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树梁中学 莫莉莉
鸡西市教育学院 张霁虹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1.力求贯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开放性原则,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结合。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自查资料,自行设计活动的形式,把口语交际和写作巧妙融入其中。
1.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2.学习重点:材料的科学选择与语言的准确表达。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一)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准备自己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在学习本单元课文后,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查阅一些有关科学技术两面性的资料,了解掌握一些相关观点和信息。
2.学生准备:准备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在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或者相关网络上,查阅、搜索较新科技成果资料;准备自己的小发明、小创作,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收集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
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知识的信息,并当堂交流。教师也有必要补充一些内容来弥补学生搜集内容的广度,这样学生在课下和课上都有搜集信息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查阅资料,规范使用资料,这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同时要规范使用资料,要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并要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二)体验阶段
1.小组根据课前准备,自主确定综合性学习内容:从课文给定的“我第一次迷上科学”“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三个主题活动中任选其一。
2.依据小组活动内容,组员之间合作、讨论活动方案、活动程序、活动方法。如“科学技术两面观”活动小组,可制订这样的方案:
(1)查找有关“克隆”的知识。(可在《奇妙的克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
(2)了解目前“克隆”方面的最新进展。
(3)探讨“为什么‘克隆’技术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毁灭人类?”
(4)怎样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三)表达交流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1.信息交流,积累素材。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要求口语表达简洁,条理清晰。然后每组选拔最优秀的交流材料在班内交流。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写作准备了一些素材。以上内容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不在听和说,而是在交际上。交际不是单纯的听与说,也不是简单的听说合一,它是在具体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静止的、定向的,而是互动的、多变的。
(1)讲述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让学生回忆从童年到少年是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的,教师对活动指导时,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因素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记忆中保留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着迷时受到的挫折。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向大家介绍你的小发明、小制作或向大家介绍你查找到的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①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②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
(3)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辩证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讨论交流。
2.合作探讨,分层评价。
小组对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按事先制订的方案或计划逐步完成,对活动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组员各抒己见,在思想充分碰撞的基础上,要注重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最后可以各组总结陈述,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
在合作探讨的同时,还要关注结果,可以采用学习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水平。
第二课时(写作)
(一)结合课文,以科学小品文为例介绍一些写作技巧
1.明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要想介绍清楚某一事物或事理,就必须要抓住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如本单元《死海不死》一文中,作者在一开头的前几段就先交代了死海的特征: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会游泳的人也能自由游弋,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海水的咸度很高。
2.精选表现形式。
介绍科学知识,可以站在审视者的角度对被说明的事物进行阐释解说,也可以打破这个定式,别出心裁地将说明对象拟人化,运用第一人称手法,采用自我介绍的方式说明;还可以编成剧本,通过集中的剧情、角色的扮演,让读者明白一个科学道理;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介绍,如课文《旅鼠之谜》,就是通过“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的一问一答,一一解开旅鼠的谜团,富有情趣,避免了说明的呆板。
3.使用说明方法。
生动、具体的说明方法不但能够把抽象的科学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使其特征鲜明,而且也是提高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所以,说明事物时,不可忽视说明方法的使用。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一句列举了确切的数字,通过鲜明的对比,来说明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导致胡杨林大面积死亡这一事实,就能引起读者内心的震动。
(二)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材料
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选择材料,材料不一定太大,只要围绕着“科学”这个话题展开,并能表达出真实的感情即可。同时在确定内容时,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表达得更顺畅真实,并且注重两方面:一个是自己的经历和主观感受,另一个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以及体会发现。
(三)布置作文
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它揭开一个个自然之谜,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也在科海泛了一下舟,不知同学们收获了多少,何不把你的收获变成大家的财富呢?请以“科学和我”为话题作文,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
1.内容要有科学性;
2.材料真实,表达清楚;
3.题目自拟。
提示:
1.要扣住科学的内容;
2.把科学的内容与“我”联系起来;
3.还可以发挥想象,设计未来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