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择偶标准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代走向

2010-08-15 00:43张海钟刘慧珍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婚姻家庭标准

张海钟,刘慧珍

(1.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2.河西学院 教育系,甘肃 张掖 734000)

两性结合使人类生生不息,使社会持续存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关系是家庭的重要关系之一,家庭能否持续存在的关键则在于夫妻关系是否和谐。择偶作为婚姻过程的开端,对家庭的组建有很大影响。择偶标准随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个体自身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发生很大变化。

一、女性择偶标准研究的学术意义

择偶是男女两性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着婚后夫妻生活是否幸福,家庭是否和睦,后代是否能健康成长,双方父母能否安度晚年,而且也影响着周边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及中国人“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的“男少女多”的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现象,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角色发生变化,在择偶方面往往也占有优势。而女性的择偶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女性择偶标准的走向进行预测,意义重大。

二、女性择偶标准理论简述

(一)弗洛伊德的父母偶像理论:该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男孩子因为其“恋母情结”会选择与母亲个性品质相似的女子作为恋爱对象,而女孩子因为其“恋父情结”会选择与父亲个性品质相似的男子作为恋爱对象。[1]16-18

(二)温奇的要素互补理论:该理论认为,虽然择偶同诸多因素如年龄种族血统住宅的临近,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或先前的婚姻地位等相一致,但是当择偶表现为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是互补而非同一的。它强调在择偶时人们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1]16-18

(三)价值理论和过程筛选热理论:价值理论认为人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内化于个性之中,而这种价值观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而过程筛选热理论认为,不能用人的个性因素来解释择偶行为,而只能视之为一个过程互相产生好感,通过自我启示达到相互了解的依赖,最后满足了各自个性的需要。[1]16-18

(四)历史前沿理论:强调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着有父母包办或有父母决定的择偶方式。“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实际上是两个“理想类型”的划分,现实生活总是这俩大模式的混合。[1]16-18

(五)引导择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择偶的主要渠道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在传统中国婚姻缔结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受其影响,媒人就是在自由择偶中也存在,现代“媒人”介入的择偶过程可以描述为:他人参与,引导择偶——认真地约会——佩戴表明恋爱关系的徽章——订婚——结婚。[1]16-18

(六)同类匹配理论:青年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2]223-226

(七)资源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的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沃勒,1951;奈,1979;戴维斯,1947)[2]223-226

(八)择偶梯度理论:择偶梯度理论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的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女性的资源诸如年龄,相貌和持家力等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或向上流动的潜力。[2]223-226

(九)进化心理学理论:进化心理学对于男女择偶观进行了解释,它从男女生理方面,如年龄与生殖力的差异导致男女在择偶时对年龄偏好的不同。由于男性在生殖上消耗的健康代价较小,因此他们容易接受与多个伴侣保持短期的关系,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喜欢选择年轻貌美的女性。年轻貌美标志着旺盛的生育能力和身体的健康。和男性不同的是,对女性来说,与异性发生关系意味着怀孕和抚养后代。因此,她们更忠于长期的两性关系,倾向于选择有责任感并有能力对她们自身和后代负责的异性。

(十)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吸引服从一致律,强调文化因素,例如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男性的投资主要是间接收入,像金钱,食物,提供保护与安全,这些并不随年龄而减少。而女性是直接投入,其生殖力却随着年龄而减少。所以,男性一般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

三、女性择偶动机和标准的历史性变迁

(一)女性择偶的动机的历史变迁

自古以来,人们择偶都要考虑对方的各方面综合条件。择偶不仅在于异性相吸,也在于繁衍和造福后代,法国社会学家穆勒在分析了婚姻基础的基本内涵以后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婚姻有三个动机:即经济、子女与爱情。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期,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到了现代,变为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1]16-18

