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处心积虑”
——兼谈成语褒贬色彩的演变

2010-08-15 00:4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郑庄公褒义古汉语

陈 悦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32)

说“处心积虑”
——兼谈成语褒贬色彩的演变

陈 悦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32)

“处心积虑”在古汉语中原本是一个中性成语,但是到了现代汉语中,则一般都用为贬义。通过考察“处心积虑”从古到今用例的演变情况,探讨了“处心积虑”在现代汉语中的褒贬色彩使用问题和成语褒贬色彩演变的大致情况。

成语;处心积虑;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成语“处心积虑”在现代汉语中,多数都用为贬义。但在古汉语中,则是一个中性成语。本文拟对“处心积虑”从古到今的用例演变、在现代汉语中的褒贬色彩使用问题,以及成语褒贬色彩演变的一般规律做一些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成语“处心积虑”的褒贬义,常用的一些工具书在注释方面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不注褒贬义。比如: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两卷本,商务印书馆,2009,2750 页):“处心积虑:谓蓄意已久。 ”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124 页):“处心积虑:处:存。积:聚集。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

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196 页):“处心积虑:蓄意已久,千方百计地谋算。”

4.本书编写组编《汉语成语词典》(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07 页):“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蓄谋很久。……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第二,注为“多含贬义”。比如: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204页):“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6.王涛等编著《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90 页):“处心积虑:处心:存心。 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

7.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160 页):“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长时间的思虑。存心已久,反复思虑。多含贬义。”

8.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185 页):“处心积虑:蓄谋很久,费尽心机(多含贬义)。”

9.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1,138 页):“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

10.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四角号码新词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8,180 页):“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存心很久(常指干坏事)。”

11.冯志纯、周行健主编《新编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02页)“处心积虑”条:“处心积虑多用作贬义,指在不好的事情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12.鲁允中主编《作文词典》(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95 页)“处心积虑”条:“存心很久。 ”“多指坏念头,含有贬义。”

13.陈抗、董琨、盛冬铃编《商务馆中学生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115-116 页):“处心积虑:处心:存心;存着某种念头。积虑:图谋了很长时间。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地盘算。多用于贬义。”

第三,注为“含贬义”。比如:

1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66页):“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考虑了很长时间。费尽心机,谋划已久。指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含贬义)。 ”

15.何伟渔、包南麟主编《汉语成语词典》(世纪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8 页):“处心积虑:处心:存心,蓄意;积虑:反复考虑。指蓄谋已久。含贬义。”

以上所引用的15种辞书,虽然存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问题:没有标注褒贬义的,当与有关辞书的体例有关;肯定地标为贬义的,与只标注为多作贬义的,则与“处心积虑”在古汉语中的发展演变情况有关。以下笔者对此略作探讨。

从来源看,“处心积虑”的最早用例,大概是《穀梁传》上的。就笔者所查到的资料,不仅是一般辞书,即使是意在溯源的词典如《辞源》、《成语源流大词典》,最早的出处也是这一书证。《穀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这是对《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的注释。

《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他们的母亲武姜的帮助下,想方设法夺取权位,企图取代郑庄公做国君。郑国的大夫祭仲等人一再提醒郑庄公,要制止共叔段的不轨行为,但郑庄公却有意不加制止,直至共叔段企图出兵袭击郑庄公,他才派兵到共叔段的封地京去攻打他。共叔段从封地京逃到了鄢这个地方,郑庄公又率兵追到了鄢。共叔段只好出逃到了共国(《公羊传》和《穀梁传》则说郑庄公杀了共叔段)。对于这件事,《春秋》三传对郑伯(郑庄公)一致持指责的态度。《左传》说:“称郑伯,讥失教也”,意思是说:把郑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公羊传》说:“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意思是说:既然是郑庄公杀了共叔段,那么《春秋》为什么称之为“克”呢?是为了强调郑庄公的罪过。《穀梁传》不仅对郑庄公有意不制止共叔段企图谋反的做法给予指责,甚至对郑庄公率兵远途追击共叔段也予以批评,认为:“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意思是说:那么,在共叔段逃到鄢这个地方后,郑庄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是不能紧追不舍,要让共叔段逃走,这才符合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准则。

