本人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智慧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逻辑过程,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形成的,但抗战时期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和理论渊源之一,更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了被实践检验的养料。
(二)邓小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理论及其实践为邓小平主政大西南和建国初期政权建设提供了现实启迪。邓小平一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很小的时候就出国留学,因此,从小就培养了他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抗日根据地建设就是其超强独立能力的体现,抗战时期积累的经验和培养的能力为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领导各级政权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在主政大西南时期,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后,大西南的建设和稳定就显得非常关键,关系到新生政权的稳定问题。正是因为有了领导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实践,邓小平才能有条不紊地领导大西南政权建设,并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也大大体现出了邓小平同志的高超领导才华和政治智慧。
(三)邓小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理论及其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传统政权建设思维模式和新时期解放思想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国人的建设思维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思想也得到了大大的解放,特别是邓小平从中国建设实际出发,批评了“四人帮”荒谬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等等都大大改变了国人的思维和思想,可以说是一次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学的思想大洗礼。同样,邓小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不是一时形成的,这种科学精神贯彻邓小平革命和建设的一生,是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在领导抗日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地分析抗日根据地的特殊情况和抗日时期的特殊国情,结合建设实际执行中央政权建设指导方针,领导根据地各个阶层开展轰轰烈烈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的政权思路也大大改变了根据地共产党人、人民群众以及其他阶层的思维模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建国初期的政权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延续和创新,因此,邓小平等领导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为建国初期政权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和历史经验借鉴。
邓小平在抗战时期探讨了政权建设的原则、实质、职能、规律以及政权建设中党政关系的处理等重要建政问题,不仅为建国初期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而且为新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指导,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影响。因此,在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地位和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研究、分析和吸收邓小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理论及其经验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1]静德.雄才大略展太行——邓小平在太行10年记事(一)[J].党史文汇,2004,(3)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钟文,鹿海啸.百年小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5
Abstract: In the resistance to Japanese aggression,Deng Xiaoping led people to build powerpartyarmy,to strengthen work style、to cut army and power、to subtract rent and interest、to go on production movement,but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Power construction was a important thing,Deng Xiaoping and people of base had made a great success.Especially power construction accumulated lots of experience for the powe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nd supplied abundant nourishments for Deng Xiaoping Theory of new period.
Key words:Deng Xiaoping;the base of resistance to Japanese aggression;power construction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s of deng xiaoping about the base of power 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Resistance to Japanese Aggression
CHU Zhu-yuan
A849.13
A
1009-9530(2010)06-0074-04
2010-09-25
储著源(1979-),男,安徽岳西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