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则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168-192男女双方选择配偶,并与其一起组建家庭,抚养后代,维持家庭的稳定存在,在择偶时必定要经过慎重考虑,选择能真正满足自己需要的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而夫妻双方相互成为对方的需求方,在生理、经济、心理等方面相互提供自己无法实现的服务。[4]24-28因此,对方能否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已成为择偶时必不可少的考虑条件。[4]35-37

徐安琪将择偶取向分为政治、经济、个性气质三个方面。把凡是选择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成分的归为“政治取向”类;把凡是考虑住房、收入、财产、积蓄等条件的归为“经济取向”类;把凡是看重“兴趣爱好相容”和“气质修养好”或“开朗幽默”的归为“个性气质取向”类。[5]18-30

(二)女性择偶标准的历史性变迁

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着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就不会相同,而择偶动机又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所处的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

1.上古时代以“女娲”为中心的“三皇”传说时期,“女娲”是中国的“女神”,不仅是创造人之母,也是征服自然的英雄,是社会生活的主宰,更是女性伟大、崇高的象征。在神话传说以及原始社会母权制时代,女性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男性心中景仰的对象,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6]45-46

2.从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之前的数十年历史长河中,女性的地位江河日下,逐渐失去了其主宰地位和自由身份,被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绳索”所束缚起来,在择偶上基本没有自由权。[6]45-46

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出现了男女各半边天的现象,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转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择偶标准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多考虑男方的政治背景、家庭出身、学历,人品等。

4.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50年代,女性择偶标准是:“一工二干三军人,宁死不跟老农民”。此时,劳模、机关干部,军官是姑娘们最理想的人选。60年代,出身好、根红苗正或政治上得志者倍受女性青睐。[7]15-16许多女性豪迈的实践着“下定决心,要跟学生,排除万难,不嫁农民,争取胜利,找个书记”的誓言。70年代,人生沉浮的变幻莫测,使女性下注时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她们担心:“跟个学生怕考不上,不如跟个农民睡热炕”。此时的“白马王子”土气了许多。

5.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恢复高考之后,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影响下,人们在情感意识上逐渐复苏,不再对家庭生活羞于启齿,政治面貌家庭出身不再是择偶的话题,有知识有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使得身高1.75米以上而又有学历的男子倍受女性欢迎。

6.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择偶标准的多元化呈现出空前的宽容。

变化之一: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铭怡等人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生理上,男性的年龄是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女性一般要求男性比自己年长,对年龄的限制范围越来越宽,趋向于只有上限没有下限。对男性的身高要求也逐渐下降,对男性容貌的关注更是排在10位以后。而女性对男性的个人及社会经济条件,健康状况一直比较重视。[8]111-128

变化之二: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女性对对方职业学历要求的提及率呈下降趋势,但对对方事业的要求在排序中呈上升趋势。择偶标准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晴雨表。专家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历和职业直接体现着收入的高低,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收入多元化和职业分化的频繁,学历和职业不再体现个人的经济状况,相比之下,事业与社会经济地位更为相关,有事业的男性,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

变化之三:重人品,重修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各种外来文化竞相涌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互相排斥与融合,不断侵蚀与撞击着我国人民的本土思想观念,这种现象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社会道德匮乏”。

因此,“呼唤道德”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女性在择偶时,也更重视男性的人品、道德。调查数据显示,对男性人格品德较为看重的女性占75.8%,居所有条件之首。女性把男性是否体贴自己,是否对家庭有责任感,看得比什么都重。品性良好的男子不仅不会在外拈花惹草,且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体贴妻子,关爱孩子,能保障婚姻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9]67-68

变化之四: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绝大多数人都把男方的脾气看得较重。一个男人,有好脾气,而又不失男子汉的气魄,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男人。而相当一部分女性则比较看重经济条件,因为她们认识到经济条件是保障婚姻和家庭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据徐安琪的调查证实,家庭出身,政治背景越来越少受到女性的关注,她们不再把“家庭出身,政治背景”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障碍。[5]89-93

