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关于农村矛盾问题的思考

2010-08-15 00:49罗恢远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矛盾农民农村

罗恢远,袁 慧

(1.惠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惠州 516007;2.赤光中学,广东河源 517349)

和谐社会视野下关于农村矛盾问题的思考

罗恢远1,袁 慧2

(1.惠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惠州 516007;2.赤光中学,广东河源 517349)

当前农村矛盾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民主政治、各种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教育落后、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偏低;社会对农村支持和关注的程度不高。为了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和先进思想文化;提高全社会对农村支持和关注的程度,以便实现构建和谐农村的目标。

和谐社会;农村;矛盾;原因;对策

“三农”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各个领域整体着眼,全面推进。

一、当前我国农村矛盾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和易发期,在许多地方都存在着不少矛盾,其中农村社会的矛盾更为突出。这些矛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四个方面。

(一)经济生活中的矛盾

1.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1]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单一的所有制格局被打破,农村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农村社会呈现出分层态势。目前已经分化出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阶层。[2]而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这些新的利益群体由于收入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在农村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有着日益强烈的优越感和对村务的支配意识、干预意识,正向强势群体转化。其他普通农民这个群体则由于素质相对较低、收入相对较少且来源不稳定,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逐步向弱势群体转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

2.生产经营环节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渐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得以加快、生产集约化程度也在提高,于是各种中介组织便应运而生并形成一个复杂交错的服务网络,市场运作方式渐趋成熟。与此相适应,各个环节的相互依赖度增强,一旦某个部门、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发生连锁反应,激发种种纠纷和矛盾。如种子公司的种子质量出现问题,其他各个环节都将无法衔接,已经签订的合同也无法执行,必然造成经济纠纷,影响农村生产的正常运作。

3.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群体间矛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衡量我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贫富差距的矛盾不仅仅是指城乡之间的贫富悬殊,还包括农村内部的差异和农村的地区差异。由于贫富差距极易引发人们的不平衡心理、自卑心理、嫌贫仇富心理,于是在人与人之间自然不自然地就产生了社会分层;也正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悬殊,导致社会治安不稳定,盗窃、抢劫事件在农村、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贫富差距过大成为目前我国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

4.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用和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的矛盾。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成为新的困难群体,从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了农村的稳定。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在提高,而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行道路、住房、厂区等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七年来全国有近亿亩耕地被征用,其直接后果是造就了 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 “失地大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 200多万失地农民。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必然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2003年,九三学社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 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 30%。[4]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为游离于城乡社会之间的“边缘人”。

5.农民群众在日常经济交往中因借贷关系引发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亦日益频繁。在过去人们经济交往不多、交易额度较小的情况下,引发的经济矛盾是有限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而与此相适应的农村法制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多数农村还存在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村民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在不少地方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于欠债不还的,债权人往往不是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或者正常的协商方式,而是通过占用债务人的财产、房屋、土地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债权,由此而引发各类经济矛盾,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二)政治生活中的矛盾

1.农村干群矛盾。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的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甚至处于对抗状态,酿成恶性事件。此类矛盾涉及范围较广,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计划生育、集体财务、宅基地安排、土地征收、村民选举等等问题。农村社会的一系列矛盾都交汇于“干群矛盾”,并成为目前农村各类社会矛盾的焦点,而农村干部又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其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提高。他们越来越懂得保护自己,越来越懂得监督干部,但是权利义务观念较差,处事时缺乏理性。而村干部本质上还是农民,其法制观念、群众意识淡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较为严重,有的甚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截留农民土地征用补偿款、扶贫救灾款等,引起农民的不满。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快速发展的要求,以致于干部威信不高,干群关系紧张。

2.农村 “两委”关系不和谐。农村 “两委”即农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在农村村级事务管理中有着不同的职责、地位和作用,他们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然而在当前不少农村,这两者的关系有些不正常,职能分工不明确,工作不协调,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耗”现象。在为数不少的农村 “两委”中存在 “两张皮”现象,有的甚至分庭抗礼、争权夺利、互相扯皮。由于历史原因,村支书比村长的权威高,因此在农村事务中往往是村支书说了算,影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3.村民的自治权利得不到充分表达。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的主体架构已经确立,村委会的“海选”也已成为现实,但各个地方发展不平衡,具体政策不配套,在程序性、技术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少地方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财小组等组织流于形式,村民行使自治权利的渠道尚不通畅,相当多的村民认为“两公开一监督”流于形式。

