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稿中的旧思维

2010-08-15 00:48作者王淦生
湖北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考分升学率事迹

作者:王淦生

时下的教育报刊,有颇多诸如此类的报道:为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某一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纠正过去工作中的偏差,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工作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诸如规定今后不再单纯以升学率评估学校教学质量,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奖惩挂钩,不以升学率、统考成绩为标准给学校排座次,学校也严禁按考分给学生排名次等等,堪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教育主管部门甘于舍弃“升学率”“统考成绩”这些昔日考评学校、考查教师时的重要手段,足见其深化教育改革已到了“痛下决心”的地步。读到此类消息,对每位关心中国教育现状和未来的人来说,都称得上是件令人精神一振的事。

然而,当我们在上述心境中一不留神再读到另外一些教育新闻或教师事迹介绍时,那种“才下眉头”的一丝隐忧每每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却上心头”,以至于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手头就有一本本地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定期发放供教师学习取经用的《园丁颂》,其内容是以歌颂为主旋律的优秀教师事迹汇编。书中那些优秀教师的事迹自然是可圈可点、可敬可佩,甚至可歌可泣。然而感动之余,却又不由产生了一丝困惑:在这些优秀园丁的事迹介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列有显示其实绩而又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所明令禁止使用的各类统计数据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如某教师所任班级或学科的升学率或平均分为多少,在当地排名几何;某学校原先升学率何等之低,某校长赴任后工作有方,遂使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升学率迅速飙升,进而使得该校跻身于当地“X强”之列……为显示证据确凿,而非随意杜撰,文章作者总会精心标列出一连串带着小数点的精确数字。可见这计算排名并未因有关部门的禁令就销声匿迹或有所顾忌,而是你禁我行两不相干,甚至堂而皇之地充当成绩昭示于众。这类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层层审阅、级级把关的出版物中的“不谐音”难道我们的领导们就未曾注意到?抑或是有意听之任之甚至默认、赞许?若系后者,所谓的“不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以考分排名次”之类的“禁令”岂不成了糊弄上级领导、愚弄公众、只为在媒体上作秀的“银样枪头”?一本小册子上的几篇文章便让这一道道“禁令”一下子穿了帮。

作一个让决策者和广大读者都可以接受的推测便是:这“禁令”是要发的,要不然会显得不合时宜;这升学率、名次也是要算、要排的,而且须算得仔细、排得精确,只不过平时秘而不宣,不到关键时刻不拿出这一法宝罢了,否则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拿什么去评估教师、考量学校?先进教师的“事迹”、落后教师的“劣迹”又何从体现?就说最近施行的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虽规定不得与学生成绩挂钩,可许多地方还不是“分数与工资藕断丝连”?实在是因为这样的考核太易操作,这样的成绩太符合大众价值判断取向了。

其实,不管是“顽固派”也好,“维新派”也罢,现在似乎都到了抛弃一切陈腐的教条静下心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了。教育界从领导到教师都应当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探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良策。教育教学改革,决非仅凭几条疲软的“严禁”“不许”之类的口号和名“禁”而实“行”的做法就可以深化得了的,“新瓶装陈酒”的做法对酒质的提高是无济于事的。

面对教育界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决策者们应当拿出切实可行、富有创新精神的举措,并能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各种先进典型的经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想有目标,学有榜样,干有方向,也使我们在考评教师、评估学校时措施更得力,方法更科学。

猜你喜欢
考分升学率事迹
人物与事迹
分式求值——中考分式题的核心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数学模型之试卷综合评价模型
中考分式题题型展示
揭傒斯事迹考述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