变化之五:重爱情,轻婚史。尽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很不发达,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婚姻的缔结越来越注重以爱情为基础。在 1996年的调查中,有16.1%的人提出感情要求,而在 1990年调查中择有14.6%的女性提出这一要求,这充分说明感情因素在现代择偶标准中的地位有所上升。[9]45-47对对方婚史的提及率也呈下降趋势,1990年有54%的女性对男性的婚姻状况作出要求,而到1996年,有44.4%的女性要求对方必须无婚史。

四、影响女性择偶标准的因素

通过择偶标准的历史性变化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女性择偶标准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男女受教育程度、家庭整体观念与教养方式对女性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其中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一)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男婚女嫁是为了传宗接代,或完成一个社会既定的成长过程,或把婚姻当作一种必须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来完成,而更多的人则把婚姻当作政治筹码,男子选择对自己的仕途有帮助或有利家族地位稳固的女子结婚,这些女子较多为军阀、财团的后代。作为上流社会人士,她们的社会地位高,生活水平高,还能给男子的事业发展助一臂之力。即使生活穷困潦倒、仕途坎坷的男子,只要能迎得“美人”归,则会鱼跃龙门,从此辉煌发达。当然,女性的择偶标准和男性类似,而人们听到更多的还是“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任何时候,经济水平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最直接的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而社会政治又会影响人们的择偶标准。政治与经济,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始终是一个整体,彼此联系,彼此制约,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政治变化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变化。女性择偶标准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水平低,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女性择偶更重视基本的温饱,男性的身体素质。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男性的经济地位、事业等倍受关注。

(三)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一般来说,处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较经济水平低、偏僻落后地区的人们更易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的影响,观念变化也更块;而经济水平低、偏僻落后地区的人们,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不易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思想观念落后,女性的择偶标准也有所不同。沿海比西部内陆地区更务实,择偶更苛刻,对文化知识、经济基础好、相端貌美等条件的要求比例均高于西部内陆地区。[10]2-6,[11]34-37

(四)文化程度经历的影响

教育程度与工作经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的择偶倾向。受教育程度高,见多识广,或具有一定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女性,在择偶时更注重实际,强调婚姻的物质基础。讲究经济条件,因为她们认识到经济条件是保障婚姻和家庭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12]468-470

(五)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择偶行为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不是纯本能的,而是渗透着观念与意志的。这种渗透着的观念与意志是否是择偶者自身的观念与意志,既是影响择偶者的自我愿望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择偶者的配偶是否是自由选择的基本尺度。[13]46-48在中国传统家庭里,父母的态度和意见始终影响着子女的择偶过程。整个家庭对将要作为“姑爷”成为家庭成员的男性的要求受家族传统观念影响,对男性的衡量标准也是参照家族传承。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择偶也有很大影响。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和放纵型家庭中成长的女性,其择偶标准存在很大差异。

五、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

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及女性择偶标准的历史性变迁回顾可以看出:择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政治动荡不稳的年代,女性的择偶标准较注重男性的政治面目、家庭出身、宗教,信仰等;在和平年代则更倾向于男性的职业经济地位个人品质学历等;在政局平稳、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女性的择偶标准也逐渐倾向于实惠化、个性化,有能力、有人品、懂浪漫情调的男性似乎会更受女性欢迎。

(一)择偶标准的实惠倾向

当代女性在择偶心理上一方面要求实惠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要求浪漫情愫的精神需求,但实惠明显在冲突中占上风,并且在日益强化之势。经济条件、住房事业等因素将越来越受到女性关注,而男性的身高、婚史、家庭政治背景等将成为提及率下降的因素。有稳定的事业,稳定的收入,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子会倍受女性青睐。现代女性越来越实际,在注重精神需求的同时,更为注重物质享受。“物质婚姻的基础”是她们的至信,只有物质丰富了,才能保证有良好的婚后生活,有良好的环境为子女提供教育。[14]40-44