4.农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当前农村的许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当事人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用法守法意识不强有关。比如村干部在解决农村事务中,对农民尊重不够,处事方式简单粗暴,甚至违法施政,导致干群冲突;而作为新时代的农民,还受到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遇到问题时不懂得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相反会借助一些社区势力,借助宗族、民族宗教信仰、行业、地缘关系等非组织群体势力来解决问题,从而造成违法暴力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5.宗教势力派系斗争等社区势力在部分农村横行霸道。在农村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村民自治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地方政权组织涣散无力,宗族势力、家族势力趁机参与选举等农村事务的处理,以便达到操控农村政治权力的目的。由于获取了政治资源的宗族势力在村内重大利益分配上享有支配权,处于弱势的宗族往往受到强势宗族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怨气日增;另外,就算不是宗族自己的人直接操纵农村政权,一些村干部在处理村民间矛盾和纠纷的时候也会受到这些强势宗族的压力,以致于处事时昧着良心,有失公平,从而引发干群关系紧张,民告官事件时有发生,给农村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三)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矛盾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蔓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的自主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但市场机制的消极效应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也在发展。进步思想和落后思想相互撞击,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一些农民的道德素质不高,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盛行。近年来,“科技兴农”战略已见成效,学科学、用科学已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达成共识,但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传统意识也有所复苏,在部分农村还有较大市场。科学与迷信的矛盾十分突出,双方的斗争还将是长期的。近年来,一些农村迷信活动猖獗,“黄赌毒”泛滥。首先是赌博现象愈演愈烈,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有的赌徒甚至放弃工作生产的机会,以赌为生,不仅贻误生产,甚至弄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境地;其次是黄色书籍、杂志、报纸等入侵农村,成为农村青年的主要精神食粮;最后是农村宗族意识的复苏,人们不惜花重金建造宗祠庙宇,封建迷信活动日益盛行。

3.部分农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农民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但效果不够理想,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一些农民头脑中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正邪观念、真假观念、美丑观念发生颠倒,个别农村甚至出现了正不压邪的现象,以致一些邪恶势力兴风作浪,污染了社会风气。

(四)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1.城乡之间的矛盾。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自产生之后就未有根本的改变,从而导致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不仅仅表现在城乡总体经济增长的差异上,也表现在整个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上,既有城市快速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又有城市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还有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和城乡社会教育、医疗保险等等失衡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某个时候有可能触发人们内心的心理失衡,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和及时解决的话,就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2.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不能满足农村子女就读的需求。我国现阶段教育不公平突出地表现在城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和巨大落差。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造成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就整个农村教育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普及度不高,文盲率也居高不下,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有大量的适龄儿童无钱入学;经费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素质低,制约了农村整体科学、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3.医疗、社保覆盖面低。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逐渐扩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村医保、社保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农村医疗机构少而差,医疗人员素质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开展难度大。一是社保覆盖面窄。目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占适龄投保人员的比例不高,多数农民养老保险保障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二是保障额度低,生活补助少。即使是参保人员,由于缴费基数低,等真正给予保障补助的时候却是杯水车薪,达不到保障的目的。

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一些农村办起了乡镇企业,或者是引进了外资发展当地经济,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一些乡镇干部追求 “面子工程”,追求政绩,也许是由于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的大气、水源、山林、草地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容易引发农民的不满情绪,并诱发出许多事端。

二、农村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大,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文化需求。当人们的利益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因此,一些农村地区的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借助农村宗族势力。有的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出门打工,到了城市却又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留不住高素质人才,使得农村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导致农村出现社会管理水平低下,社会治安混乱等等问题,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民主政治、各种法律法规等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农村的民主政治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引起的。由于农民民主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容易引发民间各种势力、利益的争夺和纠纷,而作为管理者的村干部,有的因为法制观念不强而违法施政,或者受到当地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村霸等等的压力,不能公平、公正地处理农民间的纠纷;有的因为本身法律素质低,服务群众意识差,导致 “一言堂”、不尊重农民、处事方式简单粗暴现象的发生,在处理农村矛盾时利用手中权力,搞行政压制,而不是采取疏导教育的方法,从而使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大打折扣,民愤四起,越级上访事件不断增多。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村干部的直选,这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推动和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农村干部换届选举工作越来越规范,村民、村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也逐渐增强。然而,在农村选举中,因为有的选民没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把选举与狭隘的地域、宗族、人情、恩怨、亲疏、利益、权力等观念以及各种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不少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此外,村民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不懂得使用法律手段,而是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危害社会治安。

