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与发展:和谐师生关系之科学内涵及特点的全面考察

2010-08-15 00:52:14范文明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情感

范文明

(湖北经济学院 社会科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调适与发展:和谐师生关系之科学内涵及特点的全面考察

范文明

(湖北经济学院 社会科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和谐师生关系是近年来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科研全面提升的重要环节。如何全面科学地把握其定义及特点,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则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教育界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定义的简要梳理,阐述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准确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人性第一、民主平等、全面发展、情感交融、师生主导统一等和谐师生关系的七大特点。

和谐师生关系;科学内涵;特点

古人常言“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就是指良好的人际氛围或人际关系。教育虽然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水平的制约,并受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但关于和谐教育的观念,中外早已有人论证。2500年前的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1]的和谐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2]这就从教育之各个分支的和谐发展论证了教育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在另外一种关于教育的阐述中,这位大师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最好蓝本,他说:“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一个共产主义新人,并非是所有良好特点和品质的机械堆积,而是它们和谐结合的统一体。”[3]以上几种表述虽然字面词汇不同,但实质意义却大同小异,都是提倡教育过程诸因素的协调性对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科学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更加认识到和谐有序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构建和谐社社会”研讨班上讲话时,进一步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自此,和谐社会的建立就被提上深化改革开放的议事日程,教育界对此的讨论自然不能例外。其中,和谐教育中之和谐师生关系是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具体而言,目前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和谐师生关系是指 “由主体人根据一定的需要自身内化的价值观,是使包括作为判断对象的师生在内的判断主体的心理机制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爱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整体的协调,即师生之间、师生与外部环境(学校、社会)之间的协调;一种情感的愉悦,即师生心理满足和行为健康;一种状态的表达,即主观情感和客观存在保持着一种积极的状态。”[5]这是从主体和客体角度,从师生外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阐述师生之间的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善阶段。”[6]这是从师生的相互作用、影响角度阐明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本,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是以爱为基础、平等民主、充满活力的,师生之间还是相互摄养和创造的”。[7]这是从人本、民主、平等的角度来阐明师生二者之间的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从人性或人的一般特点出发,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两种因素和两个过程和谐结合,师生双方在这种关系中都处于积极愉快的状态,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终极目标,这种师生关系思想也是对我国尊师爱生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这是从人性最一般的特点为基础,进而扩及教师与学生两类人群心理调适方面阐述师生和谐关系的。

另外,一些研究者则更加详尽地从现实生活和价值判断角度进行考察,认为:“从事实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不仅包括师生作为一个统一体的内外交往活动协调有序,师生在统一体中地位、作用、文化氛围和谐,而且还包括那些师生关系出现问题时有科学合理和客观规律的协调机制等,这些内容一旦提出,它就构成了客观事实。”“从价值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要对师生关系进行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认同和谐的价值倾向性。 ”[9]

从以上定义可知,不管从何种层次、何种角度考察,和谐师生关系都离不开民主平等、相处协调、尊重信任、理解合作、情感交融、相互发展、相宜相生、相互融洽、完美配合、共同进步等几个共同的原则,是一种相对于其他社会关系较为理想、完美、愉悦的人际关系,是当前我国教育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关系之一。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0]故而,当我们考察和谐师生关系的概念时,我们发觉它与任何客观事物一样,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联系的图卷,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人性”第一的特点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发展的本质、动力、目的、标志,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内在联系上讲,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把“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保证。所以,以人为对象的和谐教育,以人与人关系为基本点的和谐师生关系,其第一要义也应该是“人性”。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性“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11]故而,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和谐师生关系,如:教育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需要、师生情谊是否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师生在人格上是否相互尊重、师生交往过程是否快乐、是否培养学生特别是长期被忽视的学生的主体人格、是否注意到学生心理的终极关怀,等等,这些把人性当做处理师生关系基本点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

(二)师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特点

师生关系的性质“在总体上是与社会主流人际关系的性质相一致的。”[12]但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如何才能处理好因角色、地位、年龄、知识等造成的师生隔阂,解决因此而产生的师生矛盾,达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既能发挥教师专长,又能尊重学生个性,双方共同成为一个统一体中的二元主体,最终相反相成,共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就要求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师严模式,共同面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难题,即是说,和谐师生关系“不是让学生以“‘安分守己’的方式去维持既成的和谐体系不被打破,……而是倡导每个人以能动的姿态去为这个体系的更加和谐、更加有序而创造条件,使和谐不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向更高阶段迈进”。[13]这样就把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因子同民主平等的时代气息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师生双方是平等的主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育活动,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实现既定的目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是相对的,是指在人格上和法律面前的平等,因为从教学方面而言,教师仍然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是被引导者,二者不能绝对等同。

(三)师生双方全面发展的特点

师生双方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目标。教育的本质就是促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最终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不同的责任。”[14]同时,既然教与学相互促进,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然要求教师的全面发展,即师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在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媒体的多样快捷,促使高校学生在课外也能获得很多信息,个别领域甚至有超越教师之迹象。教师要树立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信念。无论是在道德水平及评价上,还是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人格的陶冶上,教师都要树立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理想。一句话,和谐师生关系可以加深双方对和谐愉悦的体会,从而使双方能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四)师生情感交融的特点

情感是人类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而情感交融则是两个主体对同一事物的反应或体验呈现出相同、相合甚至相吸或共鸣。情感在师生交往中意义重大,“与认知和意愿相比较,性情更堪称作为精神生物的人的核心”,[15]因为“人在情感体验中评价人生,评价他人,评价周围的种种情境,选择人生价值的最佳发挥点,去振奋自己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生活的来临,这正是情感的本质所在。”[16]因而,情感应该是师生关系最基础的部分。它能促进师生心灵的沟通,使教师的知识自觉不自觉地输送到学生的脑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汤支的经验》中这样描写他与学生的关系:“从早到晚,我都是一个人在他们中间。一切对于他们的身心有利的东西都从我的手里到了他们的身上,任何需要时的帮助和扶持,任何为他们所获得的教诲,都直接从我发出。我的手握住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的眼泪和他们的眼泪一块淌下,我的欢笑跟着他们的欢笑。”[17]正因如此,才有人说,以情感交融为基础建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人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真、善、美的统一体”。[18]

(五)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主导相统一的特点

以学生为本是近年来教育界备受重视的理念,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然而,一些人歪曲理解“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如:“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学生想怎样上课、想上什么课完全由他们做主。这样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以学生为本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一味顺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都以学生说了算,其实是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处于不稳定时期,很多看法还是片面的,如果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势必要多走很多弯路。学生的很多行为还需要规范,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刻都不要忘了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尽量把学生为本和教师主导地位统一起来。以学生为本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为本的指导,二者的辩证统一才是双方角色的完美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总之,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正确把握与理解和谐师生关系的科学内涵与特点,成为教育关系中的重中之重。而从上述段落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定义及特点要求我们从人性及人性的一般特点出发,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关系,使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互相促动、教学相长的积极愉快的和谐局面。既要发扬我国教育界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又要兼顾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学生个性张扬的新思维,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环节,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早日与国际教育体制接轨,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1]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7.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0.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R].

[5]范士龙.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12-13.

[6]张家军,马吉宏.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5-6.

[7]阴山燕.促进师生关系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4-16.

[8]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J].西南大学教育学(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8.316.

[9]范士龙.和谐师生关系促进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1][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3.

[12]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1):28.

[13]李振纲,方国根.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

[14]联和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

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15]舍勒.舍勒选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740.

[16]毛豪明.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J].教育研究,2006(8):67.

[17]贾国均.愉快教育法[M].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93.2.

[18]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50.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