(二)择偶标准的条件倾向

当前人们的择偶行为是以个人动机为条件,是个人间的选择,而不是家庭间或亲属间的选择。由于“男少女多的社会现象”及“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婚姻模式的转变,女性更关注婚姻的幸福美满,男性的个性气质将成为继经济条件、住房事业等因素之后考虑的主要因素,女性对男性的个性、人品、能力等的要求将会提高。女性仍是一个弱势群体,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来分析,女性都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自古以来,由于女性自身所具有的“阴柔之美”以及女性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意识——脆弱,渴望被爱人珍惜呵护,获得安全;女性“娇柔”的形象,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怜香惜玉的心理。在年龄方面,一般要求男性要略大于女性,认为成熟的男性更懂生活,更会关心体贴妻子。但随着婚姻的跨国际化和跨年龄性,对男性的年龄要求会逐渐放宽。

(三)婚后生活自由倾向

当代女性更注重自身的发展,追求自己的理想事业,但父辈及他们之前的许多婚姻都成为了自己事业发展的羁绊,理想的坟墓,这使得许多心存理想、热心于事业的女性产生了“先立业后成家”的观念,迟迟不肯步入婚姻的殿堂。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家庭观念的变化,许多婚姻成为男女双方追求幸福,追求自身发展的催化剂。以“家庭为本”“家庭至上”的传统观念向“以人为本”“个人和家庭兼顾”的观念转变。[15]291-293本世纪女性在择偶时,将会更加重视婚后生活的个人自由,部分夫妻在婚前还会达成“夫妻双方互不干涉”的协议,作为自己事业和交际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于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的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在择偶时更为实际,在注重爱情的同时,也较注重自身的发展,她们在择偶时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促进自己事业和前途发展的男性为伴侣。

(四)子女抚育优先倾向

现代人的婚姻观已从传宗接代转为感情生活的滋润,择偶标准也从“子女、经济、爱情”转变为“爱情、经济、子女”,子女不再是婚姻生活的首要和全部。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的变化,“独生子女”原则被现代家庭普遍遵循,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丁克”家庭也开始步入潮流。家长普遍认为,在竞争异常激烈、生活负担巨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养育多个子女,首先在温饱问题上就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标准,而最大的困难还是无法负担巨额的教育支出。而在科技时代,没有知识就无法生存。因此,在择偶时,女性也会将男方的生育观念作为参考,那些较重视生男孩、多生子女来传承香火的男性行将落伍。

(五)老人赡养参照倾向

婆媳关系是家庭中重要的关系之一,而婆媳矛盾则是影响家庭和睦,婚姻幸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更多的女性在择偶时明确表示,由于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等不同,难免会引起摩擦,影响家庭和睦,影响婚姻质量的保障。因此,婚后和老人分居而过,并不代表不尽赡养的义务,提供经济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安慰,并能力所能及的承担部分适量的家务,这是部分女性的想法。而另外一些女性则由于丈夫一方姊妹多,不愿单独承担沉重的经济和家务负担而拒绝赡养老人。因此在择偶时,女性也会将这一内容作为参考标准。

(六)性爱生活和谐倾向

要使婚姻美满长久,在择偶中除了爱情这一标准外,还存在着一个性标准问题。[16]22-230但这一问题往往被忽略。随着现代人性观念的开放,人们不再“谈性色变”,不再把“性”看作是邪恶的,污秽不堪的。与爱情一样,“性”也被提到了择偶标准当中。对婚前性行为的容忍度增大,男女青年未婚同居盛行。性爱不仅是爱的体现,也是人们生理欲望的满足和感情的寄托发泄方式。对于夫妻而言,和谐的性生活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男性青春期开始的越早,在45岁以前性能力越强,性生活的次数多,间隔短。一个心胸开阔、阅历丰富、兴趣广泛,且生长在开放的环境、富于感情色彩的男性,婚后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妻子不同的性心理和生理要求;而一个呆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长在闭塞环境中,生活内容和文化生活较贫乏的男性,往往婚后倾向于简单的、直接的和粗暴的性生活。据调查,女性提出离婚者中,40%——50%是主要或部分地由于性生活不和谐。[17]39-42

