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荣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蔡元培的美育理想探讨
吴正荣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蔡元培美育理想的重心是“美育代宗教”说,其具体实践程序多倾向于美育的外在规范性,缺少真正的心灵净化步骤。问题的真正根源更在于,美育缺乏宗教的信仰特质,故而导致了其理想在推行过程中的主观化和不彻底性。
蔡元培;美育理想;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开创者,毛泽东誉其为“人世楷模”。他最重要的贡献在教育领域,美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并极力践行这种“理想”。称其为“理想”,是因他的美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士大夫淑世的理想情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并不能真正成为现实。然而这种理想对我国的教育和社会的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虽然蔡元培的时代已经久远,但探讨其美育理想对当代的美育发展仍然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应时而生的实用美育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志士开始寻求中国的出路。梁启超、弘一、高鹤年等将目光投向了佛学的救世功能,想从根本上“养心”,做“豪杰之士”。蔡元培也意识到:“变法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戈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风见势拙。”[1](P320)认为只有借助西方培养人才的模式,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萎顿局面。于是他以兼容中西的优势,从教育事业出发,志在“教育救国”。在不断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西方味十足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而美育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意义上,宗教的本质功能是用以净化人类的心灵。当时中国社会迫切需要改革的情况下,思想教育界存在各种探索尝试,“佛教思想”、“尊孔读经”乃至吸收国外宗教的优点也被广泛宣传。时值蔡元培留德回国,便力倡美育,提出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1](P30)说。他指出宗教具有慰藉感情的功能,但因各种宗教的价值体系各异,故而都暴露出各自的褊狭性,要以宗教来拯救一个民族是不可能的。与此不同的是,美育是自由的,可以真正强大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且具可普及性。于是他大力提倡美育,并将美育的实施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第一家庭美育,涉及到胎教、育婴乃至广义上家庭对孩子的教化。第二学校教育,包括幼稚园、中小学各个教育过程中相关的美育内容。第三社会美育,政府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并重在对一些公共设施进行美化。他理想中的美育范本是欧洲的公共场所建设,他曾举例道:“欧洲都市最广的道路,两旁为人行道,其次公共来往道,又间以种树、艺花,及游人列坐的地方二三列,这自然不能常有的。但每条道路,都要宽平;一地方内各条道路,要有一点匀称的分配。道路交叉的点,必须留一空场,置喷泉、花畦、雕刻品等。”[1](P215)这种公共场所的建设可以说是人们内心已经具有审美能力后的外化。准确地说,这是国势强盛后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寄寓着蔡元培的美好愿望,其前提是国力的提升。蔡氏渴望用这种本应是结果的“美育”来作为实现强国的原因,他的美育理想其实是被寄以救国厚望的适时而生的实用美学。
(二)以蔡氏为中心的近代美育风潮 在蔡元培的竭力倡导下,他的追随者在 1919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随即创刊出版《美育》。当时的“蔡氏美育”可谓是炙手可热 ,当时刊行的《曙光 》、《美育 》、《新青年 》、《新潮》、《少年中国》和《晨报副刊》等相关刊物中都出现了许多探讨关于蔡氏美育及其理论的文章。吴梦非的《美育是什么》认为,美的类型很多且因人而异,但与教育关联最紧且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美的类型则是壮美、优美及悲剧美。在《女子对家庭教育的责任》一文中,他又论及家庭美育与学校美育的关系。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初地,家庭美育的成功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惯性力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这些观点与蔡元培的美育观点如出一辙。李石岑也大加宣扬美育的巨大价值。他主编的《教育杂志》即以提倡美育为己任,其《美育之原理》云:“德智体三育偏重固不足以予人生之满足,即并重亦难语精神之发扬,而不得不着眼于人类之本然性。至所以启示人类之本然性而导之表现者,则美育也。”[2]另外,吕澄在与蔡元培的共识下,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其《中学校的美育实施》详细阐明了艺术科的教法改革,认为应具体培养学生对美的态度,甚至让美变成一种本能而深深植入自己的人生观。与此同时,梁漱溟、李金发等也发表文章或演说,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相唱和,梁启超还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作《美术与生活》的讲演。大家都深信美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很多社会问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而泱泱大国的气象重现也指日可待。当时大半个学界都自觉地处在美育风潮中。
(一)“美育代宗教”思想之于艺术课程1917年初,蔡元培借北大施行其美育理想,他制定了学校的教育规划,亲自执教“美术课”,同时还组织学生开办了“绘画研究社”、“音乐研究会”等文化艺术社团,且贯彻“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以其政界和教育界的双重便利参与了对近代中国学校艺术课程的开创,有效地影响了以美育思想为指导的中国艺术课程的基本走向。“它以哲学、科学、文艺代替‘尊孔读经’;以自由、平等、博爱代替封建纲常教育;以‘美育与人生观’代替‘忠君’的教育宗旨。它突出了发展个性,强调了‘人’的目的。”[3]以相关知识形式灌输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内涵的背景,使那种士大夫理想式的美学世界逐渐明朗起来。其培养的内容显得那么有针对性,在幼儿园时期,“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在中小学时期,“专属美育的课程,是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1](P212)
