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敏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广东潮州 521000)
薛侃生平事功与治学述论
饶 敏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广东潮州 521000)
薛侃是明代潮汕著名的儒士儒官。他事亲至孝,事君至忠,事师至敬,治学至专,待人至诚。因上疏请稽旧典,择亲藩贤者居京师,慎选正人辅导,触帝讳而下狱,遭到迫害。但他刚正立朝,操守高尚。他师崇王阳明,治心性之学,卓有成就,为阳明最得力之入室弟子之一,也为传播王学之岭表大宗。他居乡则思益其乡,为乡梓筑堤开溪、修路造桥,做了很多造福乡梓的实际贡献,实践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
薛侃;生平事功;治学;造福乡梓
薛侃(1486~1545),字尚谦,明代潮州府属揭邑龙溪都(今潮安县庵埠镇薛陇乡)人。明正德五年(1510)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以侍养归,师事王阳明于赣州,归语兄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往从。自是王学盛于岭南。世宗即位,授侃行人司行人,后丁母忧,居中离山,与士子讲学不辍,世人称之为中离先生。嘉靖七年(1528),起补故官,为行人司司正。在江西赣州亲炙阳明之教,深契良知学旨。十年(1531)上疏言建储事,“乞稽旧典,择亲藩贤者居京师,慎选正人辅导,以待他日皇嗣之生”[1]5468-5469。触世宗讳,下狱廷鞫,后削职为民。隐居讲学于中离山,从学者甚众。嘉靖十五年(1536)远游江浙,会罗念庵于青原书院,一见如故。后又至罗浮,讲学于永福寺,东莞学者迎其居玉壶洞。再居惠州,四年后归里,卒于家。终年六十岁。隆庆元年(1567)复其官职,赠承仕郎,河南道监察御史。[2]《明史》亦载,“隆庆初,复官,赠御史”[1]5469。薛侃存世著作有《研几录》、《图书质疑》、《经传论义》、《鲁论真诠》等,潮州耆旧集收有《薛御史中离集》三卷,后人又编有《薛中离先生全书》二十卷行世。
薛侃一生事亲至孝,事君至忠,尊师至敬,治学至专,待人至诚,刚正质直,操守高尚。早年就曾因父亲“病革,请尝其粪”以验[3]270;“母讣,陨绝,五日始食粥”[4]。可见其孝悌天性。纵观明史人物,许多人都是孝子,如江苏常熟人陈察 “以养亲归。家居九年,始赴补”(《明史》卷 296),明史列传第 184有孝义传,叙述许多孝子的孝行。但是如薛侃之至孝者,鲜矣。嘉靖七年冬,阳明先生卒,薛中离闻讣,“率侨与四方同志欧阳南野、魏水洲辈数十人朝夕哭焉”。越年秋,更 “趋王氏家,事无大小,咸为经理”。[5]499同时,还与诸同门立下轮年《抚孤题单》,陈明“恤遗孤以弘本,严内外以别嫌,分灶食以防微,一应所有,会众分析,具有成议”。对阳明遗孤,“每年轮取同志二人,兼同扶助,诸叔侄不得参挠”。[5]499-500阳明先生去世当年,薛中离又与诸叔侄和翁万达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并与翁万达合撰了《祭阳明先生文》。再越年,薛中离又在杭州城南天真山主持修建了祀阳明先生的精舍,并为撰写《勒石文》。尊师至敬,及于身后。
薛侃一生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朝代。总的来说,除弘治朝外,总体上可以说是一个政治比较腐败的时代,亟需正直立朝者有所作为的时代。
宪宗于正统十二年 1464年登基,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一副明君姿态。但宪宗在位时,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 17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挥霍无度,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使其监督军务,提督京营,并操纵官吏任免,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恣横,民不聊生。成化十八年(1482),因群臣屡谏,始罢废西厂。宪宗还算仁厚,善于纳谏,罢逐汪直等小人,重用李贤,国库日渐充裕。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去世,八月,宪宗过于悲痛而驾崩,时年 41岁。
孝宗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当时被任用的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和伦文叙等人,都是正直忠诚的大臣,在弘治一朝发挥了较大作用。由于孝宗的励精图治,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孝宗雄才大略,不亚于太祖、成祖。
武宗皇帝在位期间,重用宦官刘瑾,后又宠信佞臣钱宁、江彬。宁王朱宸濠,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王守仁(阳明)机智平定了这一叛乱。
嘉靖帝继位之初,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 “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为著名的政治事件。嘉靖帝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其专制统治。