《穀梁传·隐公元年》的这个“处心积虑”的例证是褒义的、贬义的,还是中性的呢?笔者认为,似乎以定为中性为宜。这有两个理由。第一,在《穀梁传》中,“处心积虑”是在内心考虑了很久的意思,“处心积虑”的说法本身只是对事实的叙述,并没有褒贬色彩。其次,如果在《穀梁传》中“处心积虑”已经是贬义的,那么后人在用这个成语的时候,显然不会再用于正面的事物了。但是,事实上,在古汉语文献中,“处心积虑”既有用于正面事物的,又有用于反面事物的。在笔者检索的一些古汉语文献中,用于正面事物的如:

1.[唐]柳宗元《驳复仇议》:“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2.[宋]包拯《包孝肃奏议集·七事》:“群下虽众,然士有志于国家之急者甚少,其能处心积虑、图报于上,又困于近名之说,是则志士仁人终无以奖进矣,岂陛下之心哉?此诚顷岁大臣之罪也。”

3.[宋]曾巩《元丰类稿·太祖皇帝总叙》:“盖太祖之于受命,非如前世之君,图众以智,图柄以力,其处心积虑,非一夕一日,在于取天下也。”

4.[元]脱脱等《宋史·高宗本纪一》:“惟陛下至诚克己,处心积虑,不忘报雪之志,处堂陛则思二圣乖温凊之宜,御饮食则思二圣失膳羞之节,念土地有所未复,念人民有所未安,日慎一日。”

5.[明]唐顺之《题大营驿》:“观岳侯所题大营驿壁,其处心积虑,未尝一日不在于复中原,迎二帝,眷眷然若赤子之于慈母然。”

6.[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但其推见圣人之心若此,使天下之为人子者处心积虑必出乎此,而后为大孝耳。”

用于反面事物的如:

1.[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今两河淮西为叛乱之帅者,独四五凶人而已,尚恐其中或有傍遭诖误、内蓄危疑、苍黄失图、势不得止,亦未必皆是处心积虑、果为奸逆以僭帝称王者也。”

2.[宋]洪迈《容斋续笔·周礼非周公书》:“而河南杜子春受业于歆,还家以教门徒,好学之士郑兴及其子众往师之,此书遂行。歆之处心积虑,用以济莽之恶。”(按:洪迈《容斋三笔》、《容斋四笔》还有其他3个“处心积虑”例,均用于反面事物,不另引)

3.[清]张廷玉等《明史·钱一本传》:“皇贵妃宠过皇后,其处心积虑,无一日而不萌夺嫡之心,无一日而不思为援立其子之计。”

至于说,在古汉语用例中,“处心积虑”是用于正面事物的多,还是用于反面事物的多呢?笔者限于资料,未曾多加分析。但笔者的初步印象是,两种用例的数量大致是相当的,用于正面事物的似乎略多一些。如果说,一个成语用于正面事物的就是褒义的,用于反面事物的就是贬义的,那么它怎么可能既是褒义的,又是贬义的呢?显然它只能是中性的。但是,说“处心积虑”在古汉语中是中性的,并不意味着上述所有的“处心积虑”的例证,都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喜好与憎恶倾向。上述用例中,“处心积虑”用于正面事物的,有着近乎褒义的色彩;反之则有着近乎贬义的色彩,但这只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的临时意义。古时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并不是专门把它当作褒义或贬义成语使用的,换言之,对其褒贬色彩没有约定俗成、达成共识。

所以,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讨论,笔者认为,“处心积虑”最初应该是中性的。

在古汉语文献中,“处心积虑”既然只是个中性成语,那么,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为什么又可能赋予它贬义色彩呢?

事实上,汉语的不少成语在最初使用时,都是没有褒贬义的,只是由于某成语的语源,在语境上有可能存在褒义和贬义的趋向,要么说是存在用于好的事物或不好的事物之区别,所以后人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往往受到了这个成语最初的语境影响,人为地给该成语附加了褒贬色彩。就成语“处心积虑”来说,也是这样。

上文谈到,“处心积虑”最初在《穀梁传》中,是不带褒贬色彩的。但是,从《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例来看,“处心积虑”显然又是用于一个被批评、被否定的人物郑庄公的。这往往会令人从贬义方面对“处心积虑”这个成语产生联想。

不仅有如上所举的一些带有近乎贬义色彩的用例,以下这个例证也很值得注意:

