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国
中午,我下班刚回到家里,忽然接到学区领导的电话,说是湖南卫视某栏目组看到我发表的一篇文章,需要我配合他们摄制一期节目。我听来好像天方夜谭,想到网上骗人的种种伎俩,马上对领导说:“那肯定是一个骗局,无非是想骗钱。”领导说:“你也太谨慎了,他们从网上搜到中心学校的电话,正在问你的号码,一会儿会跟你联系的。你可要抓住这个机会,你出名了,我们学校也跟着出名了。”
不一会,湖南电视台的电话打过来了:“王老师,你的那篇《那年那月那事》的故事很感人,我们想就你的故事专门制做一期节目。”我质疑道:“谢谢你们,不过不知道你们是不是骗人的。”“呵呵,”话筒里传来轻轻的笑声,“王老师,我们不会收取你一分钱的费用,如果你同意,我们节目组将会到你所在地进行前期采访,然后邀请你到我们节目现场与主持人直接交流,你的一切费用都由我们负责。”
听她这么一说,我放松了警惕。“那你需要我帮什么忙?”我问道。“你文章中提到你与那个因为你的批评而转学的学生十多年没有再见过面,你为自己当时鲁莽的批评而愧疚,你想不想见到他?”“当然想,可惜我们一直没有机会再见面。”“你只要联系到这个学生,我们节目组就会派人去进行采访,然后邀请你和他来我们节目组就可以了。”“可是,对不起……我不想再伤害这名学生……恐怕我不能接受你们的邀请。”听她这么一说,我有些犹豫了。“这是多么好的一次对你宣传的机会呀……”她有些不甘心,继续劝说。我考虑了一下,最终还是婉转地谢绝了。
他们后来还和学区领导联系,希望做通我的工作,我都斩钉截铁地拒绝了。领导不解,批评道:“你教书十多年还是一名小学教师,通过这次宣传,你就可以一鸣惊人,‘襄樊十大教育人物’的评选就有你的份。”同事听说后,挖苦我:“在整个襄樊地区也没有一名老师能够接受湖南卫视的采访,并专门进行一期节目的录制,说不定你参与节目回来就成了我们这里的名人,至少要调到区里的学校去教书。”
对于大家的议论,我只有苦笑。电视台要找的那个学生是我上班第一年教的学生,在学区组织的考试中他考了低分,拖了我在学区教学成绩的排名。教学经验匮乏的我当时骂他是“蠢猪”,并扇了他一个耳光,第二天他就转学了。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母亲在他三岁时就撒手人寰,他独身一人与奶奶一起生活。转学后他也没读多久就辍学了,出去打了几年工,后来因参与斗殴,被判了几年刑,近两年才刑满出狱。我无意中听说了他后来的境遇,满怀内疚地写了那篇文章,先是刊登在本地媒体上,后来被某国家级媒体转载。我一开始也是希望他能看到,原谅老师当时的懵懂与虚荣。
我如果为了宣传自己把他请去参加节目,伶牙俐齿的主持人一定会让他回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经历,这无异是对他的又一次伤害。我不让他去接受这样的采访,只是不想伤害他。我希望他忘记自己过去的伤痛。虽然他不是我教过的最好的学生,但他完全可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