薛侃的一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薛侃就是在宪宗年间出生的,他少年时期正是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英才辈出,为他读书励志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正德十二年,薛侃考中进士。两年之后,宁王朱宸濠反叛,一代大儒王阳明审时度势,机智平定了这一叛乱,受到朝野称颂。这一平叛行为不仅稳定了明王朝的社会秩序,也大幅度地提高了王阳明的社会地位。此前,薛侃与王阳明有师生之谊,此后,薛侃对阳明更是崇拜之极,他努力仿效王阳明,维护王学。他不仅创办学校传播其学说,而且在其故世后整理其著作,把王学摆在突出的地位上。他曾上疏“请祀陆九渊、陈献章”[6]48-51。这是他尊崇王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他的请求部分得到朝廷许可,陆九渊受到祀奉。在嘉靖十年,薛侃上疏恳请嘉靖定皇储,也是受到王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薛侃上疏与“议礼之争”关系密切。
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为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这两件事可以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入主宫廷,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们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得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得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晋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来我往,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 23人,翰林 20人,给事中 21人,御史 30人等共 200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哭喊声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将为首的几位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将 134人逮捕,86人待罪,一时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左顺门事件以皇帝的胜利,护礼诸臣的失败告终,嘉靖帝终于如愿地将父亲追尊为睿宗,并将神主移入太庙,跻在武宗朱厚照之上。这次事件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谏或引退,而佞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开始了他的专制统治。
在上述议礼和护礼两派中,薛侃是站在护礼派一边的,而且态度非常坚决。他在朝为官期间,多有建言献策。他所上的几道著名的“疏”,像《正祀典以敦化理疏》、 《明正学以安圣躬疏》、《复古制以新士习疏》、《仿古更化疏》等,都是有关王朝治乱安邦之大计。持论剀切,说理明晰,而且高瞻远瞩,全是关乎安邦治国,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学。其中部分地得到采纳施行。而在嘉靖十年秋,他所上的《复旧典以光圣德事疏》曰:“臣仰稽祖宗分封宗室,犹留最亲殿下一人在京……列圣相承,莫之或改。正德三年,逆瑾怀异,遂并出封。瑾败,廷臣但俟宗嗣繁衍,因循未之议复……伏愿查复旧典,于亲藩中择其亲而贤者,迎取一人入京为守城王,抡选端人正士为之辅导。他日东宫生长,其为辅王亦非可缺焉者也。”[6]57时嘉靖方祈嗣,讳言之,见疏大怒,立即把薛侃投入监狱。议礼派张孚敬等人指使心腹彭泽,欲通过对薛侃的廷鞫牵扯构陷政敌夏言,薛侃却大义凛然,瞋目曰:“疏,我自具。趣我上者,尔也。尔谓张少傅许助之,言何豫?”[1]4569又曰:“明有君父,幽有鬼神,首可碎,心不可欺。”[3]270结果是“拷掠备至,侃独自承,累日狱不具”[1]5469。薛侃的行为无疑是正义的,宁折不屈的。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薛侃冒着极大的风险,敢于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表明了他对皇帝和大明王朝的忠诚,体现了儒者的节操。
薛侃的这一行为深深感召了一批大臣,他们出于对明王朝的忠贞而纷纷上书。据《明史》记载,继薛侃上疏恳请嘉靖定皇储之后,御史喻希礼、石金都因为上疏恳请嘉靖定皇储而获罪。喻希礼要求把护礼得罪 “远戍边缴”的诸臣 “量移近地”,而石金主张“录守仁功,宽诸臣罪”,他们的这些意见,同样触怒了嘉靖帝,被下诏狱,最后“二人竟谪守边卫”[1]5470,直到大赦。由于嘉靖帝一心求长生不老之术,不管国事,引起了朝廷大臣的忧虑。当时淳安县知县海瑞,刚被升任户部主事,见嘉靖帝如此行径,决定冒死进谏。他买好了自己的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写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谏,嘉靖执迷不悟,也将海瑞下狱。