刘洁修先生编著的《成语源流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78 页),在“处心积虑”条,有这样一个“处心积虑”的变体用例“苦心积虑”:《张文忠公文集·答总宪孙华山》:“仆数年图画边事,苦心积虑,冒险涉嫌,惟公知之。”这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张居正用来描述他自己从事政务的情况的。上例张居正未用“处心积虑”,是不是考虑到“处心积虑”有近乎贬义的色彩,所以有意换用“苦心积虑”的呢?这虽然只是猜测,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由于“处心积虑”是源自郑庄公被贬责这样的语境,所以,尽管它是一个中性成语,但人们(特别是近现代的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会联想到它的最初用例的语境,不免把它作为贬义成语看待与使用。笔者认为,这应该是近现代“处心积虑”多带有贬义色彩的来源。

虽然在古汉语中“处心积虑”既可以是近乎褒义的,也可以是近乎贬义的,但是从近现代用例来看,其贬义用例几乎占了绝大多数,非贬义(包括中性和褒义)的却很少。对此,笔者做了一番用例调查。

笔者调查的语料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二为《人民日报》近年的文章。下面分别讨论。

(一)文学作品

笔者调查了以下小说、散文的用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1 例(1903),张恨水《啼笑因缘》1 例(1930),罗广斌、杨益言《红岩》1 例(1961),陈映真《将军族》(小说集)1 例(《第一件差事》,1967),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1 例(1976),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散文特写选》(1949-1979)1 例(曹靖华《小米加步枪》,1977),张洁《沉重的翅膀》1 例(1982),王蒙《活动变形人》2 例(1986),凌力《少年天子》1 例(1987),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1 例(1988),路遥《平凡的世界》1 例(1989),张平《抉择》2 例(1997),王旭烽《茶人三部曲》1例(1998),刘斯奋 《白门柳》5例(1998)。在以上20例中,笔者经过仔细读上下文,确认19例均为贬义,1例为中性。

贬义例19个,现依照写作年代之不同,略举6例如下:

1.[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单说大少爷见老人家有这许多银子,自己到不了手,总觉有点难过;变尽方法,总想偷老头子一票,方才称心。如此者处心积虑,已非一日。”

2.张恨水《啼笑因缘》第二十一回:“家树一想他们处心积虑,为的是和我为难,我既落到他们手心里来了,岂肯轻易放过,这也只好听天由命了。”

3.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九章:“他最近遇到的事件,清楚地证明,特务不仅毒辣,而且处心积虑,不断变换着手段,从未放弃破坏地下党和狱中党组织的目的。”

4.曹靖华《小米加步枪》:“当年,那是什么样的景况呢?一面是反动派处心积虑,要把进步文化工作者斩尽杀绝;一面是我们的伟大的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从敌人的屠刀下,不但决然抢救、庇护其生命,而且直至生活细则,也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切,甚至连吃的、穿的等等,都尽可能的想到、照料到。”

5.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第二十章:“他的讲话里,很少提到市委,总是讲他的市政府要干什么,干了什么,他做什么事都别出一格,本来可以在会议室开的会,他非到现场去开,搞什么‘现场办公会’,而且处心积虑笼络人心。”

6.刘斯奋《白门柳》第五章:“事实上,自从前些日子合谋整治孙之獬不成,反而给弄得狼狈异常之后,包括给事中庄宪祖、杜立德,御史李森先、王守履、罗国士等人在内的他们那一伙‘圈子朋友’,一直忿恨难平,处心积虑图谋报复。”

中性例如下:

凌力《少年天子》第三章:“荷兰使团的故旧之情不论怎样使他欢喜感动,他都没有忘记荷兰人信奉的是加尔文派耶稣教,是与汤若望信奉的天主教耶稣会完全对立的一派。让加尔文派的势力进入中国,是汤若望无法容忍的。所以在欢迎家乡故旧的到来时,他使用他的地位、力量和对皇帝的影响,一方面给荷兰使团以最热情的接待、最高的礼遇;一方面又处心积虑地使荷兰使团的打算归于失败。”

通过体味上下文,笔者认为,“处心积虑”的这一中性用例,应该是“想方设法”的意思。

(二)《人民日报》用例

笔者检索了《人民日报》从1990年到2005年的语料,出现“处心积虑”成语的共有143篇文章,有148个用例。笔者逐一读了这些用例,发现绝大多数用例都是贬义的。此类例证很多,兹举一例:

杨叙《闲话打苍蝇》:“丹麦人天性喜爱动物,而且心肠软,见不得小生灵遭受剥削压迫。……它们在43000平方公里土地上各得一方乐土,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自不必说,就连你在湖边走动惊扰了野鸭的美梦也有人向你翻白眼,不似我等处心积虑尽惦记如何抓几只来开荤解馋。”(《人民日报》2001.11.02,11 版)

至于不是贬义的,只有以下8例。其中,又可分为褒义的用例和中性的用例。

褒义的有:

1.罗文胜《“扣眼儿”里飞出的凤凰》:“他处心积虑地改善经营,支持技术人员研制出国内首创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纽扣;花血本引进65台(套)世界最先进纽扣生产设备;顶着压力整顿劳动纪律,使工厂走上正轨。 ”(《人民日报》1990.05.10,5版)

2.唐璐《西藏风情》:“他对于西藏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因此,读者会在画家处心积虑的笔触带动下,直接融入画家的情感世界和艺术天地,品味一种具有‘中和之美’的境界。”(《人民日报》1998.04.24,11 版)

3.韩静霆《汲取文学的力量》:“让文学精神在画作后面展示力量,正是我处心积虑要做的事,怎么做却找不到钥匙。转眼间几年过去,我依旧为这个上火。 ”(《人民日报》2004.01.11,8 版)

4.杨健《让汉字溢彩流光》:“文字如同装修中的附件,是版式中的精美细节,会产生微妙的版式气息。它将不经意地美化整个版面,而不被读者发觉我们的处心积虑。 ”(《人民日报》2004.12.09,14版)

中性的有:

1.龚昕《面对孩子》:“小摇车上的风铃清脆地把大人们的祝福散落得满地都是。你的哭声嘹亮坦荡,不时地冲击着我们处心积虑的眸子和疲惫的笑容。 ”(《人民日报》1996.06.04,10 版)

2.安葵《马陵道上的殊死较量》:“当庞涓得知车前子放走孙膑,自己的计谋落空之后,突然发出‘人生不易’的感慨,‘是这等处心积虑,风声鹤唳常戚戚,实在是精疲力竭,力竭精疲。’他的确活得很累! ”(《人民日报》1999.11.26,10 版)

3.唐若水《望子成“星”在美国》:“为了培养孩子,许多家长不仅舍得花钱,也舍得花时间。……据行家们分析,之所以如此多的家长处心积虑地把孩子送进训练场,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家长大多本身就是网球爱好者,由于他们自己在网球场上并无出色表现,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人民日报》1992.10.31,7 版)

4.王玮《进展神速 挑战巨大》:“与社会公众的盲从和起哄相比,科技工业界则在处心积虑地营造和利用科技热点。就在‘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前后,美国英特尔公司发布了奔腾Ⅱ代微处理器,与它在1月间发布的带有多媒体扩展(MMX)技术的多能奔腾产品相距仅4个多月。”(《人民日报》1997.12.31,10版)

以上文学作品和近年来《人民日报》文章,应该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所以,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代汉语中,“处心积虑”基本上是一个贬义成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心积虑”在起源上,应该是中性的,不带褒贬色彩。在古汉语用例中,近乎褒义的与近乎贬义色彩的均有,似乎还以近乎褒义色彩的用例略多一些。但是,这只是在行文中的临时意义,从本质上看,它并不带褒贬色彩。

由于在古代“处心积虑”是一个中性成语,所以这一特点延续到现代,仍然会出现存在中性、褒义及贬义用例的情况。这也是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在内的许多辞书对“处心积虑”只注为“多含贬义”,却不是“含贬义”的根本原因。应该说,从现代汉语用例的角度考察,这样的注释也是没有错的。

但是,在近现代,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贬义色彩用例如此之多,中性、褒义色彩的用例却少乎其少,与古代近乎褒义、近乎贬义用例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别呢?个人认为,这或许与“处心积虑”最初的用例语境有关。在现代,人们纷纷把“处心积虑”当成贬义成语使用,所以,经过这样的约定俗成,“处心积虑”也就真的具有了贬义色彩,慢慢成了一个贬义成语。