(三)农村教育状况落后,农民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农村教育起步晚,经费投入低,办学条件差,工资福利低,教师队伍素质差等原因,农村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十分不利,也对提高农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利。譬如由于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趋于传统保守,进取意识不强;由于农村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低,不少农民愚昧无知,无法抵制外来庸俗低劣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公德意识、价值观念、是非观念不正确,处事粗暴等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缺乏智力支持,从而失去许多竞争的机会。

(四)全社会对农村的支持和关注程度不高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资金和政府财力的限制,都采取了歧视农村和农业的政策,以农业税和其它收入形式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公共支出的重点放在城市,这个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城市和工业更易于促使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走了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道路,其结果是农村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逐步扩大。虽然,我国从 2004年开始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我国农村发展还是相对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整个社会对农村给予的支持和关注程度远远不够。

三、积极妥善解决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我们不仅要对当前农村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进行正确的分析,而且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化解这些矛盾,从而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

(一)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经济上去了,人们的生活好了,农村矛盾的解决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眼光解决农村矛盾。

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2.继续对农村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业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多予”就是要给农民多 “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而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保持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建设事业中来,为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首先要把为农民提供可靠的科技服务、完善的市场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服务摆在首位,为农民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拓宽农民增收方式和渠道,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的目的。其次是要加快建立城市对农村的人才支持制度和党员挂钩帮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非农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再次是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而“少取”就是要少找农民收钱,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此,首先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摆脱“官本位”思想。在做出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前,要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搞 “政绩工程”和 “形象工程”,以免劳民伤财,也不能以发展农村经济的名义做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如强行拆迁,低价征地等等;同时,还应该尊重民意,珍惜民力,积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杜绝一切不合理摊派收费。

(二)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1.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乡镇、村干部作为农村的基层干部,对于当地的社会状况、民情民意和各种矛盾了然于胸,一般的基层矛盾和乡村事务都得依靠他们解决,所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矛盾能否顺利地解决,他们在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效预防和化解农村矛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如分期分批选送村干部到县级党校学习培训,组织村干部到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学习参观考察等。

2.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要搞好村务、财务 “两公开”和对村干部的“一监督”工作,使村务、财务置于农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防止村干部贪污腐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依法行政,使农村的政治生活有章可循,依法进行。

3.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农村 “两委”班子建设。首先,要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任用人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区域行业的界限,冲破宗族姓氏的小团体意识,广泛采用“两推一选”的办法,增强选举的透明度,让那些在村民中享有较高威信、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廉洁奉公的人进入农村“两委”班子,为农民群众服务。其次,要明确农村 “两委”职权分工,减少“内耗”,团结一致共同管理好农村各项事务。

4.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增强村民和村干部的法制意识。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农村广泛开展普法工作,教育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学法、懂法,增强法制观念,使他们懂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行为,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由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容易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制约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为了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不仅仅要从经济和政治方面着手,还要从教育文化方面着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实施 “科教兴农”和 “人才强农”战略,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免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给予困难家庭的学生发放住宿补贴和生活费补贴。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农村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强化政府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建设小康农村与和谐农村的目标,广泛开展积极上进、形式生动活泼,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要组织好年节假日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活动走上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农村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为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对农村的支持和关注程度,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1.关注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增加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贫困人口救助救济制度,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为失地农民解除后顾之忧。进一步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防止假医假药坑害农民。疏通农民看病路上的一切绊脚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扶”,为农民的生命健康提供越来越好的保障。

2.继续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大力支持农村社会的发展。自 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后,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活力进一步增强。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的实行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实施这一战略,根据国家财力增长情况,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扩大农产品的补贴范围,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补贴标准。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3.制定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农村社会发展经济过程中,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由于乡镇干部的“政绩观”的偏差,不少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追求量的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有效克服这些问题,保障农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吸取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更为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7-208.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9-18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4]王海坤.失地农民出路与现实[N].中国经济时报,2004-04-09.

Thinking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LUO Hui-yuan1,YUAN Hui2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516007,Guangdong China;2.Chiguang Middleschool,Heyuan517349,Guangdong China)

Right now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rural areas exist in the 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al fields.The reasons for these contradictions are as follows:first,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agging;second,the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of all sort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not perfect enough;third,the educ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lags behind and the quality of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is not good and finally,the society does not give enough concern and support to the rural areas.In order to 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properly,we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develop the education and advanced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rural areas,enhance the support and atten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rmonious society;rural area;contradiction;reason;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尔迟

D 691.7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6883(2010)05-0073-07

2009-12-31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 2009年度一般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序号 65)。

罗恢远(1967-),男,湖南邵阳人,惠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科研处处长。

猜你喜欢
矛盾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