应该说,在这件事上,薛侃的建言无疑是正确的,是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实际的。这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政治情怀。但由于嘉靖皇帝的私讳和喜怒无常,再加上大臣之间的互相构陷,结果终于被削职为民。然而这还算是比较轻的。薛侃之侄薛宗铠,曾官拜礼科给事中,迁户科左给事中,因弹劾汪宏 “肆奸植党,擅主威福”,受到构陷,竟 “死杖下”。[7]
薛侃在整个嘉靖王朝受到极大的委屈,但他都能淡然处之,不以为意,仍然坚守忠君思想,遇圣寿节,仍然 “焚香叩祝甚谨”。尽管他的行为最终还是得到封建社会肯定,不过要等数十年封建皇朝换代之后,直到隆庆初,才 “复官,赠御史”。这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最终还是肯定薛侃的行为是源于对君主的忠贞,他的忠君思想与实践是对封建社会衰败的挽救,从而认为他是封建士大夫的楷模。在世时受到重重压制,遭受不白之冤,死后得到平反,加官进爵,光宗耀祖,这是封建社会许多士大夫的历史命运的写照。
薛侃师从理学家王阳明,是王阳明的首座入室弟子,是将王阳明的心学在岭南传播的人,其有功于王学是举世公认的。据《明史》记载,薛侃“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即以侍养归。师王守仁于赣州,归语兄助教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往学焉。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1]5468。其实,明史的这段记载语焉未详,薛侃之师从王阳明,应该在他考中进士之前。嘉靖八年(1513),薛侃“上春官,过南畿,见河经自洛,泗水出于邳,秋风明月,蓬斗清辉,瞿然而动,百度皆有自新之意”[6]70。因作 《知非记》,此次 “赴南宫不第,闻阳明官南畿,讲孔孟周程之学,遂就南监师事焉,服良知之教”,“是为先生隶王门之始”。时同门 “徐爱、黄宗明、马明衡、陆澄、季本等皆来聚,日夕渍砺不懈。南畿论学,重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5]476此外,明史所说“以侍养归”并非回到潮州,而是回到他大哥薛俊的任所,即江西上饶的玉山县,因在此前一年,薛俊升玉山教谕,他母亲就养于兄之官邸。此时侃与大哥说起师事阳明一节,才引致俊“率群子侄往学”。当时阳明之学声名籍甚,而阳明自己却是提督军务,手握兵权,忙于平贼平寇,“未暇宁居”,薛侃与一大批同门一起,相与讲聚不散,与几位先学的师兄弟,“复进请益发明,以迪初学。风声鼓动,四方学者远集,沨沨乎洙泗之遗,大有功于师门也”[5]482。可以说,薛侃在当时已是大半个老师,或者说是王阳明的有力助手了。
王阳明去世后,薛侃与一些热心的同门一起,为其做成了几件大事。其一是与诸同门并通过地方官府监督,对阳明家属进行“保孤安寡”,他曾有“与诸同门轮年为阳明抚孤题单”,其中云:“吾侪自千里会葬,痛先师平生忧君体国,拳拳与人为善之心,今日之事,宜以保孤安寡为先。区区田业,非其所重,若后人不体,见小失大,甚非所以承先志也。乃禀太夫人及宗族同门戚里,佥事汪克章、太守朱衮,酌之情礼,参以律令,恤遗孤以弘本,严内外以别嫌,分爨食以防微,一应所有,会众分析,具有成议。日后倘复恩典,承袭亦有成法。正聪(王阳明的唯一嗣孙)年幼,家事立亲人管理,每年轮取同志二人,兼同扶助,诸叔侄不得参挠。为兄者务以总家爱弟为心,以副恩育付托之重;为弟者务以嗣宗爱兄为心,以尽继志述事之美;为旁亲者亦愿公心扶植孤寡,以为家门之光。则先师在天之灵,庶乎其少慰矣。倘有疏虞,执此闻官,轮年之友,亦具报四方同门,咸为转达。”[5]500作为入门弟子,能做到如此地步,这绝对是难能可贵的。此外,建精舍于天真山,祀阳明先生;与同乡人翁万达合撰《祭阳明先生文》;检其遗稿,整理为《阳明先生诗集》刊行,并为之序。
与薛侃同时代的不少潮籍士人,崇拜阳明心学的,也为数不少,像较早的郑一初,稍后的杨骥、杨鸾兄弟,还有像翁万达、林大饮等,都是倾心王学而颇有心得的大家,但都没有像薛侃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倾心投入,那样的终身不渝,那样的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光大。
薛侃曾于中离溪畔的中离山创建中离书院,讲授心性之学。他与南方各省同好士子交游甚广,中离书院曾经盛极一时,四方士子闻风而至。《明史》称他 “归家益力学,从游百余人”。其弟薛侨的《中离行状》则述及当时中离 “日与士友讲习不辍,四省同志闻风远来,至不能容,各自架屋以居”。他自己则有《铭钟诗》云:“晨昏二十四敲钟,声彻前峰与后峰。试问岩前诸学士,已闻尝与未闻同?”[8]可见当年书院的规模与盛况。
嘉靖十五年(1536),薛侃远游江浙,会罗念庵于青原书院,一见如故。四方同人闻风数出期一会,切磋讲学,听讲者多至数百人。稍后又与同道王汝中、门人陆南卿等登天目山,憩金山,览天台,游雁荡。南归后又与林东莆、翁东涯、谢前山游桑浦之宝云岩。后又至罗浮,游朱明洞,讲学于永福寺。东莞学者迎其居玉壶洞,又是同门日质经传。再居惠州,作《图书质疑》、《惠生八问录》、《西湖记》等,数年后归潮。