在近现代,在“处心积虑”从中性成语向贬义成语转变的过程中,作为原本的中性成语,“处心积虑”出现一些中性的、褒义的用例是不足为奇的,这些用例的作者只是沿用了“处心积虑”旧的使用习惯(一般来说,他们的古汉语知识更多一些,也更熟悉“处心积虑”在古汉语中的不同使用情况),没有按照现在的约定俗成来使用这个成语罢了。但是,在现代,“处心积虑”的褒贬色彩既然有了新的约定俗成,再继续延用旧有使用习惯,虽然不能说错,但却显得十分不贴切,甚至可以说已经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了。试想,如果某人被别人毫无贬义地称为“处心积虑”,他会是什么感受呢?很可能会认为对方是在讽刺、贬低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说,“处心积虑”现在已经彻底成为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了。

上文第一部分引用的《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年修订本)、《汉语成语词典》(世纪版),对“处心积虑”的褒贬色彩注为“含贬义”(当然,他们也是就“处心积虑”的现代汉语用例说的),笔者认为是十分准确的。事实上,持这样观点的学者还不止以上两部词典的编者。著名语言学家张拱贵教授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一观点见于他的《成语辨正》“处心积虑”条:[例]“文成公主是一个胸怀大略,聪明而有智慧的女子,当她一离开长安,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唐代比较先进的经验、文化带到藏民中去广为传播。[评改]……这个成语带贬义,如‘可是,国民党内的反人民集团却处心积虑地要破坏和消灭解放区的军队。’(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上例传播文化是好事,不应用带贬义的‘处心积虑’来形容。”[1]131-13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汉语成语小词典》的编者,以及著名词汇学家倪宝元教授对“处心积虑”的褒贬色彩的注释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修订第1版注为“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打算了很长时间。存心很久(多指坏的念头)。[例]周瑜~地想谋害诸葛亮,结果都失败了。”与上文提及《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年修订本)的“含贬义”相比,可知这本词典的修订者对“处心积虑”的褒贬色彩已经有了新的观点。倪宝元教授在《成语辨析》“处心积虑/呕心沥血”条认为:“‘处心积虑’多指在不好的事情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多用作贬义。”[2]42可是他在《成语例示》“处心积虑”条则认为:“含有贬义。”[3]80需要说明的是:《成语例示》在此处说的“含有贬义”,不是作者对《成语辨析》所说的“多用作贬义”的说法的省略表述方式。试比较《成语例示》“为所欲为”等条注为“多作贬义用”[3]596,可知后来作者对“处心积虑”的褒贬色彩有了新的观点,十分肯定地指出“处心积虑”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成语。

通过以上讨论,笔者认为,现在的现代汉语方面的辞书如果不注词语的褒贬义则罢,如果注,那就一定要注为贬义成语。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就此都应该加以修改,以符合现代汉语中“处心积虑”褒贬色彩的约定俗成情况。当然,本文第一部分所引《中国成语大词典》和《汉语成语大词典》两书,由于兼及古今成语用例,自不必改。由此,可以说,如下这样的“处心积虑”例证,应该是用得不准确的:

《只是当时已惘然——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与红卫兵往事》:“纠察队的这些头头脑脑们,眼睛盯着总理,耳朵听着总理,猜测着,揣摩着,分析着,力图跟上总理的思路,只要总理有一点意思就直接出手,处心积虑想要帮助总理去做一些什么,我们今天想起来,仍然可以感到这群忠心耿耿的孩子是多么的可爱。 ”(《北京青年报》2010.1.22,C2版,口述:礼平,采访:王斌)这一成语,似乎以改为“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等为宜。

附带一提的是,关于“处心积虑”的“处”的读音,《新华成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年修订本)、锐声、王巧玲编著《简明成语辨析词典》(中华书局,2004)均已有提示:“不读 chù”。 其实也可以这样记这个字音:“处”在现代汉语中有两读:名词义读 chù,比如“住处”、“联络处”等;动词义读chǔ,比如“穴居野处”、“处得来”、“地处闹市”、“处理”、“处治”等(当然,“处”作为姓读 chǔ 则是一个例外)。这样,“处心积虑”的“处”既然是动词义,自然也就读chǔ了。

[1]张拱贵.成语辨正[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倪宝元.成语辨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倪宝元.成语例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H136.3

A

1009-9530(2010)04-0067-05

2010-03-07

陈悦(1989-),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广告系2009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郑庄公褒义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我谈郑庄公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从《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看郑庄公人物形象的流变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点”的觉醒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