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2010-08-15 00:44李雅兴赵立永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

李雅兴,赵立永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组织方式。因而,宏观调控不仅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政府行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调控是指中央政府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并对经济实行间接管理。通过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看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08年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尚属于首次。认真分析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对于克服当前的经济困难和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实施了多次宏观调控。除了1998年至2002年为扩张型的宏观调控外,其余四次宏观调控都属于紧缩型的宏观调控。

始于2003年的第五次宏观调控是我国较大的收缩型的宏观调控,也是一次比较特殊的宏观调控。进入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以及连续几年扩张型政策的显效,新的经济过热又开始显露苗头,从而促成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又一次向紧缩型转变。但本次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紧缩政策不同,其特殊性在于与前四次紧缩型的宏观调控相比,本轮宏观调控由于所面临的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已有所不同,而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我国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所进行的本轮周期中第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是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下,适时、适度地进行的主动调控。由于调控及时,防止了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避免了因“大起”而导致“大落”的局面,并由此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进一步要求“在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时,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实施“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2005年,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进行的本轮周期中第二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又一次防止了局部经济问题转为全局问题,进一步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党中央、国务院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紧紧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并已初见成效,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

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方面的转变,是实行“双防”与“有紧有松”的方针。从2004年开始加强的国家宏观调控,其滞后效应在2006年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的势头将有所减弱。从这个意义上讲,要防止经济增长乏力,重点是防止投资过度回落,从而避免经济滑坡。作为宏观调控措施的信贷控制,一方面抑制了局部经济过热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压缩了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偏紧,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因此,应改善宏观调控,适当增加银行的短期贷款,注意扶助中小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民间借贷的多种有效形式与规避风险的途径;通过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投资基金等途径,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第二方面的转变,是从低价竞争向技术竞争策略转变。2006年,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剧。房地产投资比重上升的势头明显加快,而更新改造投资比重较低并一直徘徊不前。各级政府着力引导全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促进企业扩大更新改造投资。第三方面的转变,是实现“有发展的增长”与“有再分配的增长”。当时,导致供求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许多人处于低收入低保障状态,甚至是无保障状态,缺乏即时购买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如果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当财富过于集中时,通常会造成两种结果:财产很少或没有财产的人数增加;投机性投资增加。这对于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都是不利的。政府应为城乡困难家庭提供就业机会或给予适当补助,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积极培育消费市场、促进供求平衡。人均GDP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相称,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使老百姓的富裕程度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是实现“有发展的增长”面临的核心问题。要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解决市民与进城务工人员的同工不同酬问题,缩小行业收入差距,降低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实现“有再分配的增长”,扩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与力度,防止财富过分向少数人集中。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三大民生问题入手,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和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及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利润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从总体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保持了良好势态。但是,自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并且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07年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上升到10.3%和11.3%,再次出现偏快倾向。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我国又实施了第三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以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而与此同时,消费物价指数连创新高,为了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向全面通货膨胀转变,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在经历了长达5年10%以上的平稳快速增长之后,遇到了重大考验。从年初到年终,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宏观调控政策也相应作出了重大调整。从年初物价涨幅明显偏高到全面回落,从2007年底提出“两个防止”,2008年提出“一保一控”到目前提出“保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说,面对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和力度的调整是及时的、正确的。2007年GDP 11.4%的增长速度和2008年2月份8.7%的消费价格涨幅,是确定“两个防止”政策的基本依据。2008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出来后,对经济形势的担心基本消除,中央把宏观调控政策修改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第三季度特别是10月、11月的经济数据出来后,对通胀的担心也基本消除,而速度问题却凸显出来了。据统计,2008年一、二、三季度GDP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10.6%、10.1%和9.0%。10月和11月,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8.2%和5.4%,全国发电量和铁路货运周转量都有所下降,11月消费价格涨幅已下降到2.4%的低水平。这些情况表明,经济增速下滑过猛已经成为当时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11月初,针对美国次贷危机急速演变为十分严峻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下滑压力,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一保一控”调整为“一扩一促”(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举措,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对2009年的方针政策作出决策,未来两年,通过发行国债等措施,政府引导投资4万亿元。2008年四季度下达1 000亿元财政投资,目前已基本落实到项目。

二、200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态势比较好,如经济平稳增长,外汇储备充足,通货膨胀下降等。但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对于稳定经济、稳定市场、稳定人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经济困难。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东南沿海的一些外向型企业因订单减少而经营困难。面对近几年最为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为了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当机立断,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总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解读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发生转变。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两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中央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11月份以来,中央新政策的出台,表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已转变为“保字当先”,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变化,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的正确选择。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看,它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而其中经济增长是基本的目标,因为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手段。从增强经济信心看,经济信心就是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公众对未来前景不看好,企业就会减少投资,银行就会减少贷款,居民就会减少消费,市场就会变得萧条,最终会导致经济陷入停滞。因此,在经济困难时期,提振经济信心尤为重要。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的推出,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提振公众经济信心。从保持国内外经济稳定看,目前欧美国家经济下滑严重,有的国家经济甚至已出现负增长,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政府强力推动经济增长,不仅对稳定国内经济而且对稳定世界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发生转变。此次政府投资不再着重于竞争性领域和产业领域,而是重点投资于城乡基础设施领域,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注重城乡环境保护,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政府投资的公共性。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发生转变。这次政策的出台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密集性,不仅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而且伴随着大量的配套性政策,着力于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政策力度超过以往。

第四,宏观经济政策的推进方式发生转变。根据经济运行情况,以往政府政策的出台一般着重于市场环境的改善,在推进方式上大多是渐进式的;而此次政策的出台突出了政府的强力推动,其目的就是要在短期内尽快显现政策效果,而不贻误时机。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日臻成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断增长,这是国民经济避免大起大落的基本保障。

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的重要意义

第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转变及正确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表明了中央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心和信心。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既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既有利于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这样就能把促进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为下一轮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转变,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凸显了党对严峻经济形势的高超驾驭能力。我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时刻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的施政方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确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重要转变,使得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体制基础;二是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必要的产业基础;四是城乡人口的结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新的需求动力;五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新的消费动力。

[1]调控见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遏制[N].人民日报,2004-08-18(1).

[2]张晓松,杜宇.宏观调控“五保五压”保持经济稳步发展[N].市场报,2004-07-27(1).

[3]本报记者.宏观调控见成效:我国外贸继续“大进大出”[N].人民日报,2004-08-13(1).

[4]耿庆峰,黄志刚.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J].现代金融,2008,303(5):7.

[5]郑新立.把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08-12-22(1).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
政策
政策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助企政策
政策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
宏观调控“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