薛侃主要著作有《训俗垂规》、 《图书质疑》、《经传论义》、《研几录》、《鲁论真诠》等。他还为同门之友乃至其弟子数十人立传,以广师门之传;其与同道师友及其门下的书信往来,也是其切磋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道光时冯奉初编《潮州耆旧集》,曾选入有《薛御史中离集》共三卷;1915年揭阳曾彭年(习经)搜集其遗稿,编印成《薛中离先生全书》20卷。纵观薛中离先生之学,他之所以能传阳明学,为岭表大宗,实在于他能潜心研修,能在阳明“致良知”的心学基础上,有独特的心得,多所发挥,而且言之有物,又理道贯通,所谓 “有志于圣贤之学,而独能穷其秘”[9]。加上他的人格魅力,为四方同志所服膺。故而他不管走到哪里,在哪里落脚讲学,四方同人便多望风而归之。陈寒明在《简论阳明高足薛侃思想要旨》一文中认为:被黄宗羲《明儒学案》列为粤闽王门之首的薛侃,既宗守师门衣钵,又坚持自己的学术个性,其心性论、认识论、儒释之辨、价值观等均很有特色。薛侃涵咏师说既久,走趋语默之间渐臻阳明学说要妙,故在学派林立的王门后学中能嘎嘎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若从语言文字上窥测,薛侃的思想格套往往带有明显的师说痕迹,如云:“无染则本体自净,无著则应用自通……立大本,之化育,只在工夫焉。”又曰:“良知自存自照,浑无方,体无涯。限若著个良知,亦是障。”在把良知心体向着现实生活落实的同时,薛侃于反对自我执意为善等方面似较阳明更为洒脱活泼,但亦未离儒家思想大本。[10]由于薛侃积极传播,使王氏学在南方诸省有颇大的影响,在僻处岭表的潮州,更一时成为风尚。正如有学者所说:“薛中离不遗余力地钻研、倡导心学,并与其亲族友人一道促成了潮州学人研习心学的前所未有的热潮,这实际上,就是将潮州以至于岭南儒学的发展推上了一个历史高峰。”[11]
薛侃既宗守师门衣钵,又坚持自己的学术个性,其心性论、认识论、儒释之辨、价值观等均很有特色。在经世致用方面,他也受到王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但他不像其他一些王门弟子那样,一意以希贤希圣为最终关怀,而是不仅要将所学用于自身修养,用于救正世道人心;而且还致力于将其所学造福于人,所谓“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6]80,是他终生奉行和用于劝诫诸子弟的典则。这是薛侃既重学理也重事功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他的治学和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特色。而具有此一特色的薛氏之学,成为明代中叶以降岭南儒学的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学并重的普遍现象。这是很值得注意的。正是由于薛侃学理与事功并重的思想实践,使他不论在仕途间歇,如丁忧期间,还是官场挫折,如被削职为民的乡居期间,他都孜孜以造福乡梓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其学识为乡梓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嘉靖五年(1526),薛侃见家乡一带堤围年久失修,“一遇崩溃,巨浸百里,沉庐倾堵,禾稼弗登”,即与乡贤郑玉向知府王袍提议,力主重修南堤。得到知府的肯定,亲率民众修堤,使大堤“益崇三尺,广一丈”。至明年 “飓风发,水陵旧堤三尺,其不没者仅一尺”。[6]68
嘉靖六年(1527),他发现桑浦山麓一带“二水迴流,相错不通。仅十里,或为渠为池,旱干水溢”,不论是农者商者,乃至交通运输,均极为不便。他通过实地勘查,证实这一段 “可浚而通”。[6]67于是,他得到潮州知府王袍的许可,经过周密筹划,由各都分工,凿通了此十里的河道,沟通了龙溪至枫口的两条溪流,使 “农者利灌,商者利贩,居者利运,行者利舟楫”。附近一带乡民得此溪之便之利甚大,非常高兴地称之为中离溪,并刻《中离溪碑记》和建石亭纪念薛侃的功绩。由于中离溪的开辟,对附近一带的农田灌溉和商旅交通起着重大的作用,薛侃因此深受潮汕乡民的赞颂。
据《薛氏族谱》所载,薛侃为家乡所做的开溪筑堤、造桥修路的“益其乡”的善举甚多,现引列如下:
1.浚海阳县上莆等都溪三十余里,上通潮城、揭阳,下通鮀江、鳄浦等都,商民舟楫往来由里河,免航海劫溺之患。
2.造中离桥路大小共十五所,民往来与耕田,牛畜利便。
3.设龙溪都里社祭坛行道三条,并石亭二柱,社庙一座,门楼一间。舍园十二亩,带租银二两六钱,坐落蓬洲都土名蚬港等处。
4.舍园十五亩,带租银三两二钱,坐落海阳县南桂都土名磨坊洲等处。
5.架龙溪都乡约所二处,与乡都会约行约便利。
6.造龙溪都通济桥九门,上通潮城,下达蓬洲所、潮阳县等处。
7.造桃山都登岗桥五门,上通府城,下达潮阳、惠来等县。
8.造地美都龙头桥七门,上通揭阳县,下达龙溪、蓬洲等都。
9.修地美都鸡笼山径路十余里,与民便利。
10.造龙溪都庵头桥三门,并修石路至海阳县上莆等都二十余里,与民便利。
11.筑许陇子堤,并砌矶头三座,御咸潮,通淡水,海、揭二县溉田苗利便。
12.倡修南堤,长八千四百五十一丈,袤七十余里。(见《薛氏族谱》清乾隆二十六年版)
可见,薛侃既是一个儒家学者,更是一个实践家;既崇尚良知心性之学,也践行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真正履行了他的“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的诺言。
