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08-15 00:43董海林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园区经济企业

董海林

(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园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实现园区经济的科学、快速及和谐发展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2008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变化,我国经济如何转变过于严重依赖外需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各省市地区纷纷推出了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导的本地区产业规划。通过发展园区经济,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园区经济对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全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其方向和重点是“两坚持三转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10年2月3日至7日,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作了专题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他站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才能满足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才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是八个加快: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八个“加快”各有侧重、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是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要求的具体化、明确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发展方式转变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20世纪以来,我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第一次是社会制度转型。第二次是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次是第三次即发展方式的转变。

社会制度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方式转变,这三次变革,处于不同历史时期,源于不同历史环境,反映了我们党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第一次“政治制度”抉择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创造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的辉煌成就;第二次“经济体制”抉择激活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带来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这次“发展方式”抉择将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奠定未来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它顺应了世界发展新潮流,适应了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分析,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最佳选择和重要路径。这是园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二、把握园区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挑战

园区经济是指在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完善配套服务,创造优美环境,从而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园区经济的实质就是在条件优越的区域内,实施优惠政策,持续招商引资,搭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平台。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崭新发展模式。

(一)基本特征

园区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和主要模式,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创新性、人文性、生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兴起的新兴市场竞争主体,是地域经济主体的现代化、特色化和社会化。它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切入点,是拉动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其基本特征:一是以高新产业为主题的新型产业集群;二是科技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紧密结合;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同步推进;四是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类型和发展趋势

从大类上可分为工业园区、商务园区和物流园区。张海亮、高红莉在《现代园区经济发展探析》一文中把园区经济概括为七种类型,即:一是以创新为主题的园区,如创新园(基地),研发基地。二是以招商为主题的园区,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台商工业园区、欧美工业园区等。三是以资产重组和规模化为主题的园区,这类专业经济园区和企业集团园区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生产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四是以构建生态经济为主题的生态经济园区,如可持续型经济园区。五是以营造创业热点为主题的园区,如创业乐园。六是以外贸加工为主题的园区,如出口加工园区。七是以科技教育产业化、现代化为主题的园区,如大学城等。从园区内经济构成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单个企业或集团的经济园区,以生产和经营活动为主,实行标准化的生产经营区同生活区的分离,采用封闭、半封闭式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政企关系;二是专业化经济园区,如铝业园区、软件园、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大学城、电子产品工业园等;三是主题型经济园区。依据各种创意主题形成的产业经济布局区,如东莞的松山湖经济园区等。

当前经济园区发展主要出现了生态化专业化和大型化等趋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一定要立足实际,把握趋势,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聚集效应,争取效益最大化。

(三)机遇和挑战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载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我们要冷静而积极地分析形势,趋利避害,用好机遇。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国内高端需求迅速萎缩,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面临困境。发达国家一方面寻求发展新型产业(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以替代成熟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针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需求,国际产业转移进入到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多层次的产业转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合型产业转移的特点。我国以前那种依靠劳动力单一优势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基本结束,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甚至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这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周期论,即高技术产业只有到了成熟阶段、失去竞争优势时才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产业发展的困境、我国巨大的市场和产业升级需求、国际产业复合式转移等特点,为我国园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极提供了历史契机。

发展园区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园区经济严重依赖外资企业,难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而外商企业限制高端技术引进与扩散,缺少在本土进行创新的动机与利益激励,而本土企业在技术和人力资源上又与外商企业差距较大,还不具备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二是高度依赖核心大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国多数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明显的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高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又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园区企业外资化、大型化,严重制约了培育我国本土国际性企业的空间。三是园区政策使用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出现。为了吸引投资,许多地方给予企业比国家统一优惠政策更加优厚的招商条件,一再降低土地出让价格、水电等资源费用和其他税收标准,造成了企业土地开发效率低下和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出现了企业以追寻最优惠政策而在相邻园区间进行迁移的现象,一旦政策优惠期限过期,这些企业便如同候鸟一般飞向下一个政策温床,这直接导致了财政税收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四是主导产业定位不清,发展前景不明朗。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园区经济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引领和引擎作用,开辟科学发展的新天地。

三、突出重点,统筹配套,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在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历史抉择的基础上,发展园区经济要重点统筹做好五项工作:

(一)制定科学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园区规划,首先是准确定位。园区定位必须具备高起点、超前性,体现现代气息、科技含量,突出文化品位、精品意识,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目标取向,符合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为推动主导产业服务。要具有前瞻性和长效性。按照园区定位、发展目标和项目安排,提出完善的功能方案和科学的结构方案,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要从培育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入手,根据主导产业、辅助性产业、服务产业的功能进行科学规划。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要坚持合理布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几任班子干到底”。

(二)在产业集群中加快经济转型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由那些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在吸引产业集聚上要关注产业的水平和垂直整合,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培育世界级的大企业。要重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与作用,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工业设计、设备安装与维修研发、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服务业的承接能力以及与制造业的链接度,将园区打造成主要依赖内需市场的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经济转型。