六、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趋势

择偶这一行为是人们世世代代在实践的一种行为,其标准随年代的推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那么,这种行为中有无规律可循?它的变化有无特点?有没有某种理论或模式可以概括这一行为的规律,并对其跟这个人而非那个人结婚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女性今后择偶标准的发展趋势。

(一)总体上看:择偶标准具有多元性、综合性的特点。婚姻是满足两性生理物质和精神多元需求的行为,人们在择偶时不可能只关注对方某一方面的条件。

(二) 纵向上看:择偶标准具有可变性。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社会历史的变迁对它的运行上,也如有人把择偶标准视作时代变幻和社会化转型的晴雨表,而且也表现在各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三) 横向上看:择偶标准具有对象性、差异性的特点。择偶主体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城乡、民族、国家等的差异对择偶标准有重大影响。 因此,对女性择偶标准进行系统的总结比较,依据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动机,预测今后女性的择偶标准的发展方向,对男女缔结美满的婚姻及组建幸福的家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总而言之,择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有着最广泛执行者的行为,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从“女娲”造人的传说开始,不管是为了人类的繁衍,为了原始欲望——性欲的满足,为了情感的寄托,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事业的发展,还是其他需要或目的,婚姻的缔结都起着桥梁和诠释的作用,从而使得两性行为以及由其产生的各种关系和行为具有确定性、合理性、合法性。实践择偶是婚姻的前提,择偶标准始终都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择偶标准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一个时代兴衰的见证和体现。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产生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择偶标准。当今社会,世界朝着多极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相互影响,生活节奏显著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挣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竞相接受先进开放的思想,择偶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逐渐与时代的发展向适应,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不但表现在女性择偶标准的实惠化,注重金钱方面,还表现在注重“人本”,追求个性发展、追求自由平等、追求自我实现、满足精神需求方面。

由于女性择偶标准受宏观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受微观因素——个体倾向、个人气质、家庭观念、教养方式等影响,因而会存在时代差异、地域差异、个体差异等;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这种标准也是变化发展的,表现出了不稳定性、多样性、复杂性;在同一时代背景下,这种标准又表现出了相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在延续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择偶标准的基础上,也将会表现出跨国际、跨地域、跨民族、跨宗教、跨地位,跨年龄的特点。

[1]林胜.从择偶的理论到择偶理论——从社会学方法论的争论看择偶研究[J].社会,2002,(9).

[2]张海钟.现代女性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3).

[3]黄希庭.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4]李晓莉.女性择偶的动因与需求[J].思想战线,2005,(2).

[5]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2,(6).

[6]刘东发.试析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时代落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6).

[7]陈冀京.明天你嫁给谁?[J].青年探索,1995,(5).

[8]钱铭怡,王易平.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9]吴雪莹,陈如.众里寻他千百度[J].青年研究,1996,(6).

[10]种道平.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综述[J].青年研究,2003,(2).

[11]杨新科.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西北人口,1997,(3).

[12]殷雷.当代都市女性择偶心理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 (2).

[13]冯世平.择偶:一个渗透着父母意志的过程[J].甘肃社会科学,1998,(2).

[14]吴雪莹,陈如.当代人择偶重什么——千里征婚启事的启示[J].妇女研究丛论,1997,(1).

[15]肖红.妇女地位与作用由传统到现代的变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

[16]翁得立.择偶中的性标准[J].家庭科技,1998,(7).

[17]范海燕,胡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婚姻观念的变迁[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4).

猜你喜欢
婚姻家庭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家庭“煮”夫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恋练有词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寻找最美家庭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