早在 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师范教育令》等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法令。可以说,这种政府行为完全是蔡元培个人动用手中资源调控的结果。政府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甚至细化到了课时、教学目标和教课内容。例如,“唱歌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初等小学校宜授平易之单音唱歌,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几项教授,渐增其程度,并得酌授简易之复音唱歌。歌词乐谱宜平易雅正,使儿童心情活泼优美。”[4]蔡元培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幻想和热情。
(二)“美育代宗教”思想之于全民社会 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固然重要,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还扩展延伸到了到了社会领域,他说:“照现在的教育状况,可分为三个:一家庭教育,二学校教育,三社会教育。我们所说的美育,当然也有这三方面。”[1](P211)因为“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开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个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有社会的美育。”[5]蔡元培将美育延伸到社会领域固然是为了美学体系上的完整,然而最根本的用意要让美育“有用”于社会,社会领域才是真正成就一个“社会的人”的地方,这也才是“美育强国”的原理所在。换句话说,“社会效用”或是“美育的实效性”才是检验家庭美育、学校美育乃至社会美育价值的标准。
(一)对当代美育思想的影响及借鉴作用美育的探讨与实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需要,任何一个时代,它的研究都不会停止。今天,美育尤其是其理论方面更是愈发精致完整。腾纯明确提出“大美育”概念。所谓“大”者有两层含义:一是“各门功课,各种教育活动都含有美育因素”;二是“除了学校美育以外,还包括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6]这种理论明显继承了蔡元培关于美育三方面内容的观念,并在美育的细化方面还进行了一定的创造。另外,檀传宝提出了“教育美育”这一概念,他认为艺术、社会、自然等常规渠道中落实的美育并不能彻底推行美育,新的思路应该是“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大美育”。[7]之后,赵伶俐结合蔡元培的宗教观和新时代人们对宗教的理解,提出“审美化宗教”,将美育的范围扩大,甚至和宗教灵性的层次有了一定的联系。现在看来,尽管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当时并不能得以实现,并因受当时的社会条件限制有其不成熟的一面,但他建立起了一个美学的大体系,现在的美学家身上无一例外地折射出蔡氏的思想脉络。
(二)蔡元培思想的局限性及其近年来的反思 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以美育代宗教”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人们的的精神品质,以富民强国。从其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心来讲,蔡元培的人格内核是中国传统儒家的淑世之士,只不过在当时以一个西方新潮思想的外壳出现。他志在批判旧宗教和旧文化,以新形式传播新文化来从根本上救治中国。当然也因此他的美育体系中存在一些时代的缺陷,从理性的论证上来讲,他的学说并不严密。冉铁星说:“蔡元培企图用美育取代宗教,然在具体实施的途径上,却注重外在的、形式的熏陶和感染,缺乏内在的宗教或美学式的修炼和醒悟。”[8]钱雯在《蔡元培美育功能评述》中也认为蔡氏美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理想化代替缜密思考,简化论证环节的倾向。”[9]也就是说,蔡元培的理论代有极强的主观性,渴望以一己之力来改变世道人心。宗教和美育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是两个外延内涵截然不同的概念。“宗教安慰是形而上,根本性的价值关怀,它为人们提供一套关于世界秩序、人与世界关系、人生之价值意义等最根本人生哲学问题的系统解释……审美快感则是一种行而下的具体感性精神愉快”,[10]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根本不具有相提并论的前提。
综言之,宗教是一种文化形态,但更是一种生命解脱的信仰价值。蔡元培美育侧重于具体的实践功能,不具备代替宗教的可能性,因为美育并不提供永恒的信仰体系。故而,蔡氏的美育理想从理论上来分析就显得粗糙和过于主观化。但从近代美育体系的构成来讲,蔡氏美育理想的确构建了甚至规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的发展方向,且做出了美育实践的示范,其先驱贡献不可抹杀。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李石岑.教育之原理 [A].俞玉滋,张援.中国近代美育论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聂振斌.近代美育产生与概观[J].美育,1987,(2).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聂振斌.蔡元培及其美育思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6]腾纯.美育实施之我见[J].美育,1987,(3).
[7]檀传宝.论教育美育[J].教育研究,2001,(12).
[8]冉铁星.试论“以美育代宗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3).
[9]钱雯.蔡元培美育功能论述评 [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10]薛富兴.再论“以美育代宗教”——兼与李丕显、赵惠霞先生商榷 [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G655
A
1003-8078(2010)02-119-03
2009-11-23
吴正荣 (1958-),男,云南思茅人,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袁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