(三)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先行是园区建设的根本法则。园区发展必须摒弃单纯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应以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工业园区。园区——工业化——城市化是新形势下未来园区发展的基调和思路。必须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人文生活等因素全盘考虑,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四)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要抓住机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目前,我国利用外资正步入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早已超过2万亿美元,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还需要再利用外资吗?这种不差钱是相对过去而言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钱并不是太多,并且钱不都等于资本,国内资金形成资本的能力较弱,还需要包括利用外资在内的各种渠道不断吸收资金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外商投资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理念也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2009年,占全国企业总数不足3%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全国28%的工业产值、近22%的税收、56%的出口额,直接吸纳11%的城镇就业人口。外企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积极的企业群体,引进技术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量的60%以上。现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已成为全国响当当的汽车品牌,如果没有当初与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的合资,很难想象这两家公司有今天的行业地位。自1988年摩托罗拉向中国市场投放第一部手机后,随外企而来的先进移动通信技术就源源流入中国,使人们的沟通越来越便捷、顺畅。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外资对我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作用不弱反强,服务外包、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都与外企紧密关联。吸收外资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虽然我国吸收外资存量约1万亿美元,但总体上并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年均吸收外资不到 80美元,仅为全球水平的1/3和美国的1/10,远未达到饱和程度。从全球看,吸收外资是大多数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即便像美欧这样资金充裕、科技先进、市场体系完备的发达国家,也高度重视外资效用。2008年美国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仍居高位,而当年我国的引资额虽达到历年最高值,也仅为美国的 1/3。中国经济实力强了,仍需要继续大规模利用外资,通过引进外资优化资源配置,并与全球经济实现互动发展。温家宝总理会见欧盟在华企业家时表示:“所有在中国经过法律注册的外资企业,我们都视同于中国企业;他们制造的产品都视同于中国制造;他们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创新的各种产品也都视同于中国产品的创新。”后危机时代,全球大洗牌,只有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经济格局新一轮调整变化趋势,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才能在竞争中求主动,在发展中占先手。招商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要建立从战略到计划、执行、服务、评估的招商流程化体系,保证招商工作有条不紊的有序有效持续进行。

(五)培育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要推进产业整合、品牌整合和组织创新,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争创名牌,鼓励品牌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持,聚集一批企业,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以重点企业,名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要采取多种途径做大名牌产业,拉长名牌产品的产业链;以品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扩大生产名牌产品的规模和能力;开发系列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拓展名牌产品的生产领域。要加强对园区企业的管理,加强行业疏导和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实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加大对园区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加园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用形象招商、靠品牌发展。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园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机制。要在行政主管亲自领导下,建立规划指导协调委员会,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推进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新规划机制

要坚持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平面规划和立体规划同步设计,企业发展与安全生产同步推进。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形成区域特色。要整合资源,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规划跟着项目走等问题的出现。还应预留发展空间,满足高科技企业建设的需要。

(二)创新发展机制

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和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产业网络,推动园区经济集群化。整合现有资源,选择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组织创新,鼓励大中小企业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规模经济。加强对名牌企业和产品的培育,鼓励自主创新。

(三)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成功率。创新招商方式,发挥载体作用,形成招商的良好氛围。在职能定位上由忙于行政事务的“政府型”转向重点招商引资的“开发型”,在开发标的上由主次不分、平均用力转向以税源型项目为重点,在招商主体上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立体式,在招商布局上由分散型、粗放型的开发转向集中型、集约型开发,在招商手段上由主要依靠低廉土地价格转向依靠优良的服务环境。

(四)创新投入机制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在园区开发主导产业,进行配套项目建设,吸引民间资本、内外资金和金融资本向园区聚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引导新进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鼓励老企业搬迁到园区扩大生产规模。要改变政府主导模式,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园区现有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扩大现有土地升值空间;在注重引进国际资本的同时,加强对国内、本埠资本的引进和集聚;对政府性闲置资产处置变现,增加货币资金;通过集中管理、联动调配,汇集各部门、各单位、各政府性公司所持的闲置资金,挖掘和扩大建设资金来源;实施政府与企业互动,有效利用企业融资势能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融资连接作用。

(五)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人才和企业家是最重要的人才。激励创新和创业的机制是园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激励方式主要是工资、奖金等现金型报酬,而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园区企业则普遍采取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割。企业支付给经营者和员工的是一个期权,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未来收益,是将未来预期财富以期权的方式转移到经营者和员工手中,是一种风险与收入、权益与义务直接挂钩的金融产品。所以,用期权来实现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报酬,有利于克服人力资本在追求收益最大化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可以避免工资和奖金的短期激励弊端,使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达到统一,保持企业创新活力,支撑企业高速成长。

(六)创新管理机制

要确立“市场主导、政府协调”的体制框架、以服务企业为中心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机构、减少行政干预,使园区不仅在区位、资源、交通、通信、水电等硬环境方面拥有优势,而且具有制度、科技、服务、人才和诚信等软环境优势,具备企业生长、发育、成长、壮大的最佳环境,保证“园区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创新的重点是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坚持市场化原则、企业化运作,按市场规律运行,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园区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