[1]张廷玉.明史(卷二百 0七)·薛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孙叔彦,王云昌.潮汕人物辞典(文史艺术分册)[Z].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14.
[3]陈树芝.清雍正·揭阳县志(人物:薛侃)[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3.
[4]周硕勋.清乾隆·潮州府志(人物:薛侃)[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潮州市档案馆影印,2001:561.
[5]饶宗颐.薛中离年谱[M]//黄挺.饶宗颐地方史论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6]薛侃.薛御史中离集[M]//冯奉初.潮州耆旧集(清道光版).香港:香港冯平山图书馆影印,1980.
[7]张廷玉.明史(卷二百 0九)·薛宗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5522.
[8]薛侃.铭钟诗[C]//温廷敬.潮州诗萃(甲编卷二).吴二持,蔡起贤,校点.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48.
[9]黄佐.中离山记[M]//陈树芝.清雍正·揭阳县志.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3:325.
[10]陈寒鸣.简论阳明高足薛侃思想要旨[N].兴华论坛,2004-08-16.
[11]黄赞发.潮汕先民与先贤[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74.
A Discussion on Xue Kan’s Life,Achievements and Scholarly Research
RAOM in
(Chaozhou Culture Research Center,Chaozhou,Guangdong521000)
Xue Kan was a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 and offici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n Chaoshan area.He treated his parents with most filial piety,his King with most royalty,his teachers with most respect,his study with most concentration,and he treated people most sincerely.Because he submitted a memorial to the throne hoping that the King could check the old standard,pick and elect noble and wise officials to help with government affairs,which actually offended the King.He was sent to jail and later was subjected to persecution.But it was always clear that he kept his noble and just personality as an official.Being a student of Wang Yangming,he did scholarly research and worked on the study of diposition and achieved much.So he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formal students of Wang Yang ming,and a master of authority to spread Wang Yangming’philosophy.When Xue Kan settled in his hometown,all he thought was how to benefit his hometown and his folk people there.He built dams and dikes,created brooks,built roads and bridges,making a lot of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to his hometown.Thus he practiced his ideological concept of being of practical use in his real life.
Xue Kan;life-time deeds and achievements;scholarly research;contributions to hometown
责任编辑尔迟
B 248.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6883(2010)05-0014-06
2010-03-04
饶敏(1967-),男,广东大埔人,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